(一)现状特点
1.融资方式多元化,新业态逐步显现
金融发展对产业支持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融资规模不断提高(图17-1)。除了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金融发展受挫而融资规模出现连续3年左右的下降之外,其余年份均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在所列出的融资方式中,贷款额明显高于其他融资方式,信贷方式仍然是我国金融支持产业经济发展的支柱。而目前在风险隔离的基础上,证监会已开始研究商业银行申请证券期货业务牌照的可行性,一旦银行获得券商牌照,未来将会走向直接融资的时代,银行实现混业经营也是趋势所在,因此,未来银行在金融支持方面将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方式。[12]
图17-1 2002—2015年中国国内融资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以及wind数据整理.)
前几年银行信贷高峰过后,经济低迷加上产能过剩导致产业坏账违约事件频繁发生。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型过程中导致了一些中小企业倒闭,甚至一些大型企业的资金链也出现问题,从而进一步冲击了银行的信贷发放。而且一些地方性的资金链断裂,企业家携款跑路的现象屡见报端,进一步掀开了银行贷款的地域性风险口,银行不良贷款率出现不断增长趋势(图17-2)。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增速放缓、产业升级、优势转换、结构调整等同时出现,其中存在风险,但孕育着新机遇。新常态下,社会融资方式更加多样化、互联网金融的崛起、银行贷款增速回落、存贷差逐渐收窄、金融监管越加宽进严出等趋势涌现,金融脱媒、存款保险制度等新兴业态与政策对传统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各银行的发展战略应与国家经济建设保持一致,适时转型创新,向综合性、集约化、智慧银行等方面转变,积极响应支持产业优势的转型和培育,支持企业“走出去”,不断发展跨境供应链金融、出口信贷、转型信贷等专项产品,为产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实现互助共赢。
图17-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分析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股市融资增势显著,中小企业支持上升
2014年迎来了股市的政策元年,凭借改革红利,大盘指数成功突破3 000点大关,掀起了炒股热潮。2014年发布的“国九条”明确提出,我国将推进实施进退有据的牌照管理制度,证券、基金和期货公司可交叉持牌,其他符合条件的公司也可以申请相关牌照。虽然这项政策尚未落地,但是彰显了我国政府进行金融改革及推进股票市场发展的决心。股市的上涨造成牛市效应,大量的民间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资本市场的同时,2014年第三季度及2015年第一季度,证监会多次查处券商融资融券违规行为。决策者不断给股票市场去杠杆化,其目的是确保可能推出的注册制及国企混合制改革上市能吸引足够的社会闲置资金,这样经济就可以轻装上阵,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型融资就会得到有效的保障。如果实施注册制,申请上市的程序将会大大缩减,上市相对容易很多,排队上市的情况将得到缓解。上市公司的数量逐年增加,但近年来增长率放缓,相信注册制的推出将促进我国上市公司的数量持续上涨(图17-3)。
图17-3 上市公司数量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2016年).](www.xing528.com)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竞争优势转型的密集期,产业风险高、收益低的企业很难从风险厌恶性很强的银行得到贷款,因此股市融资将成为这些转型产业融资的重要甚至主要方式。2009年我国正式开放了创业板市场,为中小企业及新兴产业公司提供融资和成长空间,降低了股票市场的准入门槛,为新兴产业的壮大做出了一定贡献。创业板甚至一度被认为代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方向,但创业板是否代表新产业方向或竞争优势转型的风向标还值得探讨。创业板和新三板虽然名为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基地”,但其实这两个板块中尚不存在细分行业的代表性企业,且严格来说板块中绝大部分企业实为传统行业。截至2017年10月27日,创业板共有690家上市公司,占上市公司总数量的20%,总市值5.5万亿元,占A股总市值的9.5%。创业板已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八年来,创业板公司平均收入规模由2009年的3.05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12.9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3%;平均净利润由2009年的0.58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1.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5%。深交所表示仍将致力于全面推进创业板的改革,促进创业板层次多样性,大力推进监管转型。蓝筹搭台、成长唱戏的市场格局在未来将会持续一段时间,创业板的良性发展对于经济及产业转型非常重要。在政策鼓励创新创业的情况下,创业板备受资金青睐符合国家经济与产业转型的发展方向,是大势所趋。创业板上市企业的不断增加,业绩和估值的上涨,以及融资额的增加,将有利于新兴产业及新竞争优势的培育。
对于那些已经上市的大型传统产业,其转型升级也需要股市融资支持。国内A股市场上市企业中,制造业行业截至2014年12月31日达到1 710家,远远超过其他行业,但是制造业的每股收益、平均净利润率等明显低于其他行业。金融业仅有45家,多项指标却领先于其他行业,平均净利润率甚至高达42.31%。从这些数据分析可以知道,我国制造业行业竞争优势转型势在必行,而逐渐成长起来的金融行业应利用其优势对其他行业进行帮扶和优势互补,实现产融结合,协同发展。2015年,国企改革不断推进,成为市场中长期的润滑剂和主动力。混合所有制改革、股权激励以及行业重组等带来了阶段性的主题和个股机会,甚至将会是贯穿2015年全年的投资主线。2015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推进国企改革,经济增速调为7%。经济目标的再一次下调,目的就是为产业竞争优势转型及经济转型升级留下空间,摒弃以前依靠投资和资源消耗拉动的粗放型增长模式。
(二)存在问题
1.金融服务的发展与制造业的需求不相适应
我国制造业产业规模虽然较大,但是在产业分工中大多是处在生产链上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或装备活动。即使是技术或资本密集型的产品也是劳动密集型的工序,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低。这些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生产、加工、装备、制造环节,物质材料消耗成本较大,外包服务不多且涉及面窄,与产品制造相关的金融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很小,对融资的需求相对较小。与此同时,我国金融服务的发展与制造业需求也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银行业信贷投入开始进入转型时期,对制造业的信贷投入出现减缓;保险业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产险保费收入增长缓慢,说明了生产性金融对制造业的服务仍需要进一步改进。
2.金融服务与产业发展缺乏融合共进机制
目前来看,生产性金融服务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核心服务能力,不能完全满足企业专业化的需求,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制造业对服务业的“拉动”也不足。相对而言,制造业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短,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尚未普遍形成,发达地区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比较松散,区域产业配套能力也不强,制约了服务业的跨区和溢出功能的有效拓展和发挥。
3.发展金融服务规划的引导力度不足
近年来,我国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但是,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尚未进行系统研究,缺乏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规划和政策。同时,对于生产性金融服务缺乏顶层设计,缺乏对生产性金融服务集聚的引导,以及对不同企业、不同融资渠道的分工与协作进行分配,不能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发展。
4.缺乏复合型人才
生产性金融服务为知识密集型行业。人力资源开发是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发展的保证,而生产性金融服务在此基础上需要更高的要求,既了解生产理论,又熟悉金融业务的人才严重短缺,也造成了生产性金融服务的投资效率降低,未能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生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