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部创新氛围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分析

外部创新氛围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分析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将外部创新氛围界定为存在于企业边界之外,对企业创新活动产生影响的相关环境要素的集合。因此,中国创新能力薄弱的企业,需要有效感知外部创新氛围,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绩效。从表2-10可看出,关于外部创新氛围的表述中,更多的学者提到了政府、竞争者、客户、供应商、科研机构对企业创新行为和创新绩效产生的影响。

外部创新氛围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分析

本书将外部创新氛围界定为存在于企业边界之外,对企业创新活动产生影响的相关环境要素的集合。

(1)外部创新氛围概述

在早期的管理理论中,关于外部环境与企业创新关系的研究并不受重视,大多是围绕单个企业展开的创新管理研究。我国学者方来坛,张风华(2008)提出当前企业处于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创新氛围不能只局限于企业内部,还应该存在于企业与企业之间。根据Chesbrough et al.(2006),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寻找并使用更广泛的外部思想、知识、资源、网络,这也成为中小企业成功创新的补充条件。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影响企业行为和特征的外部系统。(苏敬勤,崔淼,张竟浩,2010)

企业必然是由外部环境所包围和影响的。由于资源、地位、规模等方面的限制,企业很难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大多数情况下,企业都是适应外部环境以求自身发展的。(Martin & Scott,2000)外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企业合作创新失败的关键。(任荣,徐向艺,2011)如今的企业,处于动态开放的创新环境中,企业需要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此来弥补现有资源的不足或为企业创造新的资源,完成创新活动。(Atallah,2003)Chesbrough et al.(2006)更是提出开放创新术语,倡导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重视使用外部的想法,并通过内部和外部的市场路径,促进他们的技术的改进和提升。Patterson et al.(2005)倡议关注外部环境的灵活性,强调该组织在其环境中的互动和适应,在应对环境(或市场)需求时,寻求资源和创新。在现有的开放创新氛围下,创新活动已是由多元主体、多元创新客体和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完成的(Mierlo et al.,2010)。

不管是创新型企业还是保守型企业,都处于不确定的环境中(Miller &Friesen,1982)。Miller & Friesen(1982)提出,企业会很自然地去追求和采用动态环境下的创新机会,一些保守的企业在快速变化环境中则更可能采取抵制创新的战略。Woodman et al.(1993)提出创新需要考虑到人和环境的复杂交互。所有成功的组织都会经历长期的环境调整和革命性变化。这种变化受到技术、竞争者,以及一些经济政治中的重大事件的影响。Chesbrough et al.(2006)指出,由于知识创造和扩散速度越来越快、高级人才流动频繁、风险资本日益盛行,企业内部的专有知识和技术也会流动到企业外部。因此,中国创新能力薄弱的企业,需要有效感知外部创新氛围,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绩效。

(2)外部创新氛围要素构成

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的边界是多孔而可渗透的,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可与外部的环境进行有效互动,可以从外部获得创新所需要的创意和技术,从而提升企业的商业化运作能力(Chesbrough et al.,2006)。企业创新活动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很多学者也纷纷指出外部环境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和重要性。

韦铁,鲁若愚(2012)认为在现代服务创新中,企业的服务创新活动的推动受多主体的影响越来越大,企业外部的宏观政策、竞争者的创新行为、供应商的产品或技术的创新供应、顾客的需求等都会对企业的创新行为带来推动作用。Bilderbeek et al.(1998)的服务创新驱动力模型中也指出,外部影响主要表现为政策环境、轨道环境和市场环境。Kast & Rosenzweig(1972)将创新的外部环境划分为一般环境和特定环境,其中一般环境是指包括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政治环境等影响组织运营的环境,而特定环境则指包括供应商、顾客、竞争者等影响创新任务的环境。Bettis & Hall(1982)将创新环境分为间接环境和直接环境,间接环境指在企业边界以外可能接触到的各种因素,直接环境是直接与企业发生互动的其他组织。刘益,李垣(1998)认为企业创新各环境因素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各不相同,并提出外部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企业家环境。孟雷(2004)将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外部环境因素划分为政策变化、市场需求、竞争冲击、技术发展、行业演变等。供应商主导、竞争者创新、客户需求,以及大学科研和咨询机构组成的企业管理创新外部网络为企业的创新行为提供了创新源头,并形成了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强有力的组织支持。(卢福财,周鹏,2004)张华胜(2006)将影响制造业企业的创新环境的因素概括为5类:社会技术水平、环境的组织保障、对外交流、政府干预、融资环境。此外,外部创新支持主要体现在政府的创新基金和优惠政策的支持,创新资源、创新数据资料的获取和创新网络服务的提供方面。周青,曾德明,毛崇峰(2006)认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会受到行业技术标准、技术垄断、产品市场和政府政策等要素的影响。陈钰芬,陈劲(2008)认为,企业外部的创新要素包括政府、领先用户、主流用户、供应商、竞争者、技术中介组织、非相关企业、知识产权机构、风险投资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共10个外部创新要素。苏敬勤,崔淼,张竟浩(2010)将外部环境界定为顾客需求(偏好广、需求下降、忠诚度低)、竞争激烈、原材料价格上涨,针对外部取向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分析表明高变动程度的行业环境是外部取向管理创新的驱动因素。任荣,徐向艺(2011)认为政府、产业环境、顾客构成了企业合作创新的外部环境。Mina et al.(2013)认为开放创新的外部知识来源于用户、供应商和一些大学机构。Hung & Chou(2013)认为外部技术、环境和市场组成了企业开放创新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外部因素。王松,盛亚(2013)将影响集群创新网络的外部因素归结于外部技术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

表2-10 外部创新氛围要素分类

续 表

数据来源:笔者整理。

从表2-10可看出,关于外部创新氛围的表述中,更多的学者提到了政府、竞争者、客户、供应商、科研机构对企业创新行为和创新绩效产生的影响。政府主要从创新环境营造、基础设施建设等外围对创新活动进行鼓励和支持(梁洪松,2008);竞争者更多是创造一种竞争的氛围,推动企业创新;客户和供应商则更多地表现出合作的情境。为此,以下分别从政府政策、竞争、合作3个维度阐述企业外部创新氛围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3)外部创新氛围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创新空间和选择余地(Hung & Chou,2013)。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企业创新就是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采取的一项新举措。如果企业对外部环境不敏感,必将导致企业经营的落后与陈旧,并最终被淘汰。企业只有不断尝试新知识并创新,引起企业之间的创新和竞争格局的改变,才能带来新的环境变化,诱发新的创新性竞争行为,因此外部环境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张华胜,2006)。张炜,邢潇(2006)指出,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都为中小技术企业提供了外部创新环境,对企业绩效的增长具有显著影响。

①政策氛围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著名的诺斯悖论提出,政府既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也是导致经济衰退的根源。(安建梅,2008)政府的政策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发展和扩大。Gellman(1986)在研究铁路行业创新的阻碍时指出,铁路行业创新活动的一个重大阻碍就是铁路行业的联邦法规,政府调控对物流创新的影响存在着不可否认的作用。李伟铭等(2008)认为,当前多数国家(如美国、日本和中国)主要从政府补贴、政府采购、风险投资、知识产权、税收优惠等方面对企业的创新行为进行支持(李伟铭等,2008),同时他们还认为政府的政策行为可以通过企业资源投入、组织机理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创新政策是政府鼓励企业参与创新活动的行为,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度。(Preissl,1998)关于政府在创新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学者们基本形成了3种观点:

一是政策氛围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

大部分研究学者认为政府在鼓励和培育创新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将使企业的活动更具有创新性。(Libutti,2000)如加拿大政府强调在大学和商业机构间建立强连接关系,通过新政策和战略项目促进创新。(Godin & Gingras,2000)在英国和美国,政府通过一些鼓励政策促进小企业的基础创新(Hewitt-Dundas,2006),并通过很多直接或间接的政策措施,鼓励中小企业承担产品或过程的创新(Smallbone et al.,2003)。苏屹,李柏洲(2010)对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政府科技资助对企业R & D产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Zeng(2010)研究发现,与政府机构的合作对促进中小企业合作创新方面具有重要的直接影响。孙冰(2007)认为,政府支持是对自主创新影响最广的外部动力,政府的经费资助、税收优惠和购买行为等对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刘汉蓉(2006)在对重庆市企业合作创新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政府政策与合作创新绩效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政府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指导、加强对企业合作创新的宏观指导等都能够有效地提高合作创新的绩效。

二是政策氛围对创新绩效的反向影响。

有些研究表明,政府在中小企业创新中所起到的作用远不如人们所预期的那样(Doloreux,2004),甚至有时会阻碍创新活动。Zeng(2010)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政府政策都有利于创新,只有针对促进企业创新需求的政策才最有效。Preissl(1998)研究发现,阻碍服务创新的因素中,最经常被提及的就包括政府管制和财税政策等。Oke(2004)指出服务创新的障碍之一就是缺乏一定的服务创新政策支持,从而阻碍了创新服务的开发,导致公司创新氛围的消散。Bilderbeek et al.(1998)在SI4S服务创新调查报告中就指出,新服务开发受包括政治环境和管制规则在内的5种轨道的制约。Howells(2003)认为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服务创新活动会受政策的阻碍。

三是政策氛围在创新活动中的无作用。

也有个别研究指出,政府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不明显。李泓桥,邵海静(2012)研究发现政府及相关机构对创新绩效没有显著影响。(www.xing528.com)

②竞争氛围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创新绩效和当地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紧密相关(Bengtsson & Solvell,2004),主要形成了3种主要观点:

一是竞争氛围与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关系。

竞争与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是以Arrow(1962)为代表的“竞争利好假说”为支撑的,该假说认为完全竞争市场比垄断市场更有利于技术创新。而后,有大量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Zahra & Das(1993)研究表明,产业环境与组织竞争导向显著相关,并显著调节了竞争导向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客户需求的变化,产业相关技术的提升及与竞争者之间的战略关系都给企业创新提供了更大的范围和频率。(Russell & Russell,1992)产业环境越复杂,也就越有可能给组织提供更多的创新支持及成功的机会。(Gordon,1991)

二是竞争氛围与创新绩效的负向影响关系。

竞争与创新绩效的负向关系是以Schumpeter(2010)为代表的“熊彼特假说”为支撑的,该假说认为竞争与创新绩效负相关,以“创造性破坏”理论为基础,提出产业的垄断程度越高,技术创新的密度越大。Kim & Parkhe(2009)也指出,强烈的竞争也有可能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负面影响。高度的信任、彼此间的支持、组织间的合作机制对有效的知识流动是必要的,然而,参与者之间强烈的竞争会弱化彼此间的信任和承诺。(McEvily & Marcus,2005)激烈的竞争使得企业之间不愿分享创新知识,因为最终会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因此,参与者之间的竞争有助于或有害于创新绩效。其他研究者也同意,过度关注竞争者的企业和根本性创新的发展是负向相关的(Lukas & Ferrell,2000),并认为竞争者定位是模仿的核心来源,并给根本性创新带来负面影响。这里特别说明一下,竞争者定位主要是指企业识别、分析和响应竞争者行动的能力。(Kholi & Jaworski,1990)对竞争者关注太多将会转移掉一部分对市场变革的注意力,这阻碍了根本性创新的发展。(Day & Wensley,1998;Zhou & Wu,2010)Geroski(1990)却认为,较高的行业竞争程度可能会影响企业合作创新的动力,并可能会减少企业对研发活动的投入,即行业竞争程度和合作创新绩效之间存在负向影响关系。

三是竞争氛围与创新绩效的倒U形关系。

竞争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是以Mansfield(1968)为代表的“倒U形假说”为支撑的,其提出中等竞争程度的市场结构最有利于创新,创新活动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由强至弱,先上升后下降。而后,一些学者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观点。Aghion(2005)认为,竞争不仅会增加创新的额外利润,也会削弱落后者的创新动力,因此创新活动和市场竞争程度之间是倒U形关系。周艺艺,平新乔(2007)认为市场的竞争会引起竞争效应和模仿效应。当竞争程度较低时,竞争效应高于模仿效应,企业的创新水平会随着竞争程度的增加而上升;当竞争程度较高时,模仿效应高于竞争效应,企业的创新水平会随着竞争程度的增加而下降,即企业的创新水平与市场竞争程度之间呈倒U形关系。杨皎平,刘丽颖,牛似虎(2012)以企业同质化程度来表征企业竞争强度,以模型和实证分析研究了集群内部竞争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竞争程度对技术创新同时具有促进作用和阻碍作用,集群企业的同质化一方面加快了知识溢出,促进了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则诱发了恶性价格竞争,阻碍了技术创新。

③合作氛围与创新绩效的影响

合作被描述为企业与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紧密的需求关系。(Bengtsson &Solvell,2004)据Eurostat(2008),26%的创新企业与其他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供应商、客户和竞争者有合作。其中,大部分合作对象是供应商,其次是客户,分别占整个创新企业总数的17%和14%,而最少的合作对象为大学和研究机构,只有9%。

合作主要表现为垂直方向的合作和水平方向的合作,垂直方向的合作伙伴包括供应商、客户,水平方向的合作伙伴包括竞争者、大学和研究机构。(Nieto et al.,2007)一般来说,垂直方向的合作要比水平方向的合作创新绩效高,与客户的合作更有利于产品创新,与竞争者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更有利于过程创新。(de Faria,2010)合作伙伴的多样性会给企业创新活动带来不同的创新知识,因此,通过与多种合作伙伴的合作,可以快速实现知识的多样化。(Nieto et al.,2007)

第一,与客户的合作氛围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所有创新活动均需要围绕市场的需求来进行。大量研究表明,关注客户的企业能够产生更好的服务创新和新服务绩效(Augusto & Coelho,2009;Song et al.,2009;Tsiotsou,2010)。这是因为面向市场的企业可以保有现有客户的忠诚度并吸引新客户,实现企业市场份额的增长,并取得想要达到的企业绩效。(Cheng &Krumwiede,2012)客户参与度提高了,服务质量也会提高,并最终带来企业绩效的提升。(Ngo & O'Cass,2013)

很多学者都认为过度依赖客户的反馈会对企业创新产生负面影响(Christensen & Snyder,1997),如Christensen & Snyder(1997)指出,很多大企业的失败都是由于他们听了太多客户的声音,限制了企业战略的发展。在服务情境下,面向客户的服务企业更倾向于开发增量服务创新而不是根本性创新。(Cheng & Krumwiede,2012)Nieto et al.(2007)发现,顾客信息对改良现有产品有积极作用,但对突破性创新没有显著影响。李泓桥,邵海静(2012)实证研究表明,与客户合作对创新绩效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客户参与创新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策略,如果参与创新的客户为非主流客户,那就可能会误导创新活动。同时,客户与研发者之间的知识基础存在巨大差异,这可能会导致知识传递不畅,使得创新的目标与客户的真实需求之间出现较大偏差(孙笑明,崔文田,董劲威,2011)。

第二,与竞争者的合作氛围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大部分研究要么关注行业中的市场竞争(Wu,2012),要么关注非竞争与竞争性合作的简单区别(Huang & Yu,2011)。关于核心企业与它的合作伙伴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参与者之间强烈的竞争能够提高效益,另一种则认为参与者之间强烈的竞争会破坏合作关系(Park et al.,2013)。

与竞争者的合作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Zeng,2010)与竞争者合作主要是为了共同解决所面临的不可控制的外部问题。(Nakamura,2003)Gnyawali& Park(2011)关于竞合的研究表明,企业之间的竞合关系对创新,特别是高技术情境下的创新,有正向影响。Gnyawali & Srivastava(2013)表明,企业间的高密度关系能推动竞合的发展,提高企业创新绩效。Huang & Yu(2011)表明,竞争性的研发合作对于企业内部的研发活动和企业创新有正向的调节作用。

然而,关于竞争氛围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有不一致的意见。Wu(2013)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企业与竞争者的合作有助于产品创新,呈倒U形关系。与竞争者合作提高了吸收能力,改善了企业信息交流状况,推动了问题的解决,但过度与竞争者合作将可能会给企业创新绩效带来负面影响。Nieto & Santamaría(2007)指出,与竞争者的联盟(竞合)将对创新绩效产生负面影响,与竞争者合作对渐进性技术创新没有影响,对突破性创新有消极影响。Knudsen(2007)则发现竞合与创新绩效增长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Monjon & Waelbroeck(2003)发现,竞合、来自竞争者的知识源和引入新市场创新的可能性之间存在负向相关关系。李泓桥,邵海静(2012)实证研究表明,与竞争对手合作对创新绩效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第三,与供应商的合作氛围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如果缺乏有效的信任和约束机制,供应商也有可能获取企业的核心技术,并发展成为强大的竞争者。(孙笑明,崔文田,董劲威,2011)有研究表明,供应商若在新产品设计阶段参与创新,则对创新绩效有更好的影响(Chung & Kim,2003)。Ragatz,Handfield & Scannell(1997)研究发现,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有助于产品开发质量的提高,有助于企业获取与应用技术,并降低项目开发成本和周期。Eisenhardt & Tabrizi(1995)认为,供应商具有与新产品开发相关的丰富的专业知识,对这些知识的利用能够使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创造新的解决方案或新的方法。Yli-Renko et al.(2001)指出,与供应商的网络关系能够促进知识的创造、获取和利用。Chung & Kim(2003)认为,与供应商的合作可以降低企业风险,减少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企业应对市场的灵活性。

然而,李泓桥,邵海静(2012)研究发现,与供应商合作对创新绩效有显著的负面影响。Freel(2003)检验了美国中小企业和爱尔兰电子公司,发现来自供应商的创新信息和公司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

第四,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氛围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企业也需要与大学、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创新关系,因为这些大学或研究机构可以提供基础性或应用性研究、科学知识或培训。关于这种合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往研究只给出了一个模糊的结果。根据相关调查结果,目前我国大学与企业的合作有效性不高,只有7.6%和28.8%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与企业的合作有明显的效果”和“有一定的效果”,25.8%认为“没有什么效果”,10.6%认为“可能有负面效果”,其余27.2%选择了“不清楚”。

Monjon & Waelbroeck(2003)发现与欧洲大学的合作提高了新产品进入市场创新的可能性,而与美国机构的合作有相反的影响。更有意思的是,他们认为,使用过多的来自大学和非营利研究机构的信息资源会降低新产品进入市场创新的可能性。Mohnen & Hoareau(2003)断定,进入市场的创新者易于从大学和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获取知识资源,但不和他们进行直接的合作。在来自4个欧洲国家的9000份样本企业的调研数据中,服务企业占比不足10%。Belderbos,Carree & Lokshin(2004)实证研究发现,企业与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对产品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效应,可以促进突破性创新。池仁勇,汤临佳(2008)认为网络结点联系强度对企业销售增长、利润增长、新产品开发都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中小企业与不同结点联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与研究机构的联系影响最大。李世超(2012)通过案例研究得出,产学合作关系有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李泓桥,邵海静(2012)研究发现,技术社会资本(大学、研究机构)对新创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很多学者认为技术创新尤其是突破性创新需要从研究机构中获取新知识,它有利于提升公司创新绩效,但Miotti & Sachwald(2003)的实证研究结果是,来自研究机构的新知识和创新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