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包含三个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内涵可以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范式理解。共同体是对社会存在状态和社会组织关系的一种描述,强调因某种纽带而形成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范式中属于落脚点和归宿。但人类社会存在多范围、多类型、多层次的共同体,其广度和深度有着显著差异。“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广度上讲,涵盖了整个人类,而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从深度上讲,拓展到了人类的命运,即国家兴衰、人类存亡等全局性和深层次的内容,与之相比,物质利益、思想观念、文化偏好等都属于局部的、浅层次的。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描述的是人类的一种存在状态和组织形态,在此状态和形态下,整个人类的兴衰存亡都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这种状态和形态的基本特性与真实写照。
在人类命运展开过程中,始终要面对和处理两个基本关系,一个是人与人的关系,另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宏观上又体现为国家、群体、文明等的关系。人类能否形成命运共同体,取决于这些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存在状态。总体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以“和谐共处”为主的关系格局。具体而言:
主权之间要平等相待、努力实现持久和平,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主权国家仍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组织单元,各国政府掌握着巨大的资源配置能力和规则构建权力,是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否实现的最重要力量。国家之间是战是和,直接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大局和基本面。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遵循国家主权平等原则,核心是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主权和尊严必须得到尊重,内政不容干涉,都有权自主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遵循国家和平共处原则,核心是国家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的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
国家之间要共建共享、努力实现普遍安全,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保障。安全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需求,离开了安全保障,就根本谈不上命运共同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全世界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统筹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对于传统安全威胁,核心是充分发挥联合国安理会在止战维和方面的核心作用,敦促各方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冲突。对于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核心是全面加强安全、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全面加强相关国际组织功能,全面建立安全统一战线。(www.xing528.com)
群体之间要包容普惠、努力实现共同繁荣,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支撑。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充裕的财富总量与合理的财富分配,对于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安宁缺一不可,后者甚至比前者更为重要,即“不患寡而患不均”。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通过加强创新驱动和深化结构性改革,实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突破,强力推动世界经济摆脱疲弱态势,最终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同时,也要求切实解决经济全球化中的公平正义问题,不断缩小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富裕人群与贫困人口之间的发展差距,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国家、更广人群,从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文明之间要交流互鉴、努力实现开放包容,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牢固纽带。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文明之间因互不了解而产生的排斥与冲突,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障碍。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促进各种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兼收并蓄,实现相互理解、彼此尊重,从精神层面扎紧牢固纽带。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利用好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带来的有利条件,促进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挖掘不同文明中包含的对人类繁荣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且能够成为人类普遍接受的基本价值理念,使之成为各种文明互鉴互融的基础,从而推动人类文明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共生、努力实现清洁美丽,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要义。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关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最终都会受到自然给予的相应报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维护人类永续发展,是人类最大的命运所在,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时代意识,坚持不懈地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方面,发达国家要承担历史性责任,切实兑现减排承诺,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有效应对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