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生产服务业监测体系,助力运行分析和研判

构建生产服务业监测体系,助力运行分析和研判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生产服务业监测体系是由监测主体、监测对象和监测方法三部分组成的系统,能动态监测生产服务业发展态势。该体系是进行生产服务业运行分析研究的前提,科学研判其发展趋势的基础。生产服务业采购经理指数和生产服务业发展指数,二者前后验证,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生产服务业指数体系,强化分析和研判生产服务业运行态势的能力,提高预测预警水平。

生产服务业监测体系是由监测主体(由谁监测)、监测对象(监测什么)和监测方法(如何监测)三部分组成的系统,能动态监测生产服务业发展态势(监测目的)。该体系是进行生产服务业运行分析研究的前提,科学研判其发展趋势的基础。

根据生产服务业的内涵外延,建立地方生产服务业监测体系的思路是,结合地方生产服务业发展重点,确定监测对象(总体、产业和专项);基于生产服务业不同行业特点,选取能够体现生产服务业发展状况的共性和个性指标,并选择相应的统计调查方法,进行生产服务业产业监测体系设计;与地方统计局联合监测,充分利用统计部门已有资料,避免重复统计;定期收集、整理汇总和统计分析相关数据资料,并编写分析报告。

(一)运行监测主体

监测主体是监测行为的发起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确定生产服务业监测主体,可以由地方生产服务业统筹主管部门与统计局组成联合监测机构。

(二)运行监测对象

根据全面和重点相结合、突出产业优势和特色的原则,确定监测对象为三类。

1.总体监测

从宏观层面监测地方生产服务业整体发展运行状况,包括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等十大行业。

2.产业监测(www.xing528.com)

从地方生产服务业发展特点和工作重点出发,监测生产服务业重点产业运行发展态势,主要包括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六大行业。

3.专项监测

从发展模式的角度监测地方生产服务业产业集聚效应和发展特色,主要包括总部基地、工业设计中心、现代物流园等生产服务业功能区和服务型制造等领域。

(三)运行监测方法

1.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取统计指标数据和相关研究资料,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以达到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目的。根据生产服务业监测对象特点,遵循可获取、可测量和可比性等原则,从规模、速度、结构、效率和创新等角度设置监测指标,构建科学完善的监测指标体系;通过抽样企业平台数据填报与收集官方发布数据相结合的方式获取指标数据,采用相关分析、验算推理和模型预测等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多角度分析相关经济指标变动情况和经济指标间的数量关系,反映经济内在联系,可以准确掌握生产服务业运行态势,及时发现和解决运行中的问题,提高对经济发展的把握能力,更好地服务决策。

2.指数分析

指数分析是指利用指数体系,综合反映由多种因素组成的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变动的方向和程度,可用来评价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研判发展趋势等。生产服务业采购经理指数是经济监测的先行指标,由于采取快速、简便的调查方法,每月发布一次,在时间上大大早于其他官方数据。从已有经验看,采购经理指数大体领先其他经济指标几个月,可用于研判经济发展的趋势变化,具有预测预警功能。生产服务业发展指数是经济监测的一致指标,采用宏观经济指标编制而成,同步于当前经济发展,从多个方面综合测量和反映生产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水平。生产服务业采购经理指数和生产服务业发展指数,二者前后验证,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生产服务业指数体系,强化分析和研判生产服务业运行态势的能力,提高预测预警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