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任务。要完成工业化,必须回答是否利用国际资源和国外市场的问题。要完成现代化,必须回答是否与美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规则接轨的问题。因此,发展中国家选择的对外开放战略,实质是其工业化战略和现代化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前,受国际国内多种条件约束,我国逐步走上“闭关锁国”模式和计划经济体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上虽然取得重大成就,但暴露了效率低下、体制僵化乃至经济停滞等严重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我国实施了对外开放的战略,着眼于解决工业化需要的资本、技术和市场问题,着眼于解决现代化需要的体制机制转轨问题,对外开放成为促进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动力源,推动我国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推动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纵观40年对外开放历程,从局部示范到全域推进,从实体经济到金融领域,从低端分工到部分行业的中高端分工,从引进来为主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从国际经济体系的跟跑者到并跑领跑者,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1978—1991年是对外开放的第一阶段,开放集中在沿海地区,主要任务是通过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增强外汇支付能力,进口先进技术设备以实现对国内工业的改造升级。这个阶段,国家设立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3个沿海经济开放区,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355亿元人民币升至1992年的9119.6亿元人民币,出口在全世界的排名由26位升至14位。1979—1988年,我国组织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技术费用占全部引进费用的比重从10%升至30%,电子、轻工、有色金属、食品等20多个行业的企业都进行了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然而,由于对外开放处于起步阶段,摸着石头过河的特征明显,前进过程中出现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对外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多数时候处于逆差,创汇能力受到严重制约;二是实际利用外资一直在较低水平徘徊,直到1991年每年实际利用外资额仍未突破50亿美元。
1992—2001年是对外开放的第二阶段,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对外开放从沿海向沿江、沿边和内陆拓展。这个阶段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加工贸易大发展,实现了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积累外汇储备这三个目标的有机结合。冷战结束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快速发展期,在全球布局价值链,我国抓住机遇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逐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这一时期,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了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1992年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10亿美元后连上台阶,1996—2001年保持年利用外资400亿美元以上规模。加工贸易顺差成为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外汇储备余额从1992年的194.43亿美元跃升至2001年的2121.65亿美元。二是基本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框架。外贸体制进行重大改革,逐步放开外贸经营权。实行外汇市场并轨,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现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提出走出去战略,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www.xing528.com)
2002—2012年是对外开放的第三阶段,从多边贸易体制外进入体制内,利用国际资源和国外市场更好地缓解经济增长面临的供需两端约束。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末,我国处于科尔奈提出的“短缺经济”状态,对外开放主要目的是缓解供给端的资本与技术约束,提高生产能力。20世纪末,我国经济由短缺状态转向结构性过剩,工业化与城镇化进入加速期,经济同时面临供给与需求的双重约束。同时,2001年我国加入WTO,成为多边贸易体制一员,国外市场大门打开。这一阶段,一方面出口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很大程度缓解了国内庞大产能面临的需求约束,我国成长为第一大出口国;另一方面初级产品进口大幅增长,成为原油、铁矿石、铜等大宗商品的主要购买方之一,很大程度缓解了国内工业化和城镇化面临的能源资源供给约束。同时,加入WTO后按承诺开放了包括金融、电信、建筑、分销、法律、旅游、交通等在内的众多服务领域,制定、修订、废止了3000余件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开放促改革效应比较明显。
2012年以来是对外开放的第四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对外开放在规模上稳居世界前列,对外贸易额、利用外资额、对外投资额均基本位于世界前三位。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有所调整,对外开放对于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有所下降。立足于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战略目标,通过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更好地发挥对外开放对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促进作用,是当前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核心要义所在。
纵观我国40年对外开放历程,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坚持开放不动摇。40年中关于对外开放有过比较激烈的争论甚至反对,比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形势下、21世纪初我国加入WTO前,开放都曾面临延缓、停滞甚至倒退的风险。但因为坚持了开放不动摇,极大消除了国际国内的市场疑虑,有效保护了开放成果,使得开放能够稳步前进。二是坚持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并非在封闭区域、封闭领域孤立进行,而是广地域宽领域多层次推进,这必然要求以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开放的前提条件;同时,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又会对改革产生推动与倒逼作用。三是坚持开放的渐进性。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指导下,探索出了既能促进开放又能有效防控风险的渐进式路径,通过“干中学”积累开放需要的知识和经验。这三个特点既是过去对外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是未来对外开放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