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知识服务业。
某知名法律服务公司,公司规模不大,员工在2017年不到20个人,进行激励制度设计时,考虑调整薪资,对于支持部门的总助、行政等几个人来说,总经理建议一次调整到位,提升工资水平,我建议将他们的底薪保持不变,加上业绩奖金,而业绩奖金的算法,就是按照计划业务量倒算应该提升的工资水平倒推,比如总经理助理计划调薪到10000元/月,现在薪水只有6000元/月,年度计划中每月业务额平均为100万元,则把总经理助理的业绩奖金核算为公司月度回款额的0.5%,把固定的10000元/月,变成6000元/月+月度奖金。其他岗位依次类推。这样就把支持部门与业务部门的业绩绑在了一起,业务工作越繁忙,支持部门的工作也越辛苦,但是因为是浮动的,越辛苦越高兴,这就形成了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与发固定工资的感觉大不一样。
第二个:传统制造业。
某高端暖气制造企业,员工规模300多人,销售规模8000万元左右。在咨询过程中发现一个细节,就是北方的水暖用的暖气片,是有使用周期的,一般5年以上不定期出现因生锈导致漏水的情况,且一旦漏水,可能给房间因泡水带来很大损失,比如木地板、一些昂贵的家具家电,损失的浮动很大。但影响最大的,还是客户的心理感受,包括维修、索赔、谈判等事项,如果处理不好,会对公司品牌造成很大的损害,也会导致索赔的数额无法控制。原来售后服务部门,为了沟通的方便,放在了销售部门的下面,但销售部门因为要对业绩负责,对售后的反应速度,对索赔金额的把控过程,都不到位,积攒了很多问题。
在我的建议下,公司将售后服务部单列一个部门,直接向总经理汇报,在行政级别上,与销售、生产、市场同级;在流程上,为客户售后的问题,可优先调动销售、法务、市场部门的人员为客户的投诉最快反馈;在索赔金额上,由副总直接权变把控,防止事态扩大。(www.xing528.com)
由此以来,在这件重要的事情上,用结构重组、流程优化,把相关部门的能力串了起来,形成合力,彻底扭转了售后被动的局面。
第三个:贸易集团。
某一线合资品牌的卡车销售服务商,生意链条上有卡车销售、维修、汽车金融、二手车、运输公司、验车厂等业务,各部门都独立核算。这几年销售台数一直徘徊在五百台左右,找到我寻求突破。在做了深入的调研之后发现,卡车销售是个圈子,卡车是运输工具,做运输的是个圈子,彼此影响,在西北地区尤其如此。企业领导也知道这个道理,就设计了内部推荐制度,每推荐一个客户购买卡车奖励2000元,但是实施了一段时间,发现所有来买车的都有人推荐,有的甚至不止一个推荐者,但是销量并没有增加,详细了解,发现这个制度反而导致了内部腐败,就停止了这个制度。
我做了一系列的调整,最关键的调整有一个,就是将所有独立核算部门的负责人,季度奖金的一半留到年底一起发,发的时候乘一个系数,这个系数中30%的比重跟卡车的销量有关,且直接相关。这样一来,所有部门的负责人,无论是责任上,还是收入上,都跟卡车销售台数直接挂钩了。原来开会各讨论各的事,这个制度实施后,每次开会各部门都会问销售部门的销售情况,并且把自己部门推荐过来的意向客户进行追踪;实际上,无论是维修部门还是验车厂,还是运输公司,都有很多推荐的机会与可能性。制度实施后半年就比上一年全年销售量还多一百台,创造了行业增长标杆。
这是典型的制度设计全员营销的例子。(三个案例细节见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