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碳转型的概念和意义
根据以上对转型论述,笔者认为,在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有一种转型显得尤为重要和特殊,这就是低碳转型。
所谓低碳转型,就是将现代社会由目前的高碳状态向低碳状态转变的过程。这是根据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区别而对人类提出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任务。
众所周知,工业革命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但由此而形成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也招致了世界范围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后果。特别是由于工业革命引起化石能源的大量利用,导致了含碳物质——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从而引致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对人类社会的存续造成极大的威胁。这就是所谓“高碳社会”的形成导致了今天必须进行低碳转型的直接诱因。再加上人类能源利用规模的空前扩大,与来自化石能源短缺的约束,更加剧了低碳转型的必要性。
之所以说低碳转型是重要的,是因为由于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变暖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重要、最棘手的问题。其原因在于全球变暖问题具有一般的环境问题所不具备的特征:首先,一般的“三废”污染问题可以在限定的范围内(如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内)得到解决,而全球变暖问题需要在世界各国通力合作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得到解决;其次,一般的环境问题可以事前预防,也可以事后治理,而全球变暖问题具有不可逆性,如果任其发展,一旦达到一定程度,造成的危害就是毁灭性的,再也不可能回复到原来状态。如果全人类不去认真应对,将有可能招致灭顶之灾,这恐怕不是危言耸听的说法。
之所以说低碳转型是特殊的,是因为全球变暖问题的危害不像一般环境问题那样容易被人们认识和感知,容易被人们忽视。我们每天能直接感受到的是身边的空气、水和周围的环境,PM2.5、雾霾、汽车尾气、沙尘暴等这些大气污染物直接危害我们的健康,我们能够感受到它们的危害;而像CO2这样的温室气体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全球变暖似乎离我们很遥远,所以我们很难感受到它的危害,感受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
因此,全球变暖问题的广泛性、复杂性、困难性远比一般的环境问题严重,从最近几次联合国气候大会(从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到其后的坎昆会议、德班会议、多哈会议、华沙会议和利马会议)博弈的举步维艰来看,也可略见一斑。
在环境污染恶化以及全球气候异常变化的今天,任何经济体的发展都开始面临低碳转型的重大压力,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为基础的传统高碳发展条件已经丧失,未来新的发展方式必须建立在低碳基础之上,这是一个战略转折点,谁占据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的制高点,谁就将主导未来绿色工业革命和全球新一轮经济增长。
基于此,我们认为,全球变暖造成的重大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紧迫的生存危机,因此,世界正走向低碳时代。低碳转型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最重要、最深刻、最困难的转型之一,需要人类共同的智慧,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中找出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低碳转型的内容
作为一个全新的发展范式,低碳不仅意味着经济发展模式翻天覆地的变化,意味着一种消耗更少资源和降低环境破坏程度的提升之路,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意味着更加环保的气候友好型的个人生活。低碳转型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的内容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转型。
1.低碳社会转型
(1)低碳社会的概念
低碳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低碳转型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上,还应该推广到社会层面。低碳社会转型就是一场从传统生活方式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型的低碳社会运动。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经济系统只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系统密切相关,如果没有其他系统的变革,经济系统的导向机制就不会发生变化。如果低碳经济建设不与整个社会变革联系起来,我们就很难看清楚低碳经济建设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发现推动低碳经济建设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路径,也就无法实现整个人类社会的低碳化。例如,如果不改变人们消费汽车的价值偏好,不改变人们贪求住大房子的价值偏好,即使每辆汽车的能耗再低、每条道路修得再好、每套房子再节能,其总消费以及由此带来的总能耗还是会增加的。因此,有学者认为,我们在接受低碳排放理念的同时,不能仅仅局限于低碳经济,而应着眼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建设低碳社会[6]。
关于“低碳社会”(low-carbon society),学术界尚未有统一的定义。简而言之,低碳社会就是一个碳排放量低、生态系统平衡、人类的行为方式更加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在理解上,低碳社会也有狭义和广义(包括经济、文化在内)之分。
根据英国和日本联合研究项目《通向2050年的低碳社会路线图》中对低碳社会的理解,低碳社会应该是这样的:采取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相容的行动,满足社会中所有团体的发展需要;为实现全球努力做出公平贡献,已通过削减全球大气里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其密度达到一个可以避免危险的气候变化的水平;表现出高水平的能源效率,使用低碳能源和生产技术;采取与低水平温室气体排放相一致的消费模式和行为。[1]
由此可以认为,低碳社会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建设低碳城市为标本和蓝图的社会。
低碳社会是继工业社会之后人类发展模式的巨大创新,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来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发展依靠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投入,而在未来,碳排放也将被视为一种有限的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约束性因素。因此,低碳社会首先是一场社会发展模式上的革命。
与此同时,低碳社会还是一场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的革命。每一次浪潮都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颠覆以往的生活模式,低碳浪潮也是如此。低碳社会描绘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新型社会形态,它将引领社会发展新潮流,是人类面临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下的理性思考,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诉求。
有学者认为,低碳社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发展模式,是人类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理念,以低碳经济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低碳生活为生存方式,以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发展目标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7]。
有学者认为,低碳社会是通过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和社会发展不断完善的前提下,致力在生产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领域控制和减少碳排放的社会。低碳社会强调日常生活和消费的低碳化,强调通过理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达到人类社会与生态自然的和谐发展[8]。
有学者认为,低碳社会是指适应全球气候变化、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的一种新的社会整体形态,它在全面反思传统工业社会之技术模式、组织制度、社会结构与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以可持续性为首要追求,包括了低碳经济、低碳政治、低碳文化、低碳生活的系统变革[6]。
(2)低碳社会转型
低碳社会转型是人类生活方式、能源消费方式的一次新变革,本质上是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低碳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是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低碳化。要把低碳的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发展低碳社会的氛围和舆论环境,在全社会形成“以低碳为荣,以高碳为耻”的生活风尚。
2.低碳经济转型
(1)低碳经济的概念
一般认为,“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其中提出要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9]。由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Stern Review)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10]。随着低碳经济概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各国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学术界、商业界和社会团体与非政府机构把低碳经济转型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就被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在国际社会掀起了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高潮。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2)低碳经济转型
低碳经济转型是人类社会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它是指从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发展转变的过程,即经济由依赖高碳排放向低碳排放转变的过程。低碳经济转型与前述的经济转型有着密切的联系。低碳经济转型就是考虑了能源和环境污染等低碳因素后的经济转型进程[11]。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生产的约束条件,更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低碳经济转型无疑体现为经济系统的变革,以能源产业的变革为始,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都要向低碳转型,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产品、低碳金融、低碳建筑、低碳消费等由此衍生,汇聚成低碳经济。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是建立起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方式。
低碳经济转型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转型,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型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3.低碳文化转型
未来低碳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几乎是全方位的。实际上,低碳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文化问题,是一个基于什么样的道德标准科学发展的问题,因而又是一个生态文明问题。低碳转型不仅意味着变革生产方式,也意味着进行生活方式的变革,它需要每一个社会公众都付出行动。而人类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行为,也就是说人类总是凭借某种观念、按照一定意图来行动的。因此,要实现低碳转型,不仅仅只需要低碳经济转型,低碳文化转型也不可或缺。没有文化价值观的转变和低碳文化的形成,便很难产生有效的个人低碳行动,从而也很难实现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转型。而要构建与低碳社会要求相适应的低碳生活方式,就需要重塑人们的环境价值观,构建一种视野更加宽广的新型生态文化——低碳文化。随着低碳经济的倡导,低碳文化正在一步步向人们走来,在这个文化制胜的时代,谁成功地培育了低碳文化,就意味着抢占了决胜未来的制高点,就拥有了低碳发展的力量源泉。
文化与经济本身具有一体化趋势,两者相互作用突出,低碳文化既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也将为低碳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低碳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科学文化,将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构建完善合理的低碳文化发展体系将是未来社会文明发展程度重要的体现和标准之一[2]因此,随着低碳经济发展高潮的到来,必将引来一个低碳文化发展的高潮。
“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作为亚文化形态的低碳文化概念也很难形成统一的认识。广义的文化概念(即与“自然”相对应的“文化”概念)包括有器物、制度、行为规范和观念四个层次的系统结构。就广义的低碳文化而言,它包括有形的实物、技术和无形的制度、仪式等社会形式。低碳器物指低碳排放的技术和机械设备,它以物质形态存在,是支撑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低碳制度是为保证低碳排放而形成和建立的经济、社会、科技、教育、企事业等社会建制的制度、体制、机制等,是低碳行为规范得以制定和遵从的社会组织形式与保证;低碳行为规范即为规范碳排放行为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道德准则,是约束企事业单位和公民的行为符合低碳发展要求的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规定;低碳观念亦即有关低碳排放的价值、思想、知识、习俗、信仰、态度等观念形态的因素。狭义的低碳文化概念仅指上述后两个层次,即低碳文化是关于低碳排放的价值、思想、知识、习俗、信仰、态度、规范等精神因素的总和[12]。
有学者认为,低碳文化是在社会整体发展过程中,以低碳化为内容、以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体现,是有关低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集合,它囊括经济发展低碳化、社会发展低碳化和文化发展低碳化。发展低碳文化是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的文化应对。人类不仅需要通过低碳经济打造新型的低碳生活模式,更应通过新型的低碳生活模式营造新型的、凸现时代特色的低碳文化。只有从社会文化发展的层面上来实现低碳化,才能够真正打造一个低碳化的社会。因此发展低碳文化是低碳经济建设的必然,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文化诉求[3]。
低碳文化本质上是崇尚生态价值、绿色环保、尚俭节用、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文化,以促进人、社会、自然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低碳文化主张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价值观念,强调用系统和整体的观念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必须强调并尊重自然的主体性和权利,改变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
低碳价值观是低碳文化最为核心的要素,其核心内容是强调生态价值,追求生态文明,要求以生态而不仅仅是人作为评价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等一切活动和事物的尺度,反对片面追求物质价值、经济价值和人类价值而忽视自然价值、环境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发展模式。要实现低碳发展,最关键、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实现从传统的“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到“生态是一切事物的尺度”的价值准则的转变,在人们的深层意识中真正确立低碳价值观即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并以此引导人们发展经济和社会的行为。
树立低碳文化价值观,首先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简约消费观。这种新消费观提倡适度消耗的消费理念,是环境友好型的新生活方式的标志。它以获得基本需求的满足为标准而不是鼓励对物质资源无止境地进行占有,在量的规定性上它要求把握好环境供给、宜于生存、宜于尊严和代际均等几项原则,并把建立一种与环境相协调的、低资源和能源消耗、高消费质量的适度消费体系作为目标。低碳文化价值观的构建,同时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生活质量观和新的幸福观,它是环境友好型的新生活方式的基础。它提倡对生活质量和生活幸福的理解应该从物质为主导转向非物质为主导,应该从追求单纯的物质满足转向社会和精神的满足,把节制欲望的适度消费、尊重自然的生态消费,以及注重精神、文化等社会需求的满足作为生活方式的价值取向,并内化在自身的价值观念体系之中,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由此,低碳文化价值观作为一种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型文化价值观,既是对传统环境文化价值观中优秀生态内核的传承,也是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关系内容的拓展,既为低碳时代个人行动构筑精神支柱,也为全社会低碳社会实践提供行为规范和导向,是生态文明时期环境文化能力的新的进步与发展[13]。
(三)低碳转型与绿色转型
在当前有关转型的话题中,“绿色转型”是一个相当热门的词汇,而且“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经常被并行提及,因此,在这里有必要对低碳转型和绿色转型作一个比较和区分。(www.xing528.com)
1.绿色转型的概念
要把握“绿色转型”的概念,首先要明确“绿色”的含义。
“绿色”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绿色”是指绿的颜色,而广义的绿色则转义为“自然、原生态”,因为在人类社会尚未对自然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的时代里,绿色是大自然的基本色调,所以绿色就被看作是大自然的代表。进一步推而广之,“绿色”也含有环境保护、防止污染的意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绿色经济、绿色食品、绿色旅游、绿色交通、绿色营销就是基于对“绿色”的广义理解而言的,包含有“建立在大自然承载力基础之内的”、“环境友好型的”的意味。如绿色经济是指环境友好型的经济,绿色交通是指环境友好型的交通,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凡是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活动,都可以冠以“绿色”一词。我们通常讲的“绿色转型”也是基于对“绿色”的广义理解基础之上的一个概念。
从这个意义上讲,绿色发展是一种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资源的发展。绿色转型是指基于绿色发展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从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入手,由过度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由人与自然相背离的发展形态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形态转变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从传统发展模式向现代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绿色转型的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由此可见,绿色转型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源与环境约束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科技创新,尤其是绿色技术创新为动力,以绿色制度体系的创建为支撑,推动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和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2.绿色转型的内容
绿色发展方式是立足于资源、环境承受能力之上的人类发展方式,它涵盖了人类生产、生活、意识等诸方面,因此,“绿色转型”同样包括绿色经济、绿色社会、绿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绿色转型的内容就是推进绿色经济发展,构建绿色管理机制,推进绿色城市化和绿色新农村建设,推进绿色文化发展。
(1)推进绿色经济发展
何谓绿色经济?联合国环境署给出的定义是:“可促成提高人类福祉与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与生态稀缺的经济。”换言之,“绿色经济可视为一种低碳、资源高效型和社会包容型经济”。
简单来说,绿色经济是指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而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经济形态,是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能源以及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一种发展状态。绿色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高循环、高碳汇,强调在发展过程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自然生态资本总和的不减少或持续增加。
绿色经济转型的重点是产业的绿色转型以及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融于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产业的升级与结构的多元化,其核心问题首先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工业和绿色服务业。其次是要推动企业的绿色转型,塑造绿色市场经济主体,其内容主要包括: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把生态安全或环境安全列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最高目标与战略重点;奉行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开展绿色产品认证,成为企业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和实现企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采用绿色技术,推进有害生态环境的企业生产技术向无害并能保护建设生态环境的企业生产技术的根本转变;进行绿色生产,达到生产过程清洁化;建立绿色核算制度,实行绿色会计和绿色审计;建设绿色文化,塑造绿色企业形象;推行绿色营销,提供绿色服务;实行绿色管理,形成比较完善的企业内部绿色管理机制[14]。
产业绿色转型目标是实现产业的高级化、多元化以及产业组织形式的合理化,提升产业的附加价值,增强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产业绿色转型主要包括产业升级、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组织形式演进,也可以说是资源型产业绿色改造、非资源型产业绿色再造、竞争型企业绿色创造[15]。
(2)构建绿色管理机制
推动绿色转型的根本途径是要结合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和行政效能建设,全力构建绿色管理新体系。也就是要推动市场体制机制的绿色转型,建立绿色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政府机关,强化绿色法律法规和政策建设,实行绿色考核指标体系与绿色GDP核算及宏观管理,强化绿色标准体系建设、绿色政府机构建设、绿色政绩考核体系建设和绿色监督体制建设。引导绿色转型的制度体系构建,是推动绿色转型的保障机制。
构建绿色管理机制,还需要推动技术的绿色转型,建立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绿色技术创新与资源型经济的融合,是推动绿色转型的动力机制。绿色制度创新的实质,是制度创新的生态化即绿化过程,使生态因素内化于制度创新过程,并进行生态经济一体化的新的组合;绿色制度创新的目标模式,是建立与绿色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生态化与市场化有机统一的现代市场制度,即绿色市场经济制度。只有建立绿色市场经济制度,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绿色市场运行机制创新,关键在于寻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互适应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主要包括绿色经济运行目标机制、绿色经济动力机制、绿色经济要素优化配置机制、绿色经济激励机制、绿色经济保障机制、绿色经济决策机制、绿色经济协调机制等。
传统的技术创新范式的根本缺陷是科技与经济相脱离、科技与生态相对立。推动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绿色技术创新,是指通过现代科技的生态化,重新组合生产绿色产品所需的生产要素,从而形成清洁生产甚至无废物污染的生产技术系统,并使之转化为能在市场上销售的绿色产品或绿色工艺的全过程。总之,绿色技术创新是现代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新方向,是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3)推进绿色城市化
自从在“里约+20”峰会上广泛讨论关于绿色增长的话题之后,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绿色发展问题,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意识到追求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迫切性,希望步入绿色经济模式。目前,建设绿色城市正日益成为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
①绿色城市的概念
绿色城市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和城市发展理念,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和清晰的概念。有些时候,人们经常将绿色城市与园林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或森林城市等其他相关的概念混同使用,学者们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或者用自己的指标体系来表述自己对绿色城市的理解。例如在生态关联的学者看来,只有那些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各个环节生态赤字为零的城市才能称之为绿色城市;在人类自然主义者看来,绿色城市根本上就是想象的大地绿化和自然化,等等。
有学者认为[16],绿色城市是充满绿色空间、生机勃勃的开放城市,是管理高效、协调运转、适宜创业的健康城市,是以人为本、舒适恬静、适宜居住和生活的家园城市,是各具特色和风貌的文化城市,是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城市。这五个方面是绿色城市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也可以称之为绿色城市的五大目标[4]。
绿色城市应该作为一种普遍追求的理想城市模式,它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可概括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这三个方面,具体包括: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有长足发展;城市、乡村环境整洁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社会运转高度和谐。
有的学者认为[17],绿色城市具有合理的绿地系统、广阔的绿色空间、较高的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园林景观优美;绿色城市基础设施完善,自然资源受到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环境污染被有效控制,能量和物质的输出与输入达到动态平衡,自然生态和人工环境完美和谐;绿色城市进行绿色生产,城市经济高效运转,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绿色城市崇尚绿色生活,人居环境良好,社会和谐进步;绿色城市文化繁荣,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风貌。可见,绿色城市是环境、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高度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城市的本质是生态城市,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达到动态平衡(赤字为零),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需求欲望与物质财富相适应,是人类进步理念在人居环境建设与发展中的体现。
还有学者认为[18],绿色城市是一种体现绿色文明,以绿色建筑、绿色街区为载体,城市设计符合美学理念,公共交通体系及绿道网络发达,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地球自然资源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为原则,追求人、自然、经济和社会四位一体生态系统的稳态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绿色城市的研究视角不尽相同,总体来看,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绿色城市进行阐释:一是从发展模式的角度来看的,认为绿色城市发展模式应是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出发,以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而建立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经济高效、充满活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运行模式;二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的,认为绿色城市是基于传统人类生态哲学理念的城市生态转型和绿色城市建设运动,旨在通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和技术创新,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去改变城市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城市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文明的生态社区;三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看的,认为城市设计应首先做好生态调查,完成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然后根据生态原则开发利用土地,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应更加突出城市建设与自然相关的环境属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以及环境问题挑战的严峻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识的加深,对绿色城市的阐述越来越综合化和全面化,对其本质内涵的理解也越来越趋于一致。相对于其他城市概念而言,绿色城市涵盖了绿色科技、绿色能源、绿色住宅、绿色消费等多方面内容,内涵更丰富,目标层次更合理,使得绿色城市在“绿色经济、绿色新政”的社会运动和思潮背景下的基础更坚实、途径更具体、定位更准确。从而,以绿色城市作为当代最理想的城市模式在思想高度、居民接受度以及现实操作等方面都更具优越性,也正因如此,从推崇山水城市、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等其他城市模式到追求绿色城市模式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当前,一些学者认为绿色城市等同于园林城市、山水城市、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等其他相关的理想城市概念,但山水城市、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等与绿色城市的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些理想城市概念均有特定的科学内涵、目标定位与侧重点,但在丰富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遏制生态恶化等方面都有共同的认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已有百年历史的“田园城市”理论所实现的效果与绿色城市理念实际上背道而驰,因为田园城市模式中的高质量生活环境高度依赖于对其他地区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在部分发达国家追求实现“田园化”的同时,全球环境也继续恶化。
因此,绿色城市的概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等同于生态城市等理想城市概念,更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单纯的绿化和美化,它是基于自然和人类协调发展的角度下提出的,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不仅要强调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而且还必须注重经济、文化、人类健康和整体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②绿色城市转型
第一,绿色城市转型要创新制度设计,健全绿色政策法规支持体系,促进生产和消费结构绿色化。绿色制度创新需要政府自身具有建设绿色城市的意识,绿色城市建设必须依托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表现出由制造业到服务业再到高端知识型服务业、文化服务业和绿色发展的演进历程。产业结构向绿色转型除了要借助市场机制推进综合的环境和经济政策外,还需要通过政策支持引导,包括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增加研发资金,鼓励企业创新等,选择高端产业领域进行集中发展和重点突破,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高端产业链的主动权,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此外,还需制定激励绿色消费的政策法规,并注重以法律手段规范城市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
第二,绿色城市转型要重视在民间组织、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绿色城市建设合作互动机制。绿色城市建设需要城市所有的利益相关主体参与其中,政府、企业、公众之间能够良性互动,因此亟须普及绿色理念,培育绿色文化,增强公众的绿色发展意识。重视民间组织的作用则可以有效推进全社会投入绿色城市建设进程。
第三,绿色城市转型要注重发展绿色科技,建立富有竞争力的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绿色城市离不开绿色科技的支撑,以住房建设领域的绿色科技为例,无论在研发领域还是应用领域,发达国家都遥遥领先。从绿色科技推动城市发展绿色转型的国际经验来看,一方面要发展以污染治理、保护绿色为特征的“深绿色科技”,例如污水处理技术、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防治荒漠化技术等;另一方面要发展以开发绿色能源、推行清洁生产、推进绿色化为特征的“浅绿色科技”,例如混合动力及电动汽车开发技术、绿色建筑智能技术等;绿色城市建设必须要紧跟世界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潮流,加快创新驱动,将绿色科技创新作为整合和转化城市竞争优势的主线,不断延伸和完善城市绿色科技创新价值链,增强城市绿色科技竞争力。
第四,绿色城市转型要在城市规划中融入绿色理念,建设紧凑型城市,重视旧城区的绿色改造。一个城市如果不大力发展绿色公共交通系统以改善原有单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高、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严重等现象,不采取行动改变城市布局的单中心集聚趋势,就难以谈及成为宜居城市,更遑论建设绿色城市。
总之,绿色城市转型需要构建低度消耗资源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经济体系、保证社会效益与社会公平的社会体系、不断创新的应用技术体系,促进更加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
(4)推进绿色文化发展
绿色文化是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是人类思想观念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与回归。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推动文化绿色转型,倡导发展绿色文化,对启迪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和觉悟,净化人们的心灵,塑造人们的环境素养和品格,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环境和社会协调的氛围和风尚,引导公众和社会各界的行为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推动文化绿色转型,倡导发展绿色文化,必将为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强有力的精神动力。要把绿色文化建设贯穿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使其成为文化建设的新亮点。
3.低碳转型与绿色转型
由上述可知,低碳转型与绿色转型虽然概念各异,但相互之间又存在着密切联系,是两个有联系也有区别的概念。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理论基础、依靠的技术手段、追求的目标等三个方面:二者的理论基础都是生态学理论和哲学中的系统论,二者都必须依靠生态技术手段,二者追求的最终目标都是通过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协调,进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福利的不断提高。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与阶段的不同,研究角度、内容、侧重点和对象要求的不同。低碳转型主要针对能源领域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从建立低碳经济结构、减少高碳能源消耗等方面入手,建立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机制和发展模式,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们发展与消费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转型的对象仅仅涉及对碳的要求,而绿色转型要求的对象则比较广泛。
由此可见,低碳转型是从属于绿色转型的,低碳转型是绿色转型的具体表现之一,也是当前绿色转型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