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范和:一个以稔山聚居生活的渔村

范和:一个以稔山聚居生活的渔村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31年,确定村名为“范和”。并且据方志记载,明洪武元年,福建、潮阳一带一些民众因躲债逃生漂泊来到范和,从而在稔山聚居生活。据史料记载及有关考证,范和的创立时间,最晚应不迟于元朝。范和另一个重要的姓氏则是林氏,林氏从事的主要是种田以及渔业。图7-1范和的罗冈围范和的围屋是各具特色的。范和围屋共同的特点是,村民在围屋门楼上或其他地方设有神庙。

范和:一个以稔山聚居生活的渔村

范和古称饭罗冈,因地貌似饭箩而得名,因“饭箩”与“范和”近似同音,饭箩即形容富饶之地。1931年,确定村名为“范和”。明嘉靖《惠州府志》记载:“县属之署有巡检司四,曰内外管理,府东南一百三十里饭罗冈,洪武元年建……设官巡检各一人,吏各一人。”[2]这是迄今所能查阅到的关于范和文字记载的较早的文字。并且据方志记载,明洪武元年(1368),福建、潮阳一带一些民众因躲债逃生漂泊来到范和,从而在稔山聚居生活[3]洪武年间朝廷已派遣官员对范和进行管理,而且能够作为内外管巡检司署的所在地,可知范和当时就已经存在。据史料记载及有关考证,范和的创立时间,最晚应不迟于元朝。

1.村中姓氏

范和乡间自古流传,最早到范和的是郭、黄、高3姓人家,但较为可惜的是,这3姓人家没有族谱之类的文字记载来证明,据这3姓人家的后人所言,约在南宋末年,因元兵入侵中原,3姓先人为躲避灾难,先后来到岭南地区,最后定居在烟墩山下的田新仔,这里是大亚湾腹部的开阔盆地,土地平旷,3姓人家开荒垦田,安家立业,这是饭罗冈最早的村民与村落位置。至于这一回答是否可信,我们可以参考郭氏的繁衍过程:郭氏定居田新仔后,在近200年的时间里传衍了7代,家族人丁兴旺,其间郭氏长房另择居海丰县,直到明代正德九年(1514),又再回迁饭罗冈故地。郭氏自范和入田新仔起,距今共传衍了25代,唯有自正德年间起的前7代,没有详细的族谱记载,但从正德年间上溯200年,则是南宋末期。[4]因此可知,范和的创立时间最晚应是不迟于元朝。并且郭、黄、高3姓人家主要是以耕读传家,而不是从事盐业生产。

陈氏在郭、黄、高3姓人家迁入后,为饭罗冈的风水条件吸引而来。[5]《诒远堂陈氏三房族谱》记载:“始祖源于闽之兴化府莆田县城内石井巷人也……后改授博罗知县事……丙午夏,明太祖兵取淮安诸路,诏求遗书,秋八月,元以陈友定为福建行省平章事,时惠循流寇猖獗,公则多方调符郡城。未几,何真部属张寒叛袭,据博罗,城陷民散,贼以公为清廉吏,竟自解去,而公亦因是解组。奈何烽烟四起,陈友谅之子陈理称汉主,据湖广、江西等处,而潮郡又陈友定所袭,海丰土寇林子祺又蜂起斯时,公欲归不得,途经白云企路,因入斜山之南,止焉。见此处山环水聚,平原突起,峻岭耸翠,名之曰饭罗冈……公躬率工人辟地开荒,垦有良田千余亩,盐町二百余,遵承咸淡粮课,注册输纳,编户名陈从周,奏米若干石,以后获寿公季房人丁较众,另构庐于芙蓉,隔塘围,遂居焉。”[6]

据此可知,陈氏初祖从仕公,元代末年担任博罗县官,时天下大变,风云四起,陈氏初祖担心灾及同族,所以挂印辞官。在归隐福建途中,为饭罗冈这一风水宝地所吸引,所以与次子在这里落户。同时也为饭罗冈带来了盐业的生产技术,其家族在洪武年间就已经开垦荒田千余亩,盐田二百余。官宦出身的陈氏,至此从事盐业生产,垄断盐田,以收盐租作为重要收入来源,海水涨落后形成的盐田都是属于陈家的。

范和另一个重要的姓氏则是林氏,林氏从事的主要是种田以及渔业。林姓先人是在清初顺治年间迁入饭罗冈,林氏《德馨堂族谱》记载:“一世祖考赐公,生于明朝天启元年,福建漳浦县人,父子四方奔波,先到惠阳地方良井、梁化、白花各处落脚,后由白花到范和新嘉里居住,又进入吉塘围开基落业。”

自从郭、黄、高在饭罗冈开垦荒田,成家立业。此后的几百年间,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海水不断后退,村庄也紧跟着退海之地,不断向海滨延伸,日渐移至陇仔坎一带,最终才建在山顶,名曰饭罗冈。

宏基甫开,宏图大展,尔后,百姓诸家纷至沓来,饭罗冈海纳百川,共有50姓先人长居,[7]繁衍生息,村中人口长期保持上万,发展为农民渔民、盐民兼居的大型村落。

2.范和的古围

与范和的村民密切相关的则是他们的居住场所——围屋,这也是范和的特色。范和现保存完整且能够找到完整资料的围屋主要有3座:罗冈围、吉塘围、长兴围。尚德围在战争时期被毁。围屋主要是同姓宗族的聚居地,围中的通幽曲径将围中的房屋串联起来,使每家每户既能相互分隔,又能保持亲密的联系。这种“村中有围,围中有村”的布局巧妙地体现了我国的古代宗族关系,同时又是沿海的劳动人民应对海盗烧杀劫掠的智慧结晶。

图7-1 范和的罗冈围

(2019年1月19日 刘康乐 摄)

范和的围屋是各具特色的。罗冈围是陈氏族人的围屋,围屋如其名,整个建筑如同一只装满米饭的箩筐。罗冈围“建筑8排,1排6屋,48座屋,10条巷,148间房”,建筑鳞次栉比,井然有序。罗冈围有4个进出口的门楼,但北门是被关掉的,据传,黄氏定居范和后在靠近罗冈围北门的地方建屋,受高人指点,黄氏把屋子建得非常低矮,像是白鸽,而白鸽面前则是谷堆,所以陈氏族人为保财不外露,关掉了北门。其中围屋里面陈氏的祠堂也别具特色,其中位于正中间的陈氏祖祠诒远堂,堂中悬挂有木质牌匾,该牌匾的建构十分巧妙,营造出不同观看角度文字显示不同的效果,右观“金玉满堂”、左观“兰桂腾芳”、正观“诒远堂”,巧妙精致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林氏的围屋是吉塘围,具体始建于何时未知。吉塘围“整体呈正方形,围内正中央并排着16座双层潮式‘下山虎’(爬虎)格局居民,四横四纵,四周各有12间房屋环绕,合成‘口’字形密实外围,只开一个南门,上盖门楼”。[8]与陈氏祖祠位于围屋正中央不同,林氏的祖祠德馨堂不在围屋里面,而是盘踞围屋前,其中缘由,便不得而知了。

长兴围作为后来建者,与罗冈围和吉塘围都不一样,长兴围不再是单姓的围屋,而是钟、吴、曾3姓人家共有的,这些都是后来所迁入的人家。在这种情况下,长兴围形成了“围内有围”的建筑格局,从中也可以看出村民为保安全相互合作,抱团取暖的协作精神。长兴围格局相比较小,空间有限,围内只有两排建筑,每排建筑在6间左右,周围三面密闭,只设南门一个出口,长兴围内的3姓房屋并排组成了弧状的半圆。

范和围屋共同的特点是,村民在围屋门楼上或其他地方设有神庙。罗冈围北门的城墙下是福德祠,城墙上则是玄天上帝庙,而南门则设有关公祠;吉塘围的前面是烈圣宫妈祖庙,据传该妈祖庙是与吉塘围一同建立的;在长兴围,一座祭祀北极真武大帝的玄帝宫巍然坐镇。

3.范和的民间信仰

作为惠东的古村落之一,范和是聚居12000多人的行政大村。内部庙宇众多,有着城隍祖庙、文昌宫、将军祖庙、谭公祖庙、尚德围旁的玄帝宫、水仙宫、妈祖庙等规模较大庙宇,也有福德祠、玄天上帝庙、关公祠、长兴围的玄帝宫等规模较小的庙宇,还有圣母堂这一天主教堂,而该教堂也是稔平半岛上唯一设有主教的教堂。村内庙宇建筑众多,这表明范和这个古村落的村民有着纷繁的民间信仰。

建于明朝末年的城隍祖庙位于范和后山“猪头”处,据说这里是后山的最佳风水位。庙宇所建之地原为最早创立范和的郭氏计划建祖祠所用,但后来郭氏慷慨捐出以作为公用。当时的四大乡绅陈氏、郭氏、王氏、高氏积极倡议,四处筹集资金,于是在此修建了城隍庙。(www.xing528.com)

城隍神本是城市的保护神,“城”是指土筑的高墙,“隍”则是干涸的护城河,城和隍都是保护城市安全的军事设施。范和作为海边渔村,从未有过城的概念,为何会选择祭祀城隍,有学者认为这与罗冈围的兴建有一定的关系。明太祖朱元璋基于“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的计策,下旨大封京、府、州、县,城隍为王、公、侯、伯,官府岁时祭祀,极大推动了城隍信仰的普及。各地城隍庙里的神像大同小异,正殿祭祀城隍,两旁分列八大将及十殿阎王雕塑,但范和的城隍庙与众不同。

范和的城隍庙不同于他处,在城隍庙的左侧边有一小块地,供奉的是一个术士,当地人称之为劝善大师。相传这位术士为解救范和村而牺牲,在他临死前的要求是要被放到城隍庙旁侧的一小块地方上被供奉,村民们同意了,于是直至今日,城隍庙里仍有他的塑像被供奉。城隍庙也是范和为数不多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没有被毁掉的庙宇之一,因为当时范和办公的场所比较少,所以当时是作为盐工的办公场所,现在城隍庙保存至今。

文昌宫建在西侧山脚旁,奉祀文昌星君,是为了祈求乡间多出有才学功名人士所建立。文昌宫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被拆毁,后又重建。

将军祖庙位于后山的东北边,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该庙宇地位显赫,被范和村民称为“保护神”。距村右后侧的蛇山脚下有座虎头山,对身为猪山的后山极为不利,为避免猪被虎吃,须有将军在这里镇守。相传庙里祭祀的将军神像是杨文广。相传杨文广来范和成功镇压了蛇妖,并且村民利用杨文广英灵来镇住居高临下的虎头山。因此乡人在此设置将军庙以示纪念。旧时每当村中遇到什么重大事情,耆老们都会齐聚这里来祈求平安

谭公祖庙位于后山的北坡,始建于清光绪年间。谭公是惠东本土最负盛名的神灵,世人公认的谭公庙源头位于惠东县平山九龙峰的谭公祖庙。范和谭公祖庙的香火,相传是从九龙峰引入的。清光绪年间,乡人为祈求谭公在范和显灵治好乡间牛瘟,并让此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从惠东九龙峰引入谭公香火,并在此建设庙宇。并约定每十年举行一次醮会。初时,谭公香火只是寄放在山顶五谷帝庙中,“文革”时期帝庙被毁,后村中信众在山顶重建一庙,取名“谭公祖庙”,庙内遵照旧例,供奉五谷帝及谭公神像。自1987年开始,恢复十年一次的谭公太平清醮会。其中,最热闹的是“龙景巡游”活动,最吸引人们的是“扮景”。分高景(即空中舞动)和路景(地上走)。

尚德围旁的玄帝宫位于后山的东边,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殿中祀奉北极真武大帝,两侧供奉着名不见经传的周公桃花姑娘的雕塑。真武大帝作为一代天帝,传说中主宰着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统管天神地祇、人鬼及万物,支配自然变化和人生命运。而周公善占卜,桃花姑娘善于化解凶煞。基于此,玄帝宫的地位非同寻常,被村人尊为村中诸神庙之首。村人做事习惯于择日,所以每遇大小事,村中民众必定会到玄帝宫来求签,其他神庙每逢行事择日同样需到此庙。

水仙宫位于村东边仙谷溪旁,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内祀夏禹王,民间尊为水仙圣王,也叫水仙爷,乡人则称为水仙爷,神诞在农历十月初十。

范和受客家文化和福佬文化影响较深,同时受海洋文化和海神崇拜影响较大,因此产生了较多的妈祖庙。妈祖,又称娘妈、天妃、天后圣母等,是出海的人共同信奉的守护神。范和一共有4座妈祖庙,分别为市场边众神妈祖(又称天后宫)、溪坝的凤凰池妈祖庙、大路街的天后圣母妈祖庙和吉塘围的烈圣宫妈祖庙。

范和的妈祖庙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是凤凰池妈祖庙。烈圣宫妈祖庙始建于乾隆年间,当时河边仍是深港渔船大都停靠在该处。随着林氏吉塘围基业的不断发展,村人于河旁兴建了烈圣宫妈祖庙,祈求妈祖显灵,庇佑出海平安,风调雨顺。

此后,随着村庄不断向海滨扩展,海滩逐渐下移,村民又先后在现市场边及大路街尾各建了1座天后宫。市场边众神妈祖庙(又称天后宫),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每逢端午节前的五月初二,村人会去迎接天后宫妈祖,路上要表演龙舟。渔家女人头戴银饰,手持木桨,配骑龙舟,分列两排来迎接妈祖。

图7-2 妈祖庙之一——大路街天后圣母庙

(2019年1月24日 段雪玉 摄)

像城隍祖庙、文昌宫、将军祖庙、谭公祖庙、尚德围旁的玄帝宫、水仙宫、妈祖庙等规模较大庙宇,其信众可以辐射到范和全村,这些庙宇受全村人的供奉。而福德祠、玄天上帝庙、关公祠、长兴围的玄帝宫等规模较小的庙宇,受地理位置以及历史因素的影响,其信众是固定的人群。福德祠位于罗冈围北门的城墙下,城墙上则是玄天上帝庙,而罗冈围南门则设有关公祠,这3个庙宇建在罗冈围上,其信众只是罗冈围内的陈氏族人,只受陈氏族人的供奉。而长兴围的玄帝宫,在过去只接受长兴围内的村民的供奉。到了今天,建筑在古围上的庙宇香火已经不兴盛了,大部分村民还是去村内规模较大的庙宇供奉。

范和内信仰多样,村民多信奉道教,也有村民信奉天主教,这体现了东西交融的特点。信仰天主教的多为罗、冯、梁氏,而且多为种田的农民而非盐工。据《惠东县志》记载可知,天主教在惠东的最早活动记录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传教士洋神父是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来到范和传教,因此范和的天主教会活动比文字记载还要早。最初范和仅有几户人家入教,但后来教徒日益发展。后于1925年经过马神父和众多教友的努力,建成了一座西洋排楼式教堂,名为“圣母堂”。

图7-3 城隍庙戏台

(2019年1月19日 段雪玉 摄)

范和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城隍庙戏台、水仙宫戏台、烈圣宫戏台3座古戏台。3座古戏台之中,当数城隍庙戏台历史最为悠久,始建于明泰昌元年(1620),几乎是和城隍庙同一时期建设的。城隍庙戏台整座建筑面阔三间,歇山顶,四周带回廊,潮式与广府风格兼具。戏台坐东南向西北,不正对城隍庙,意在避开遮挡城隍庙正对骆山尖峰的风水位。烈圣宫戏台建于清乾隆年间,坐西南向东北,正对烈圣宫。水仙宫戏台建于清道光年间,与水仙宫建于同一时期,并正对水仙宫。

3座古戏台分布村中东、北、南三地,呈三角形,每逢年节或庙宇酬神的特定节日,戏台都有戏剧演出。可见历史上此处的尊敬神灵之风的盛行。村中除了3座古戏台还兴建了许多露天的戏台,村中多表演粤剧潮剧和白字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