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的一般方法是就审计工作的先后顺序和审计工作的范围或详简程度而进行划分的某种方法。前者如顺查法和逆查法;后者如详查法和抽样法。它们与审计取证没有直接联系,所以,不是审计取证的具体方法。
(一)顺序审查法:顺查法与逆查法
审计的一般方法,按照审计工作的顺序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的关系,有顺查法和逆查法之分。
1.顺查法
顺查法又称为正查法,它是按照会计业务处理程序进行分类审查的一种方法。即按照所有原始凭证的发生时间顺序进行检查,逐一核对。首先检查原始凭证,核对并检查记账凭证,其次,根据凭证对日记账、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进行检查,最后以总账和明细账核对会计报表和进行报表分析,沿着“制证—过账—结账—试算”的账务处理程序,从头到尾进行详细检查。
采用顺查法,由于审计工作细致、全面、完整,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审阅核对,不易发生疏忽、遗漏等弊病。所以,对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账目比较混乱,存在问题较多的被审计单位,采用顺查法较为适宜。其缺点是工作量大,费时费力,不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2.逆查法
逆查法又称为倒查法,它是按照会计业务处理的相反程序,即在检查过程中逆着记账程序进行检查的方法。通常先从记账程序的终端检查,从会计报表或账簿上发现线索、寻找疑点,然后逆着记账程序追根求源进行检查,如从会计报表查到会计账簿,再查到记账凭证,最后查到原始凭证,即从审阅、分析会计报表着手,根据发现的问题和疑点,确定审计重点,再来审查核对有关的账册和凭证,而不必对报表中所有项目,一个一个地进行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
逆查法是一种较为普遍采用的查证方法。采用逆查法,易于抓住重点,有目的地进行检查,可以集中精力检查主要问题,在时间上和人力上都较为节省,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降低审计成本。但是,要求审计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才能胜任审计工作。如果审计人员分析判断能力较差,经验不丰富,特别是初次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往往在审阅报表过程中发现不了问题,或分析判断不正确,以致影响审计的效果。如果查证人员对检查的重点问题判断失误,就会造成本末倒置。同时,由于采用有重点的检查方法,对于会计凭证和账簿记载的差错和弊端,就不可能全部揭露出来,容易发生疏忽。
必须指出,顺查法和逆查法由于它们各有优劣,因此,在审计实务工作中,应当注意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即在顺查过程中可以采用一定的逆查方法,逆查过程中也可以采用一定的顺查方法,两种方法的结合使用,可以取长补短,提高审计效果和审计效率。
(二)范围审查法:详查法与抽样法
审计方法按照审查经济业务资料的规模大小和收集审计证据范围的大小不同,又有详查法和抽样法之分。
1.详查法
详查法又称详细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某类经济业务和会计资料的全部内容进行详细的审核检查,以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的一种审计方法。此法的优点是容易查出问题,审计风险较小,审计结果比较正确。缺点是工作量较大,审计成本较高。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只对有严重问题的,非彻底检查不可的专案审计,以及经济活动很少的小型企事业单位采用此法外,一般是不常采用的。
2.抽样法(www.xing528.com)
抽样法又称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对具有审计相关性的总体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使所有抽样单位都有被选取的机会,为审计人员针对整个总体得出结论提供合理基础。审计抽样旨在帮助审计人员确定实施审计程序的范围,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得出合理的结论,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审计抽样能帮助审计人员在合理的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完成审计工作,但只要采用抽样就存在抽样风险。
审计抽样并非在所有审计程序中都可使用。风险评估程序通常不涉及审计抽样,而当控制运行留下轨迹时,可以考虑使用审计抽样实施控制测试,对于未留下轨迹的控制,审计人员通常实施询问、观察等审计程序,以获取有关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此时不宜使用审计抽样。实质性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在实施细节测试时,可以使用审计抽样获取审计证据;在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时,不宜使用审计抽样。
(1)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
在使用审计抽样时,审计风险既可能受到抽样风险的影响,又可能受到非抽样风险的影响。抽样风险是指审计人员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同于对总体实施与样本同样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的风险。
控制测试中的抽样风险包括信赖过度风险和信赖不足风险。信赖过度风险是指推断的控制有效性高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信赖过度风险影响审计的效果,很可能导致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信赖不足风险是指推断的控制有效性低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信赖不足风险影响审计的效率,通常导致审计人员实施额外的工作。
细节测试中的抽样风险包括误受风险和误拒风险。误受风险是指审计人员推断某一重大错报不存在而实际上存在的风险。如果账面金额实际上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认为其不存在重大错报,审计人员通常会停止对该账面金额继续进行测试,并根据样本结果得出账面金额无重大错报的结论。与信赖过度风险相似,误受风险影响审计效果,容易导致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因而更应予以关注。误拒风险是指审计人员推断某一重大错报存在而实际上不存在的风险。与信赖不足风险类似,误拒风险影响审计效率。如果账面金额不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认为其存在重大错报,审计人员会扩大细节测试的范围,从而使审计效率降低。
抽样风险与样本规模反方向变动:样本规模越小,抽样风险越大;样本规模越大,抽样风险越小,无论控制测试还是细节测试,审计人员都可以通过扩大样本规模降低抽样风险。如果对总体中的所有项目都实施检查,就不存在抽样风险,此时,审计风险完全由非抽样风险产生。
非抽样风险,是指审计人员由于任何与抽样风险无关的原因而得出错误结论的风险。审计人员即使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所有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也可能仍未能发现重大错报或控制失效。非抽样风险是由人为错误造成的,因而可以通过采用适当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对审计工作进行适当的指导、监督和复核,以及对审计实务的适当改进,可以将非抽样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非抽样风险对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都有一定影响。
(2)审计抽样的基本步骤
在控制测试和细节测试中使用审计抽样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样本设计阶段,旨在根据测试的目标和抽样总体,制订选取样本的计划。
第二阶段是选取样本阶段,旨在按照适当的方法从相应的抽样总体中选取所需的样本,并对其实施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误差。选取样本的基本方法包括使用随机数表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系统选样(也称等距选样)和随意选样。
第三阶段是评价样本结果阶段,旨在根据对误差的性质和原因的分析,将样本结果推断至总体,形成对总体的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