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芳[1]
人类栽种葡萄、酿造葡萄酒的历史悠久,先秦时期,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就已在西域传播。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原内地葡萄种植的范围开始扩大[2]。此后,涌现了诸多与葡萄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唐朝诗人刘禹锡在《葡萄歌》中对于葡萄的生长过程进行了具体描述:“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高。移来碧墀下,张王日日高。”作为一种外来装饰纹样,葡萄纹饰广泛地出现在古代美术作品中,如出土的金银器、石质葬具、石窟寺和丝织品上,此后,葡萄以其多子果实寓意福寿绵延,而成为中国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题材。(www.xing528.com)
自 20世纪以来,关于葡萄的辨名、葡萄的引种和推广、葡萄酒的酿造以及葡萄纹饰所蕴含的中西文化交流因素等,已有众多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对唐代葡萄镜的专题研究始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如日本学者原田淑人的《关于海兽葡萄镜》、滨田耕作的《关于禽兽葡萄纹镜》等。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国内境外金属器物考古发现的不断增加,葡萄纹饰蕴含的外来文化因素逐步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代表性的成果有,陈习刚的《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葡萄文化》、吴力群的《对唐代葡萄镜中佛教文化特色的认识》、王玉轩的《唐镜中的葡萄纹装饰艺术探 析》、张梅的《多谜 之镜—— 海 兽葡萄 镜》、宋康年《解 读 唐代海 马瑞兽 葡萄镜》、初师宾的《甘肃靖远新出东罗马鎏金银盘略考》、日本学者石渡美江的《甘肃省靖远出土鎏金银盘》、李永平的《东罗马银盘·葡萄文化·丝绸之路》、祝中熹的《丝路遗宝话银盘》、张天莉的《唐代铜镜中葡萄纹饰的由来》、李熊熊的《明清瓷器“葡萄纹”寓意之变迁》、暨南大学杨友谊的硕士毕业论文《明以前中西交流中的葡萄研究》、西北大学余飞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隋唐花草镜的初步研究》等。西北大学贾昌杰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唐代铜镜上葡萄纹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对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唐代葡萄纹饰镜进行分类、分型、分期研究,并将铜镜上的葡萄纹与唐代金银器、石刻、丝织品、墓葬壁画、石窟内的葡萄纹,中国境内出土的外来文物上的葡萄纹进行深入的对比。以上学者对于丝绸之路上的葡萄文化遗迹、唐代葡萄纹饰的流传做出了卓有成就的探讨,但对葡萄纹饰如何从流行的外来纹饰转换至中国传统吉瑞图案的内在原因及文化内涵未做阐述,是否真如一些学者所说“葡萄纹样随着宋代崇尚清新淡雅的士大夫生活品位影响,随着格调高雅的花鸟画的兴起日渐消退”?[3]如果此论成立的话,葡萄纹样为何至今仍“发散着芬芳的气息”?笔者以为,唐代广泛出现的瑞兽葡萄纹铜镜纹饰并非简单地受到外来葡萄纹的影响,而是这一外来纹饰被巧妙地与中国传统象征奇异的奇禽瑞兽相组合、融汇,形成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纹样,从而成为我国民间广为人知的祥瑞图案;同时,伴随着文人画的兴起,葡萄成为画家托物言志、借物寓情的重要题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