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球顶级制造企业为引领,服务型制造日益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制造企业之所以转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
(一)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和互动
从服务业发展看,研发设计、风险投资、金融物流、质量管理、广告会计、法律咨询等专业中介服务正加速向制造业全过程渗透。从制造业价值链来看,前期的研发、设计,中期的融资、管理和后期的广告、销售等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大量的服务需求,服务的投入不断增加。制造业越发达,对服务的市场需求越大,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就越发达;而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又为制造企业剥离一些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创造了条件。制造企业将其自身不擅长的业务交给专业服务公司,以此来降低企业成本并扩大了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生产性服务企业则应通过整合,不断提高服务供给能力,满足制造业企业的服务需求,并鼓励规模大、信誉高、服务质量好的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此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中的许多行业融合互动,制造业部门的功能也日趋服务化。
(二)制造业内在价值链的逐步延伸
国际专业化分工的深化逐步打破了制造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随着制造业内在价值链的延伸,企业看到与服务相关的业务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一些企业便结合自身的长处,专门从事价值链中的某一服务环节,服务要素的价值被重新发现。随着服务要素效率的提高,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并从制造业生产体系中逐步分离出来的生产服务业成为新的独立的价值增值环节。制造业所提供的产品不仅是有形产品,更是从产品开发、销售、报废到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保证;产品的内涵已经从单一的实物,扩展到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至此,服务成为企业价值增值的重要环节,甚至已经超过了产品本身的价值。对于许多制造企业来说,内在价值链中的上、下游服务环节不仅能创造大量的营业额,还是公司重要的增值环节,服务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增值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三)制造业产品内在特性的需要(www.xing528.com)
适应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形势和客户的专业化需求,制造业产品中出现了大量技术含量高、操作复杂的新产品,如用于企业生产作业的大型机床、医疗器械、重型运输设备及航天飞行、海上运输、精密半导体产业等高新技术行业的产品。该类产品由于技术特性以及产品具有结构复杂、零部件多样等诸多特点,仅出售产品显然是不够的。为保证产品使用的便捷和安全,制造企业还必须向客户提供相关操作技术以及日常维护和定期检查的售后服务。因此,制造企业能否提供到位的产品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客户的购买决策。相对于无制造背景的纯粹服务企业而言,制造企业更具专业技术优势,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向客户提供专业性服务,不仅能有效发挥制造企业的技术优势,也能满足消费者的专业需求,使这种制造业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四)全球制造产品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
由于国际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大多数行业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当今的买方市场,消费者需求成为市场的中心。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制造企业的竞争,这种竞争既有来自于国内的也有来自国际的。制造企业为了应对各种竞争压力,避免过度竞争,一方面在制造业投入中增加服务要素如研发设计、金融、物流、信息、市场研究和其他服务等,通过投入服务化以提高制造企业的效率;另一方面通过产出服务化的方式,如在售前、售中及售后为消费者提供诸如技术咨询、培训服务、安装调试、维修保养、购买融资、系统集成等方面的服务,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以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显然,世界市场变化、制造业行业竞争加剧是服务型制造趋势产生的重要外在动力。
(五)全球资源能源约束以及要素成本上升
国际经验表明,产品生产所创造的价值约占产品整体价值的1/3,而服务所创造的价值约占2/3,与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和“微笑曲线”理论所指出的生产加工环节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最低端的结论相一致。加工制造环节一方面非常容易遭到对手模仿,难以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又有着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且附加值较低的属性。近年来,随着全球原材料价格上扬、能源资源价格的逐步上涨和土地、人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制造业的各项成本越来越高,原本已经很低的利润空间再度受到挤压,传统加工制造业的发展空间变得越来越窄,原有制造业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这些都迫使全球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企业向服务业转型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