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东干族民族认同与适应的心理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

国内东干族民族认同与适应的心理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东干族心理研究的另外一个热点问题,是有关东干族认同和适应的研究。而对于这些东干族留学生未来将会有什么样的认知和社会心理特点,由这些心理特点引发何种行为模式,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特点和模式推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合作等问题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相比国外而言,国内对东干族在个体层面的关注更多一些。国内对东干族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14]。20世纪 90年代起,随着中国与中亚各国经济文化往来的增多,中国东干研究开始呈现上升趋势,来到中国的东干族留学生在中国多选择汉语言文学作为专业方向,因此国内东干族研究中来自语言教学领域的研究数量最多。该领域中有关动机[15]学习[16]与学习策略[17]、教学方法与策略[18]和民族语言观[19]等的研究主要探索东干族在汉语言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此类研究中相对比较一致的研究结论有两个:其一,东干族由于与陕甘回族同源的文化而对中华文化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情感和较高的认同,因此学习汉语的态度较为积极[20];其二,由于受到母语负迁移,东干留学生在汉语语序、补语等方面存在学习困难[21]。

国内东干族心理研究的另外一个热点问题,是有关东干族认同和适应的研究。这类研究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多为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者主导,且以认同和适应为主题[22]。这类研究遵循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范式,从文化变迁、主流族群态度、跨国境遇、地域观念等角度分析东干族特定的认同和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另一类研究即来自前文提到的语言教学领域,在考察个体语言学习的态度、策略和语言观等的同时必然涉及个体对该语言所代表文化的态度,也即文化认同。这类研究多使用心理学研究范式,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结合的方式收集数据并加以量化分析。

游婧悦(2015)在其硕士论文研究中发现,东干族留学生由于有中国亲属,期望未来与中国做生意,以及所在国与中国联系日益加强而表现出显著高于非东干族中亚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进一步的分析还表明东干族留学生更多地将学习汉语与自我发展目标(如:未来在中国经商)联系在一起,而并未将汉语学习看作一种融入中国社会的方式。同时,多项研究发现汉语水平、在华时间、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文化移情等与东干族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有正相关[23]。这些东干族留学生一方面在中国学习中华文化之后在情感上更加认同中华文化,另一方面又会有较大的可能性在未来从事与国际经济贸易有关的工作。东干族留学生多来自“一带一路”经济区沿线国家,其较强的经商意愿和较为积极的中华文化认同对“一带一路”经济区的建设必然产生积极的影响。

然而由于这些研究涉及的内容整体来看比较狭窄,主要集中在学习心理和文化认同这两个方面,且在利用研究成果解决现实问题方面往往局限在语言教学领域。而对于这些东干族留学生未来将会有什么样的认知和社会心理特点,由这些心理特点引发何种行为模式,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特点和模式推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合作等问题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www.xing528.com)

另外,由于东干族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受突厥和苏联文化影响至深,在东干族民族心理研究过程中填补民族认知、社会与经济心理研究的空白,考察东干族在社会与经济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特点,不但有助于促进我国与东干族聚居地所在国家的和平共处和经济贸易往来,同时也能为理解“一带一路”沿线同样深受突厥与苏联文化影响的国家各族群的认知与社会心理特点打开一扇大门。心理学研究应用并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功能也可以得到更好地诠释和落实。

基于以上文献分析的结果,本研究从认知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着手,在收集访谈资料的基础上确认以东干族与陕甘回族和汉族最可能存在差异的心理机制作为研究变量,以问卷调查和实验探查东干族民族心理与行为特点。期望能充分利用东干族和陕甘回族作为社会心理研究中少有的在社会变迁过程中自然生成的实验/对照组的优势,探索穆斯林族群成功文化适应的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