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正式建制始于清朝时期。清前期,吉林一直处于封禁状态,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清中后期,吉林逐渐开禁,经济有所发展。20世纪初以后,在反帝反封建斗争过程中,吉林省民族工商业有所发展,具有近代规模的城市相继出现。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吉林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1949—1952年,我国处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在积极恢复和改扩建原有工业企业基础上,吉林省新建并迁入一批工业企业,国有企业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轻工业比重持续上升。1953—1957年的“一五”期间,国家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则和计划经济体制,吉林省获得了大量重点工程和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由轻工业向重工业转变,项目建设和人口流入也有效推进了城镇化进程。1958—1962年的“二五”期间和“文革”前,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一定冲击,工业产值先增后减,调整之后重新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户籍制度改革压缩了城镇人口,城乡二元体制明显,城镇化进程有所放缓。1966—1976年的“文革”时期,国民经济受到影响,吉林省工业实力依然有所提升,产值进一步增加,城镇化进入停滞倒退阶段,经济增速逐渐下降。
GDP增长较快,排名稳定,人均GDP较全国优势逐渐缩小。从地区经济总量看,吉林省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一直处于16—19位之间;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看,尽管全国排名一直维持在8—9位之间,但是吉林省人均GDP和全国人均GDP水平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文革”期间最为明显,在1976年与全国水平相当,1978年则已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3.1 吉林省GDP和人均GDP情况(1952—1978年)
数据来源:Wind,民生银行研究院整理(www.xing528.com)
经济实现工业化,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从轻重工业比例看,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吉林省轻、重工业并举,在注重发展重工业的同时积极推动轻工业发展。“一五”期间是吉林省重工业化的奠基和起步阶段,冶金、机械和化学等行业快速发展,后来随着工业部门内部结构有所失衡,重工业占比在1960年达到最高。其后,经过五年调整,工业内部结构有所改善。“文革”期间,轻重工业比率失衡有所加剧。
表3.2 吉林省产业结构变化(1952—1978年)
数据来源:Wind,《吉林省统计年鉴》,民生银行研究院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