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林区
以实施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为契机,促进林区由采伐森林为主向管护森林为主转变,通过休养生息恢复森林植被。
这一地区主要具有原料的指向性(且可以来自俄罗斯东部森林),兼有部分市场指向(且可以出售国外),应重点发展人工用材林,大力发展非国境线上的山区林业和平原林业;应提高林产工业科技水平,减少初级产品产量,提高精深加工产品产量,从而用较少的资源消耗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
(二)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
实行以保护为前提、全面治理为主的发展策略。在战略措施上应以实施防沙治沙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为核心,并对现有森林植被实行严格保护。
一是在沙源和干旱区全面遏制沙化土地扩展的趋势,特别是对直接影响京津生态安全的两大沙尘暴多发地区,进行重点治理。在沙漠仍在推进的边缘地带,以种植耐旱灌木为主,建立起能遏制沙漠推进的生态屏障;对已经沙化的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治理,扩大人类的生存空间;对沙漠中人们集居形成的绿洲,在巩固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绿洲范围。二是对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和黄河中上游地区、林草交错带上的风沙地等实行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按照“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思路将退化耕地和风沙地的还林还草和防沙治沙、水土治理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恢复林草植被,以灌草养地。为了考虑农民的长远生计和地区木材等林产品供应,在林灌草的防护作用下,适当种植用材林和特有经济树种,发展经济果品及其深加工产品。三是对仅存的少量天然林资源实行停伐保护,国有林场职工逐步分流。
(三)华北及中原平原地区
在策略上适宜发展混农林业或种植林业。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农田防护林网,保护基本耕地;另一方面,由于农田防护林生长迅速,应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利用沟渠路旁、农田网带、滩涂植树造林,通过集约经营培育平原速生丰产林,从而不断地产出用材,满足木材加工企业的部分需求,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增长。同时,在靠近城市的地区,发展高投入、高产出的种苗花卉业,满足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需要。
(四)南方集体林地区
南方集体林地区的主要任务是有效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建设优质高效用材林基地,集约化生产经济林,大力发展水果产业,加大林业产业的经济回收力度,调整森林资源结构和林业产业结构,提高森林综合效益。
在策略上首先应搞好分类经营,明确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的建设区域。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加快对尚未造林的荒山荒地绿化、陡坡耕地还林和灌木林的改造,利用先进的营造林技术对难利用土地进行改造,尽量扩大林业规模,强化森林经营管理,缩短森林资源的培育周期,提高集体林质量和单位面积的木材产量。另外,通过发展集团型林企合成体,对森林资源初级产品深加工,提高精深加工产品的产出。
(五)东南沿海热带林地区
东南沿海热带林地区的主要任务是在保护好热带雨林和沿海红树林资源的前提下,发展具有热带特色的商品林业。
在策略上主要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和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在适宜的山区和丘陵地带大力发展集约化速生丰产用材林、热带地区珍稀树种大径材培育林、热带水果经济林、短伐期工业原料林,尤其是热带珍稀木材和果品,发展木材精深加工和林化产品。(www.xing528.com)
(六)西南高山峡谷地区
西南高山峡谷地区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生态公益林,改善生态环境,确保大江大河生态安全。在发展策略上应以保护天然林、建设江河沿线防护林为重点,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为契机,将天然林停伐保护同退耕还林、治理荒山荒地结合进行。在地势平缓、不会形成水土流失的适宜区域,可发展一些经济林和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林基地;在缺薪少柴地区,发展一些薪炭林,以缓解农村烧柴对植被破坏的压力。同时,大力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提高精深加工产品的产出,重点应发展人造板材。
(七)青藏高原高寒地区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主要任务是保护高寒高原典型生态系统。应采取全面的严格保护措施,适当辅以治理措施,防止林、灌、草植被退化,增强高寒湿地涵养水源功能,确保大江大河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同时,要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和执法力度。
(八)城市化地区
加大城市森林建设力度,将城市林业发展要纳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突出重点,强调游憩林建设和人居林生态林建设,从注重视觉效果为主向视觉与生态功能兼顾的转变;从注重绿化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向提高土地空间利用效率转变;从集中在建成区的内部绿化美化向建立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转变。
在重视林业生态布局的同时也要重视林业产业布局。东部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条件,用政策机制调动积极性,将基干林带划定为国家重点公益林并积极探索其补偿新机制,出台适应平原林业、城市林业和沿海林业特点的木材采伐管理办法,延伸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兴产业体系。持续发展,就是要全面提高林业的整体水平,实现少林地区的林业可持续发展。
西部的山西、内蒙古中西部、河南西北部、广西西北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为我国生态最脆弱、治理难度最大、任务最艰巨的区域,加快西部地区的生态治理步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生态基础支撑。
南部的安徽南部、湖北、湖南、江西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林业产业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充分利用南方优越的水热条件和经济社会优势,全面提高林业的质量和效益;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科技支撑,以技术升级提升林业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挥区域自然条件优势,提高林地产出率,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紧密结合和最大化。
北部深入推进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大兴安岭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休养生息政策,加快改革就是大力改革东北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管理方式,将产业结构由单一的木材采伐利用转变到第一、二、三产业并重上来。加速构筑东北地区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生态体系、以丰富森林资源为依托的产业体系、以加快森林发展为对象的服务体系,最终实现重振东北林业雄风的目标。
另外,在进行区域布局时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文明不仅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而且是人类唯一的存在方式,也就是人类实践的存在方式。”“生态文明”是在生态良好,社会经济发达,物质生产丰厚的基础上所实现的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是与社会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相协调,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思想理念与行为方式,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先进文化的重要象征,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立生态文明、经济繁荣的社会,就是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指导林业建设,弘扬森林文化,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山川秀美,推进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科学教育、审美意识、人文关怀诸方面产生新的变化,逐步从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等各方面构建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致力于建设山川秀美、生态平衡、环境整洁的现代文明国家。在生态建设进程中,我们必须把增强国民生态文明意识列入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向国民特别是青少年展示丰富的森林文化,扩大生态文明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国民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