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类命运共同体:公共利益的集大成者

人类命运共同体:公共利益的集大成者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的实际状况。但是,相对于“应然”而言,“实然”状态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不全面的、不完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属于全人类的公共事务,搭建了全人类合作共赢的公共平台,代表了全人类的公共利益,具有最强的公共性特征。从实践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后,得到国际社会热烈响应。

人类命运共同体:公共利益的集大成者

二重性。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应然”和“实然”二重性。“应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完美状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终极目标,类似于宗教中“彼岸”的存在,可以作为全人类共同的信仰。“实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的实际状况。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共同面对的挑战和难题日益增多,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特征更加明显,并在一些领域、一定程度上已初步具备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征。但是,相对于“应然”而言,“实然”状态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不全面的、不完整的。国际社会的共同任务,就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由“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不断迈进。

正义性。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着眼于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与风险,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倡导和平、安全、包容、开放、绿色等新价值理念,强调对小国的平等相待,强调对难民贫困人口、弱势群体的帮助与普惠,强调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这顺应了人类对和平与发展的期望、对公平与正义的诉求,牢牢占据了人类道义和时代发展的制高点。

公共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源于中国,但属于世界,是中国为破解世界和平发展难题而提供的中国方案和制度性公共品,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两个最为关键的特征。就非排他性而言,各国、各地区、各群体皆可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其他共同体相比,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最强的包容性。从非竞争性而言,各国、各地区、各群体皆可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同等获益,不存在“先到得多、后到得少”的稀缺性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属于全人类的公共事务,搭建了全人类合作共赢的公共平台,代表了全人类的公共利益,具有最强的公共性特征。(www.xing528.com)

渐进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涵盖了“人类”这个最广的范围,拓展到“命运”这个最深的领域,因此,推进其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从范围看,双边、多边、区域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先行试验,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积累宝贵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我国在双边层面提出建设中巴命运共同体,在多边层面提出建设中非、中拉、中阿命运共同体,在区域层面提出建设周边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等,将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进行极为有益的探索。从领域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涉及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等多个领域,各领域共同体建设不可能齐头并进,必然有快有慢、有先有后。从进程看,命运共同体之前要有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等两个阶段。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是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和必由之路,而命运共同体则是利益共同体与责任共同体的融合和升华。

科学性。从逻辑起点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着眼于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和平与发展难题。从理论方法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等五大领域,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社会结构进行科学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国内“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在国际上的运用与拓展。从价值导向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价值理念,符合人类进步要求、符合社会发展方向,是破解当下和平与发展难题,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必然选择。从实践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后,得到国际社会热烈响应。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协商一致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这说明,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理想色彩,但绝非漫天空想,而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和把握基础上的科学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