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但其时代内涵更加丰富更加深刻。中国传统哲学的自然观、国家观、财富观、文化观等,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养料。从自然观看,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认为人与万物都在自然界“混然中处”,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国家观看,中华文化有超越国家的“天下”概念,在国际关系方面崇和厌战,强调折冲樽俎等外交手段在处理国家冲突中的优先地位。从财富观看,中华文化重视财富分配的普惠性与公正性,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历来是主流,道家将抑制两极分化上升到天道高度,认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从文化观看,中华文化崇尚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对外来文化历来秉持开放包容态度,佛教来华和西学东渐这两次人类大的文化融合就是鲜活的例证。应该说,这些传统文化思想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独特的价值理念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渊源。然而,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有一个绕不开的理论和实践主题,即“华夷之辨”。在传统的主流文化中,虽然有着“天下”概念,但“天下”各个族群地位不是平等的,“贵华夏贱夷狄”一直是坚持的原则。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的是,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财富的公平分配、文化的交流互鉴都要在全人类范围内进行,真正体现了“天下”的广袤视野,赋予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以更加丰富深刻的时代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借鉴国际关系的公认原则,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十七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扩张,各国交往的广度和深度达到空前水平,冲突的程度和强度也达到空前水平,相继发生欧洲三十年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带来严重破坏和灾难的战争,倒逼着国际社会寻求妥善处理国际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1618年到1648年的欧洲三十年战争催生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体系,确定了以主权独立和主权平等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成为近代国际关系的基石。1859年法意奥战争直接推动1864年日内瓦公约缔结,并于此后在日内瓦缔结一系列国际公约,确立了关于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成为国际人道主义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直接促使联合国成立,联合国宪章明确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以和平与合作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万隆会议倡导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形成的这些公认原则和进步理念,已经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基本遵循。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五个方面全面阐释了国际关系应坚持的准则,形成一个逻辑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完整的理论体系。(www.xing528.com)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智慧的结晶。改革开放前,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三个世界”理论指导下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改革开放后,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先后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理论、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理论、建设和谐世界的理论,在构建全方位外交格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2010年5月和2011年9月,中方分别在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关于促进中欧合作的论述中,提出了“命运共同体”思想。2011年9月的《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引入“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这些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