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促进吉林省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吉林省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汽车产业是吉林省的支柱性产业,在吉林省经济转型升级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吉林省政府相继出台各项政策,为汽车产业发展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一方面,依托吉林省科研院校资源以及省内龙头企业,完善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发创新机制,并采取全方位措施积极吸引和留住科技创新人才,造就一支具备市场竞争力的科技人才队伍,打造省级汽车产业创新平台。一是支持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业发展。

促进吉林省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作为农业大省、产粮大省和商品粮输出大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是吉林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吉林省要发挥好农业的特色和优势作用:一是把握重大战略机遇,将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纳入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阶段性发展目标、实施路径,明确资源投入力度和投入方式,建立配套政策保障和统筹协调机制,完善农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二是加强土地保护和治理修复,发展绿色农业、加大农产品深加工投入,推动吉林省农业走向绿色化、高效化、集约化、效益化、品牌化的发展之路;三是促进农业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推进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带动农业发展,不断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助力农业规模化生产,提高科技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四是实现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打造吉林省绿色农业、农村、农产品的大品牌。

2.实现工业体系现代化

吉林省应抓住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国家提出的制造强国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优势,推行“制造强省”战略;持续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培育产业集群,持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加大金融财税支持力度,做好人才培养和引进。在此基础上,加快支柱产业创新发展,以新兴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接续产业,以数字吉林为依托形成新经济增长极

首先,加快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汽车产业是吉林省的支柱性产业,在吉林省经济转型升级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吉林省政府相继出台各项政策,为汽车产业发展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针对吉林省汽车产业目前面临的自主研发能力弱、零部件发展滞后、新能源汽车技术进展相对缓慢、开放力度有待加强、产能利用率不足等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完善创新发展环境,提高龙头车企创新能力。一方面,依托吉林省科研院校资源以及省内龙头企业,完善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发创新机制,并采取全方位措施积极吸引和留住科技创新人才,造就一支具备市场竞争力的科技人才队伍,打造省级汽车产业创新平台。另一方面,支持省内龙头车企在海外以及国内创新能力强的区域建立研发创新中心,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二是提升零部件技术水平,夯实汽车产业发展基础。汽车零部件产业是汽车工业的上游产业,在汽车产业价值链中占据重要地位。建议吉林省积极支持零部件企业发展,通过产权改制和机构改革,理清汽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的关系,使零部件企业逐渐摆脱对整车企业的依附,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着力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龙头企业。三是顺应汽车产业发展趋势,聚焦推动重点领域发展。当前,汽车产业呈现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技术趋势,吉林省受一汽集团战略布局的影响,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网联汽车进度相对缓慢。建议吉林省引导龙头企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布局,支持氢燃料电池、固态锂电池等前瞻性电池技术发展,支持龙头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合作。四是“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加大汽车产业对外开放力度。一方面,以“一带一路”中东北亚国家为发展重心,推动优质龙头企业“走出去”,形成更加多元化的海外市场开拓新格局。另一方面,坚持“引进来”,引进优质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尤其是引进一批优质零部件企业投资建厂,实现更多的零部件本地化配套,并带动本土零部件产业做优做强。五是审慎开展新建汽车产能项目,化解低端产能过剩风险。针对当前吉林省汽车产能利用率不足的问题,建议吉林省政府审慎开展汽车产业新建产能项目,并推动省内企业兼并重组,提高汽车产业集中度,逐步淘汰落后产能。(www.xing528.com)

其次,布局战略新兴产业,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新型工业体系。一是支持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业发展。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依托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传统技术优势和制造水平,积极落实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研制生产具有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等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化、平台化以及绿色节能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开发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一代高效节能技术,实现绿色智能轨道交通装备的工程应用;探索车辆车体轻量化、高性能转向架、数字液压动车制动系统等前沿技术,实现轨交产品向低能耗、高性能、高可靠性方向升级;重点研究网络控制、无线传输、故障灾害预警监测等技术,建立以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的轨道交通运营维护保障系统。二是推动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完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强化龙头企业在自主创新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持续提升创新研发投入占比,不断提高医药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围绕通化、白山、延边三大中药产业集群,持续提升特色中药材生产规模,依托长春市生物制药产业的集群优势,推进疫苗类、生长激素类、胰岛素类等品种技术升级;围绕吉林和辽源化学药产业集群,支持技术改造和质量升级,加大首仿药的研发力度;优化市场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正确引导市场行为,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减少恶性竞争,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制药企业;强化医药产品监管,切实提升医药产品质量,加强医药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强医药质量标准化控制体系建设,持续规范行业秩序,引导企业严格执行GMP标准,完善疫苗企业流通冷链追溯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安全。三是推动新能源产业合理健康发展。吉林省化石能源不足,“贫煤缺油少气”,同时新能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成为吉林省能源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吉林省应依托自然资源,发挥技术、装备、人才等优势,推动新能源产业合理健康发展。稳步推进已核准在建新能源项目,推动“平价上网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光伏农业、光伏畜牧业,支持“光伏领跑者”项目;着力解决电力消纳问题,建设特高压输电干线,发展储能技术、智能电网技术,将吉林省富余清洁电力输送出去;推动电能替代,加大电锅炉投入力度,以新能源代替化石能源实现终端消费的高效化和清洁化;发展风电制氢等项目,助于实现产能端的清洁替代和用能端的电能替代。四是依托优势发展新材料产业。我国新材料产业已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吉林省目前拥有汽车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光电子材料等特色领域优势,但相关配套政策尚有完善空间。建议吉林省发展新材料产业走资源转化型集群发展的道路,依托汽车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和光电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市场需求,开发大项目,发展产业基地,最后形成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先进基础材料中的高端产品、碳纤维、高性能膜材料、锂电隔膜、新型电子材料等进口替代空间广阔的新材料产品;培育并支持与国家科研机构联系紧密、科研人员配备完善、研发体系成熟、掌握并拥有关键专利技术产权,且新产品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高的新材料企业;针对全省新材料企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布局不集中的问题,加强与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的合作,积极吸引外资,获得更多创新、发展资金;借助省内80多所高校以及700多家科研机构资源,鼓励建设新材料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提高成果转化率

最后,发挥数字经济对于吉林传统产业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的助推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经济助推实体经济发展,既能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也有助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构建数字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制造模式。通过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降低信息不对称,打破产业边界,促进产业融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创新模式向高效共享和协同转变。另一方面,深化数字技术的制造业应用。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强化数字终端产品的制造能力;推进数字技术深度化、广度化“嵌入”制造业,加快汽车等重点制造领域装备数字化、智能化。

3.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把服务业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有力引擎,坚持生活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并行发展。一方面,积极拓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生活性服务业。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带动文化、健康、体育养老等幸福产业。重点开发文旅深度融合的全域旅游项目,借助区位优势与特色,充分拓展“冬季滑雪”和“夏季避暑”战略项目。一是以5A级景区为依托,以长白山、净月潭、六鼎山等自然景区为核心,辐射拓展省域自然景区风光,借助现代科技持续打造智慧景区;二是注重优质IP的创造与开发,拓展具有独特IP的主题公园。结合冰雪特色、民俗特色、老工业区、红色文化等,发掘并培育民俗、林海、雪乡、工业等主题公园、特色小镇等,通过“冰雪丝绸之路”“自驾红旗牌汽车畅游吉林”等主题活动、主题节日,拓展吉林省独特的旅游项目;三是结合区位优势,拓展红色研学旅游项目。除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外,开拓浸入式体验项目,拓展连接亚欧大陆桥的跨国研学游项目;四是积极拓展体育游项目。吉林省地处黄金冰雪纬度带,是世界三大“粉雪”基地之一,已初步形成西冰东雪产业格局,冰雪体育基础扎实。应着重打造冰雪旅游品牌,积极拓展冰雪体育赛事与运动项目,推动东北冰雪旅游区域联动;五是通过“旅游+”探索旅游业与农业、医药、餐饮、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围绕避暑康养、“东北三宝”等区域特色,将“旅游+”融入全域旅游的拓展中。另一方面,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发展。目前,吉林省生产性服务业仍以相对低端的商务服务业为主,较高端的科研服务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发展较慢,缺少科技支撑。吉林省可结合区域特点,借助所处东北亚心腹地带优势,依托制造业接轨国际市场,通过做好和加大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和服务业外包的形式,拓宽国际贸易平台,打造国际物流港,形成多个强势型生产性服务中心;依托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需求,大力发展与之相匹配的物流服务、科技研发服务、设计创意服务、金融保险服务、商务服务、职业教育等相关服务业,构筑完整的、统一的和竞争性的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平台,形成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