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外贸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外需环境总体疲弱,国内要素成本上升,保护主义的后续影响继续显现,新旧动能尚未完全接续,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然而,从长期大势看,困难是暂时的,我们具备推进贸易强国建设的坚实基础,我国外贸长期向好的大势不会变。
贸易强国建设具备雄厚的产业基础。贸易强国必定是产业强国,贸易竞争力的大小根本上取决于产业竞争力尤其是制造业竞争力的大小。美德日等发达经济体之所以成为贸易强国,最重要的是他们拥有强大的产业创新能力,占据先进制造业价值链高端,居于全球产业布局的第一梯队。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建立健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具备了雄厚的全产业链配套和产业集群能力。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与主要经济体的互补关系进一步深化。一方面,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迈向精细化和高端化,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出口形成差异化竞争,在美欧市场仍领风骚。另一方面,高铁、核电、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在新兴经济体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权威机构预测,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到2025年我国有望迈入全球产业第二梯队,跻身世界制造强国之列,将为实现外贸优质优价、优进优出,建设贸易强国提供强大支撑。
贸易强国建设具备坚实的市场基础。贸易强国不仅要出口“强”,而且要进口“强”。特别是当前,世界经济仍处弱增长的调整期,市场需求是最稀缺的资源。谁掌握了市场需求,谁就能在国际商品定价和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中掌握主动。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5%,人均GDP近9800美元,从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中高收入国家,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市场能级实现质的飞跃。当前,我国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国,进口结构不断优化,进口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主要经济体对我国市场的倚重加强。权威机构预测,随着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023年人均GDP将近14000美元,有望跻身高收入国家之列,市场需求规模将再上新台阶。特别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带来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等知识密集型产品进口扩大,居民消费转型升级将强化对境外优质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主要平台的扩大进口战略深入实施,我国市场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对各国产品和服务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成为我国推进贸易强国建设的一张“王牌”。
贸易强国建设具备稳步发展的货币基础。贸易强国需要“硬”的本币作支撑。本币能够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十分有利于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进行长远谋划,十分有利于增强贸易融资能力和国际市场谈判能力,也十分有利于提升贸易规则制定的话语权。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虽有波折但总体稳步发展,在跨境贸易投资中的作用逐渐增强,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DR货币篮子成为储备货币。2017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额占我国总体跨境收付额的比重达22.3%,已连续七年为我国第二大国际收付货币,也是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对我国外贸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未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继续提升,人民币作为“硬”通货必将得到国际市场更加广泛的认可和接受,支付功能、投融资功能和储备货币功能不断强化,在我国对外经贸合作特别是与新兴市场合作中的地位显著提高。有机构预测,2025年中非贸易人民币结算比重有望从目前的11%升至30%。这将十分有力地推动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
贸易强国建设具备日益增强的规则基础。规则是贸易的支柱。具备高效的国内规则体系和强大的国际规则影响力,是美德日等贸易强国的“标配”。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对内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外贸领域走在市场化改革前列,对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国际经贸规则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自贸试验区为主要平台探索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大幅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大力削减贸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基本形成符合WTO规则、契合我国国情的贸易促进和服务政策体系,不少领域便利化程度跃居世界前列。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探索经贸合作新模式新机制,建立宽领域多层次的互联互通框架,提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未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并跑领跑者地位更加稳固,将为贸易强国建设创造更加有利的规则环境。(www.xing528.com)
贸易强国建设的基础是坚实的、前景是光明的,但不可能轻轻松松完成,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最根本的是要依靠高水平改革开放,破除制约外贸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好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为贸易强国建设巩固新优势、释放新潜力、创造新空间。
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支撑,强化出口竞争新优势。当前,我国外贸的传统低成本优势加速弱化,技术、品牌、质量、服务、标准等新优势初步形成但尚不稳固,出口面临明显的“上压下挤”压力。应将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提升出口质量和效益的根本出路,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提升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对制造和出口的服务能力。特别的,须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和精细化改造,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围绕高铁、核电等新的优势领域,制定产品、技术、服务、标准配套走出去方案。大力推动“互联网+贸易”,以发展跨境电商为主要抓手,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使跨境电商成为我国引领新一代国际贸易规则的主要领域。
以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为根本,进一步扩大进口。我国进口潜力很大,但要把潜力“变现”,需要将高质量需求释放出来,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带动进口规模扩大,促进进口结构优化。应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消除消费的后顾之忧,使面向中等收入群体的优质终端商品和服务逐步成为我国进口的主要组成部分。应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打造成为境内外高质量供需对接的主要平台,推动“全球卖、中国买”向“全球卖、全球买”转变,增强转口贸易、离岸贸易等新型贸易业态功能,使进博会成为国际商品定价和贸易规则制定的重要机制。应统筹进口与境内流通,在医药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消费品领域,推动实施从进口到零售的全链条降成本行动,使进口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重点,为贸易提质增效创造新空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与我经济结构互补性强,对我优质工业品和服务的需求旺盛,是未来我国外贸发展的亮点、特色和新支撑。应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大力开拓“一带一路”市场上下功夫,加快商签自由贸易协定,力争早日建成覆盖“一带一路”的自贸区网络。应将“一带一路”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运用人民币解决沿线国家贸易融资等难题,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应引导优质企业到沿线国家开展投资和工程承包,带动中国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显著提升中间品和资本品在我向沿线国家出口中的比重,与沿线国家形成合作共赢的产业链分工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