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不同生产服务区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为有效指导生产服务功能区建设,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针对生产服务区的遴选、淘汰要求,探索从基础效益、建设活动及功能作用的维度,并以多个细分指标进行评价。
(一)基础效益评价
1.企业入驻情况
(1)入驻生产性服务企业(机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入驻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数量的增加有助于提升功能区的整体经济效益,也表明功能区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吸引企业入驻。
(2)占生产服务区企业总数比重:入驻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占生产服务区企业总数比重越大,表明该地区生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和产业集聚度越高。
(1)主营业务收入:指企业从事某种主要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营业收入。
(2)利润: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是衡量企业优劣的一种重要标志,往往是评价企业管理层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进行决策时的重要参考。
(3)税收: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税收体现了企业经营对国家税务系统的贡献。
(二)建设活动评价
1.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具有增进信息沟通、提高融资能力、提供技术支持、开展人才培训、提供管理咨询、辅导帮助创业、营销开拓市场和政策法规服务等作用。区域内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功能区内企业间的互动和关联情况。
(1)经济效益:平台的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主要包括平台年度服务收入增长情况,以及本地域或本产业企业通过平台服务降低的生产经营成本、带来的经济效益。
(2)服务规模:年度服务中小企业的数量,实现服务目标的情况;以及年度服务中小企业的增量及较上一年度增长比例。
2.科技活动
在所有科学技术领域内,与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全部的、有组织的、系统的活动统称。区内科技活动的活跃程度可以通过衡量企业科研投入、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行业发展情况。
(1)企业科研投入:区内企业科研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比值。
(2)检验检测:区内检验检测服务机构数量。
(3)知识产权:区内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数量,年度专利申报成功数量。(www.xing528.com)
3.“互联网+”应用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该项指标可通过功能区网络基础接入、服务信息化、信息化建设水平等维度来衡量。
(2)服务信息化:区内综合服务信息化应用率。
(三)功能作用评价
1.服务工业情况
从服务行业的分布、服务业工业企业数量、服务业工业企业规模、企业知名度、消耗系数等维度衡量功能区服务工业的情况。
(1)服务行业的分布:反映功能区服务行业的广泛程度,较为多样化的服务利于功能区的长远发展。
(2)服务工业企业数量:功能区服务业工业企业数量。
(3)服务工业企业规模:功能区服务业工业企业年度主营收入总量。
(4)企业知名度:功能区服务业工业企业在所属行业知名度。
(5)消耗系数:单位工业增加值(或总产值)对生产服务业增加值的消耗量。
2.带动就业情况
从生产服务区的就业人数、人才层次、人才要素的空间及行业分布等维度衡量功能区的就业带动情况。
(1)就业人数:功能区内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
(2)人才层次:功能区内生产性服务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占比。
(3)人才要素的空间及行业分布:功能区内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来源以及所属行业分布均匀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