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古灶村盐民生活的变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古灶村盐民生活的变迁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古灶村的历史,我们访问了古灶村现任村长,村长姓蔡,50多岁。我们在盐田中发现了废弃的脚踏水车,通过访谈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制盐技术得到了改进,主要是“沙改水”,“1957年,港尾、古灶共124改为晒水”。天气预报一直是产盐区重要的工作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6年,惠东盐业气象站建成。最终,申请得以通过,古灶村农业税额得以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古灶村盐民生活的变迁

古灶村位于稔平半岛东南端,平海所城往东方向约五千米处,隶属东海村民委员会。东临大海,西与港尾村相接。港尾村因其位于运河尾端而得名,古灶与港尾毗邻,且更为靠近大海,运河的尾端也从古灶村经过,是比港尾更处于末尾地带的地方。关于“古灶”这个名字的由来,有这样一种说法:原盐生产,最早是用煎制法,用陶器盛海水置于灶上,燃烧柴薪以蒸发水分,最后将盐析出,称为熟盐。因此在产盐区有很多自然村以“灶”字命名,古灶村所处的地方,相传很早以前曾在村前沙滩挖出砌灶用的黄泥烧制的灶趸,是古代煎盐的一处遗址[170],说明此地制盐历史之悠久。

相较于港尾,古灶村显得更为狭小,在盐业这条路已经走不通的今天,村民们面临的境况也更为艰难。

古灶村曾是属于淡水场的一部分,是平海所城盐产的来源之一。直到今天,当地仍存有大量或荒废或仍在产盐的盐田。盐场没落以前,村民们世代以盐为生,盐民生活贫苦,少有留传下来的文字资料,我们通过走访,大致勾勒出了古灶村建立之初的情况。

古灶村不大,十多分钟便能走完,我们在村里发现了林氏、蔡氏2座祠堂,都不过是普通的民居里摆上牌位和供桌,外观上平平无奇,内里也没有装潢,墙壁、地板、屋顶都颇有些破落,想来是很久没有修缮了。我们正好遇到来蔡氏祠堂打扫的老人,交谈得知,农历每月初一都会有诚心的人来这里做简单的祭拜,但并不强制,老人的工作也仅限于每个月简单打扫一下庭院和清理屋内的灰尘,其他的事情即便是有心,也无力再做。

古灶村村后有一座曾被称为“棺木坳”的小山头,不过十数米高,当地人称之为“祖公山”,顾名思义,是埋葬古灶村民先祖的地方。祖公山占地不广,约莫半个小时便能走遍,我们在山上一共发现了林氏先祖墓碑4座,蔡氏先祖墓碑1座,以及一个“严禁任何外村人坟地(下葬于此)”的告示。林氏先祖的墓碑,最早的是由“二大房子孙暨曾玄孙”重修于乾隆七年(1742)的林氏二世祖碑,其后是重修于道光丙午年(1846)的四世祖碑,重修于光绪乙亥年(1875)的六世祖碑,以及重修于1990年的八世祖碑。蔡氏仅有的1座墓碑重修于1996年,碑上未说明是蔡氏的几世先祖。从墓碑的情况推断,林氏最早应该是于明清之际迁至古灶村,而蔡氏的历史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为了进一步了解古灶村的历史,我们访问了古灶村现任村长,村长姓蔡,50多岁。据他所说,现在村里共有蔡、林、陈3个姓氏,蔡为大姓,林姓和陈姓较少。我们问及为何村里找不到陈氏的祠堂,村长解释说,陈姓是入赘而来的姓氏,“姓陈的人,因其祖上没有生有儿子,就让女儿招(入赘)一个姓蔡的人过去,之后生出来的儿子就姓陈了”。至此,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古灶村姓氏的演变情况,最早迁至此处的人应该以林姓、蔡姓为主,时间大致为明清之际,这批人作为盐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见证了淡水场的兴衰,在盐场发展到鼎盛时期时甚至开始有能力重修先祖的坟墓。在后来的历史变迁中,林姓或是继续迁移,或是由于其他缘故逐渐减少,蔡姓成为占多数的姓氏,到近现代,又出现了陈姓。

调研继续进行,我们来到古灶村已经荒废的盐田上,由于盐田的特性,即便是已经长期无人管理,上面也不见杂草,但同样也种不了庄稼。我们在盐田中发现了废弃的脚踏水车,通过访谈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制盐技术得到了改进,主要是“沙改水”,“1957年,港尾、古灶共124改为晒水”。[171]晒水盐田需要五到七幅蒸发池,分级晒制海水为卤,最终制成饱和卤进入结晶池晒盐。卤水在蒸发池之间的流动,往往需要通过人力进行,所以即便是晒水制盐仍是一项极为辛劳的工作,这个废弃的水车便见证了那一段充满汗水的历史。除此之外,原盐生产为露天作业,当地人称之为“靠老天爷吃饭”,从整个东海盐区来看,每年5月起便进入雨季,一直持续到秋冬之际,七八月更是台风气候高发时段。天气预报一直是产盐区重要的工作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6年,惠东盐业气象站建成。1958年东海气象哨建立,收集了百余条盐民看天经验,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效果良好。1961—1984年,东海气象哨共及时预测转折性天气517次,减少原盐损失达68595吨。蔡村长提到:“去年就还有很多人耙盐,耙的盐一堆堆的,台风来,都被水淹了,车啊什么东西都被风打走。到现在也没有排水,也就没有人做盐了。”我们在盐田中继续走访,恰好遇到一位村民正在进行排水作业,据了解,他是村里唯一还在做这件事的人了,“(你们)不用调查啦,调查了也没用,你看这里都荒掉了,(做盐)穷啊,没有人做这个了。”

蔡村长邀我们到一处坐下,又热情地请来了另一位老盐工与我们交流,通过访谈我们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一段时间内,产盐区内实行“公收”制,盐产由当地盐务机关按照盐的质量等级以不同的价格统一收购。资料显示,从1952年下半年起,东江盐区开始组织互助组,走盐业合作化道路。1956年6月,平海盐场组成一个大的高级社。

之后,“文革”影响了盐业生产。村长向我们出示一份写于20世纪90年代的要求减免农业税的申请书,其内容如下:

《有关要求减免公粮的农田土地面积的(申请)》

惠东县人民政府报告

事因1976年盐场是大集体化时间,大搞建设盐田的高潮。已占用了我村的农田耕种土地,建设成沙滩盐田,另一方面在盐田建成了水源,由于盐田位处高,所因盐田的游度咸水长期地侵袭我村另一带农田——位于庙前四湾头尾一带的农田都无法耕种,总共受损受咸的面积已有100市亩,以上这些实际情况,我村在近十多年来不但从未得到上级政府有任何对我村的补助,而且我村人民群众坚持着难苦的生活,仍然还要负担着兑咸耕种土地的公粮税,这完全是不够合理的吧!造成了人民群众意见纷纷,加重了人民群众生活负担,现要求上级政府要关心群众生活,解决群众困苦,为合理办事要落实政策。为此我对全体人民群众敬请上级政府领导同志根据我村以上的实际问题寄语研究批准,减免无法耕种的土地面积和公粮税额为盼,特此报告。

此致(www.xing528.com)

敬礼

村长带我们去沙滩盐田看了看,古灶村毗邻大海,沙滩盐田便处于居住区和海滩之间,我们看到,那一块地方现在也没有任何作物,只见一片黄沙。最终,申请得以通过,古灶村农业税额得以减免。

改革开放后,村里进行盐田分配,蔡村长对此记忆颇深:“我们村呐,16岁以上就可以分盐田,16岁就可以了,水田呢,你刚刚出世就有份,盐田就要16岁成年才有得分。(分配的时候)好的盐田就再加一点不好的,不好的盐田就再加一点好的进去。1982年分到各家各户去,17岁以上的就有了,男女都有。盐亩和农亩不一样的,30亩大概7个人分,用户口计算,这块盐田有多少亩,搭配多少劳力下去。我没有分配盐田,我在盐务所下面打包装,刚好也是那一年,在这里做搬运工,就没有分盐田,当时一共20个人没有分盐田。”

图6-26 《有关要求减免公粮的农田土地面积的(申请)》(其一)

(2018年11月 谢泽 摄)

图6-27 《有关要求减免公粮的农田土地面积的(申请)》(其二)

(2018年11月 谢泽 摄)

村长所提到的“打包装”的工作,指的是80年代在古灶村的一个属于盐务所的盐仓的搬运工,据村里人说,这个盐仓负责转运附近数个村生产的原盐,再通过河运运到港口,该河连接东海和港口,既能引海水入盐田,又是重要运输通道,但是现在该河已消失,其原位置与现在连接港尾村和古灶村的213县道重合。我们前去盐仓看了看,发现那里已变成了堆放杂物、废品的仓库

村长的这份工作应该没有持续太久,因为从1982年起,盐区就基本停产了,至2001年盐区已全面停止原盐生产。目前,古灶的小部分盐田被改造成养殖基地,大部分盐田处于荒废状态。提到制盐,大多数村民都有着相关记忆,“辛苦”“穷”“挣不到吃的”,都是他们提及制盐时常挂在嘴边的词汇,很少提到资料上说到的盛况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7级本科生 谢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