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企业和组织里都可能存在这样的员工:他们每天按时打卡、准时上班,但是却没有及时完成工作;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忙忙碌碌,却不愿精益求精,把工作做到位。越来越多的员工只管上班,不问贡献;只管接受指令,却不顾结果。他们应付差事,把事情做得“差不多”成了他们的行为准则。
究其原因,就是“差不多就行,何必太认真呢?”的这种工作态度在作祟。持有这种工作态度的员工不仅使自己的工作效率降低,也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我们来看希望集团总裁刘永行身上发生的故事:
有一次,希望集团总裁刘永行去一家韩国面粉企业参观。这次普通的参观,给了他很深的感受,他回国后好几个晚上都难以入眠。
这家面粉厂属于西杰集团,每天处理小麦的能力是1500吨,却只有66名雇员。一个只有66名员工的小厂,其工作效率之高令刘永行惊叹不已。在国内,相同规模的企业一般日生产能力只有几百吨,而员工人数却高达上百人。
为了弄清楚其中的奥秘,刘永行与这家工厂的管理层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了解到他们也在中国投资办过厂。当时的日处理能力为250吨,员工人数却高达155人。同样的投资人,设在中国的工厂与韩国本土工厂的生产效率居然相差10倍之遥,效益自然也不会太理想,磨合了一段时间,觉得没有改善的可能性,就将工厂关闭了。
两家工厂的效率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是设备的先进程度不同,还是管理方法有差别?都不是,韩国本土工厂是20世纪80年代投入生产的,而与中国的合资厂却是在20世纪90年代建设起来的,设备比原厂还先进。工厂的主要管理层基本上都是韩国人。刘永行遇到了曾在中国负责的韩国厂长。刘永行问这位厂长:“为什么同样的设备、同样的管理,设在中国的工厂却需要雇佣那么多员工呢?”那位厂长回答得很含蓄:“也许是中国人做事不到位吧。”
正是这么一句轻描淡写的话,让刘永行回国后彻夜难眠。他知道,当着一群中国企业家的面,那位厂长的话已经是十分客气了。在这句平淡的话语背后,一定藏有许多难言之隐,一定有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管理问题。
仔细想一想,与韩国人相比,中国人落实责任的态度无疑是差了很多。“差不多”有时会差很多,无论是相差0.1毫米还是0.1秒,都是毫厘之差,天壤之别!竞技场上,冠军与亚军的区别,有时候小到肉眼无法判断。比如短跑,第一名与第二名有时可能相差0.01秒;又比如赛马,第一匹马与第二匹马相差仅半个马鼻子,也就是几厘米而已。但是,冠军与亚军所获得的荣誉与财富却是天壤之别,全世界的目光只会聚焦在冠军身上。
这种差不多的态度不仅仅造成了低下的工作效率,如果放在其他岗位上还会给企业的利益造成严重的损害。(www.xing528.com)
1993年全国小麦价格开始上涨,一家私营面粉厂的业务员来到小麦产区采购小麦,这时产区的一些粮库大多是待价而沽,不想卖粮食,后来经不起业务员的纠缠,粮库的负责人说:“粮食有的是,卖给你也行,一吨1000元,你要不要?”
这位业务员拿不定主意,他不知道自己出来这半个多月全国的小麦涨到什么价钱了,于是给公司老板发电报问:“1万吨小麦,每吨1000元,价格高不高?买不买?”
老板看到电报后生气地对秘书说:“真是乱弹琴,哪有这么高的价格,现在最高的价格也不到900元,给他发电报,就说价格太高!”
秘书赶紧跑到邮局发了个电报:“不太高”。
没几天,业务员带着签订的购销合同回来了,老板莫名其妙,追查原因才知道,秘书发电报时,“不”字的后面少了个句号。如果履行合同势必给公司带来10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后来经过多次协商,最终赔偿了对方15万元才算了事。当然这位秘书不久就被辞退了。
是啊,“不太高”和“不。太高”不是差不多吗?可是就是差了一个小小的句号,意思却相差十万八千里,这位“差不多先生”也只好背井离乡了。
不少人面对工作总是将“差不多、过得去、慢慢来”等话语挂在嘴边。在这种意识的作用下,工作自然会出一些漏子,而当问题出现后,又总是给自己找借口:“不就是螺钉拧歪了吗!又影响不了大局!”“不就是报表里错了一个数字吗,下次注意点儿就行了。”“不就是文件页码装订错了吗!下不为例就是了。”如此等等。
这种“差不多”的心态要不得!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都要努力避免陷入这个误区当中去。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多问自己儿次“真的可以‘差不多’吗?差的那一点会给自己、给公司、给顾客带来什么危害?”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杜绝“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工作失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