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中的生、老、病、死等不同阶段,可能无法在同一家医院里解决所有的问题,就需要在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之间往返奔波。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医院都是单个的医院,医院与医院之间、医院与其他医疗机构之间没有直接的业务往来。当患者在不同的医疗机构就诊和住院的时候,患者在每家医疗机构的信息都成为孤岛,患者全部的信息无法相互链接,这对于患者健康检查和疾病的诊断、治疗都是不利的。
2009年我国开始新一轮医改时,就提出了四大支撑体系,其中有一个重要的体系就是医疗服务体系。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体现在三个层次上:一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它是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县级医院主要负责基本医疗服务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二是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它是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主要功能是维护社区居民健康,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三是城市医院。城市医院在危重急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医学教育和科研、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等方面起骨干作用。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截至2013年底,我国有医疗卫生机构97.44万个,其中医院2.47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1.54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12万个;卫生人员979万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21万名;床位618万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4.55张、执业(助理)医师2.06名、注册护士2.05名。2004—201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由每年39.91亿人次增加到73.14亿人次,年均增长6.96%,住院人数由每年6657万人增加到1.91亿人,年均增长12.42%。
但是,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与布局不合理,服务体系碎片化,部分公立医院单体规模不合理扩张等问题依然突出。
一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相比,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有待提高。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护士数、床位数相对较低。执业(助理)医师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仅为45%;注册护士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仅为10%。
二是资源布局结构不合理,影响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公平与效率。西部地区医疗卫生资源质量较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利用效率不高。中西医发展不协调,中医药(含民族医药)特色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公立医疗机构所占比重过大,床位占比近90%。资源要素之间配置结构失衡,医护比仅为1∶1,护士配备严重不足。专科医院发展相对较慢,儿科、精神卫生、康复、老年护理等领域服务能力较弱。
三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碎片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缺乏联通共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合作不够、协同性不强,服务体系难以有效应对日益严重的慢性病高发等健康问题。
四是公立医院改革还不到位,以药补医机制尚未有效破除,科学的补偿机制尚未建立,普遍存在追求床位规模、竞相购置大型设备、忽视医院内部机制建设等粗放式发展问题,部分公立医院单体规模过大,挤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会办医院的发展空间,影响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效率的提升。
五是政府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宏观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资源配置需要进一步优化。区域卫生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权威性与约束性不足、科学性和前瞻性不够等问题,规划的统筹作用和调控效力有待增强。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单体(单个执业点)床位规模的不合理增长,县级综合性医院床位数一般以500张左右为宜,50万人口以上的县可适当增加,100万人口以上的县原则上不超过1000张;市级综合性医院床位数一般以800张左右为宜,500万人口以上的地市可适当增加,原则上不超过1200张;省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床位数一般以1000张左右为宜,原则上不超过1500张。专科医院的床位规模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设置。
目前我国的省会城市都有几家床位超过3000张、日门诊患者超过1万人的“超级医院”,并且绝大多数是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或省级医院,它们通过虹吸作用将优秀的人才、优质的资源、先进的设备、领先的技术等集为一身,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进一步加剧了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倾斜和资金的投入,很多省(区、市)的县级医院发展速度迅猛,床位在1000张左右的县级医院不断增多,医院环境不断改善,医疗设备不断投入,医疗技术不断提高,医院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而好多地市级医院和城市的区级医院受到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或省级医院和县级医院的双重挤压,近年的发展相对滞后。而基层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却是另外的景象,人才不断流失,病人不断减少,现在已经有好多的基层医院不开展手术、不接生孩子。
广大老百姓为什么不愿意到基层医院(主要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广大老百姓迷信大医院和大专家,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基层医院缺乏优秀的人才,在基层医院看病让广大老百姓不放心。
我国的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有一个世界上少有的体系,医学生的学位有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硕士、博士毕业可能会去省级医院、市级医院,本科毕业可能去区县级医院,而大专、中专毕业大概率会去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种人才的分布就直接导致了基层医院的先天不足。另外,我国医院医务人员的薪酬待遇与医院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挂钩,很多城市大医院的医生月收入可能是数万元,而基层医院的医生月收入可能只有几千元。
2015年,深圳罗湖医院集团面向全国高薪招聘全科医生,全科医师年薪30万以上,主治医师年薪35万以上,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40万以上。据介绍,作为深圳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试点机构,为全面加强基层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罗湖医院集团面向全国公开高薪招聘50名全科医生。能切实履行职责者,保证年薪根据工作业绩确定上限。
此次招聘吸引了全国各地全科医生,有千余人报名,报考的医生里有不少专家、教授。厦门市思明区嘉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林海南有30年从医经历,其中15年都在社康中心工作。当年他还荣获全国“群众满意的社区卫生工作者”称号,获得这一称号的医学工作者当时全国仅有29人,林海南也参加了报名。
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介绍,罗湖医院集团目前有2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覆盖人口130万。此次招聘的全科医生今后将会全部下沉在社康中心,为市民提供基础医疗服务的同时,将更多地承担起教学任务,为罗湖区乃至全市培养更多优秀的全科医生。使优质医疗资源实现下沉,实现居民“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分级诊疗方式,大力提升社康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
所谓分级诊疗制度,就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各有所长,逐步实现专业化。将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健康进家庭、首诊在基层、专科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新格局。大医院由此可“减负”,没有简单病例的重复,可将主要精力放在疑难危重疾病方面,有利于医学水平的进步。基层医疗机构可获得大量常见病、多发病人,大量的病例也有利于基层医疗机构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为人们的健康服务,步入良性循环。具体措施如下:
加快县、乡、村三级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改革,要做到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群众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享受到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建立健全社区卫生中心、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理顺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鼓励大医院与区县医院协作联合。
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大医院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加大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生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这是分级诊疗制度的重中之重。老百姓小病、大病都愿到大医院来,说到底是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不信任,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尤其重要。具体措施,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将大医院专家请进来,结成卫生帮扶对象,并长期化。并将基层卫生人员送到大医院进修、培训,进行短期强化。
加大二、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价格差距,通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费减免等政策,引导病人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这是分级诊疗制度的保障。通过行政手段强制老百姓到基层医疗机构看病肯定行不通,可通过价格杠杆,合理引导,确保这一制度的实施。
要大力发展老年护理机构和社会养老机构,扩大护理床位和养老床位,改变目前养老挤占医疗资源的现象,释放医疗资源,部分上可缓解医院床位紧张度,减轻病人住院难的问题。
家庭医生制度是指通过签约方式,具备家庭医生条件的全科医生与签约家庭建立起一种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以便对签约家庭的健康进行全过程维护的服务制度。家庭医生制度促使家庭医生成为家庭的健康朋友,不仅单纯治疗家庭成员的疾病,还会主动来帮助家庭成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
家庭医生模式的建立被认为是分级诊疗制度建立的关键。2016年5月,国务院医改办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标志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正式全面启动。
据《意见》介绍,家庭医生主要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册全科医生(含助理全科医生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具备能力的乡镇卫生院医师和乡村医生等。以团队服务的形式,由家庭医生、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等组成,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基本医疗服务涵盖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中西医诊治、合理用药、就医路径指导和转诊预约等。公共卫生服务涵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健康管理服务可包括健康评估、康复指导、家庭病床服务、家庭护理、中医药“治未病”服务、远程健康监测等。
据上海市卫生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虽然家庭医生制度的构建仍然面临着家庭医生数量总体不足、医保报销等配套政策有待跟进等一些问题,但是前期的试点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使试点地区的居民在有医疗需求或者问题的时候可以首先寻求家庭医生的帮助,获得更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大大提高居民卫生服务的可行性。
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内解决,减少了患者奔波往返于各家医院的无序情况的出现。通过对每个家庭成员的动态健康管理可以实现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更重要的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急诊费用仅仅是二、三级医疗机构的40%,从而大大减少了患者医疗费用的支出。
一次签约,改变了胡老伯半辈子的就医习惯。2003年他被诊断为糖尿病,2015年又患上慢性肠炎,此前一直在仁济南院配药。大医院人多队伍长,一来一回总要两个多小时。
2016年8月,他在家门口的浦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全科医生黄薇签约。黄薇为他开出延伸处方28次,一年的延伸处方药品费用约2万元,由于三级医院和社区的报销比例不同,胡老伯直接省下4000多元的自费部分。“以前到大医院挂号要26元,到社区挂号不用自己掏钱。省下的挂号费、路费也有近千元。”(www.xing528.com)
家住闵行龙柏四村的李锋也深有感触:“我吃47.5毫克倍他乐克、泰嘉和可定这3种药,每个月要去开两次,每次还要重新向医生讲述一遍病史。”李锋说,签约家庭医生后,他算了一笔账,以前每个月药费511.2元,自己承担30%;现在社区药价更便宜,3种药每月只要416.7元,自己承担10%,也就是41.7元。“一年省1600多元,相当于加了一次工资!”
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即由一所三级医院联合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组成医疗联合体,居民则选择就近医疗联合体签约就医,在社区首诊,逐级转诊。
各地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有关要求,结合区域内医疗资源结构与布局,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充分考虑医疗机构地域分布、功能定位、服务能力、业务关系、合作意愿等因素,分区域、分层次就近组建医联体。一般由高级别医疗机构(以下统称牵头单位)牵头,联合数家不同级别、类别的医疗机构(以下统称成员单位)组成。鼓励将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纳入医联体。各地可根据实际,探索多种形式的医联体组建形式。医联体主要有四种组织模式:
一是医联体,是城市开展医联体建设的主要模式。以一家三级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若干城市二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1+X”医联体,纵向整合医疗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有条件的地区推行医联体内人、财、物统一管理模式,促使医联体成为目标一致的共同体。不具备条件的,可在医联体内以对口帮扶、技术支持为纽带形成松散型合作,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二是医共体(即医疗共同体),是农村开展医联体建设的主要模式。重点探索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管理,并与乡村一体化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县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龙头作用,形成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
三是专科联盟。医疗机构之间以专科协作为纽带形成的联合体。根据区域内医疗机构优势专科资源,以一所医疗机构特色专科为主,联合其他医疗机构相同专科技术力量,形成区域内若干特色专科中心,提升解决专科重大疾病的救治能力,形成补位发展模式。横向盘活现有医疗资源,突出专科特色。
四是远程医疗协作网。由牵头单位与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医疗机构建立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大力推进面向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二级、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城市与农村之间以城市三级医院为牵头单位,在已建立的长期稳定对口支援关系基础上,通过对区域内县医院托管、成立医疗集团等多种形式组建医联体。三级医院向县医院派驻管理团队和专家团队,重点提升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
国家级和省级医院除参加属地医联体外,可辐射周边区域,跨区域与若干医联体建立合作关系,组建高层次、优势互补的医联体,辐射带动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在医联体内推行双向转诊、急慢分治。根据医联体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明确双向转诊服务流程。医联体内确需转诊的患者,可以优先转至医联体内上级医院,上级医院对转诊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可转往医联体内下级医疗机构继续治疗与康复。
鼓励护理院、康复医院、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等加入医联体。建立医联体内转诊机制,重点畅通诊断明确、病情稳定患者和术后康复期患者的向下转诊通道,为患者提供疾病诊疗-康复-长期护理连续性服务。
医联体内建立利益共享和责任分担机制,调动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落实各自功能定位。三级医院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的患者比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
充分发挥牵头单位技术辐射作用,有效下沉优质医疗资源,通过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科研和项目协作等多种方式,针对区域内疾病谱和重点疾病诊疗需求,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薄弱专业服务能力。
基于省、地市、县级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推动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信息共享,在医联体内部建立一体化信息系统,实现医联体内诊疗信息互联互通。发挥远程医疗作用,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服务能力。
医联体内依托牵头单位建立医学影像中心、检验检查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等,为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提供一体化服务。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推进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探索建立医联体内统一药品管理平台,形成药品在医联体内共享与配送机制,方便患者就医。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集团(医联体)是我国较早由三级甲等医院牵头成立的医联体之一。截至2017年5月已经形成“1+3+11+5”医疗集团模式,1是指院本部,3是指直属分院,11是指重庆市内的托管医院,5是指省外密切帮扶医院。
作为全国较早和重庆首家医联体的践行者,重医一院医联体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随着医联体进一步扩大和优化,集团内11家托管医院仍是核心的组成部分,未来集团规模的扩大将采取其他帮扶方式,例如专科帮扶、远程帮扶等;鼓励11家托管医院向下延伸到乡镇和社区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形成医共体,以托管医院为主体展开对基层乡镇等医院的帮扶,包括接收进修、培训,下派专家指导等,各自履行职责,把医联体做得更实在。
前任院长任国胜说道,要鼓励医生多点执业,固定时间、固定单位、固定人,做好“同质化监管”,而医联体内合作协议是未来多点执业的法律手续之一,要让手续更规范;坚持自愿原则,探索医联体内药品招标平台、管理平台,实现集团统一采购;强调远程医疗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新医改的深入,大部分公立医院将集团化作为现阶段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有效方式,如何建立以集团为单位的治理结构,成为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和推进医院集团发展的重要课题。医院集团化,目前国内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在一些相关的研究文献或者研究资料中,医院集团化也被称为医疗集团、医院集团等。医院集团化,主要是指以区域内3家或者3家以上具有法人资格的医院,通过兼并、重组以及合作等方式,整合区域内医疗资源,形成具有隶属关系和连锁经营的一体化医疗服务的集团。医院集团化是在统一的领导协调机构和共同章程下开展业务活动。公立医院集团化属于医院经营权转让法人治理模式。
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是一家集医疗、急救、科研、教学、预防为一体的区域综合性公立医疗集团。成立于1901年的恩泽医局,现有浙江省台州医院、路桥医院、恩泽医院3家综合性医院,一家专科恩泽妇产医院。
浙江省台州医院是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其前身是1901年英国传教士创建的恩泽医局,现为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重要组成部分。
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路桥医院是路桥区唯一一家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其前身为有着60余年悠久历史的路桥区第一人民医院。
恩泽医院是由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和路桥区政府共同投资修建的一所现代化三级甲等医院,设计总床位1500张。
恩泽妇产医院是由浙江省台州医院全额投资,并与原台州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合作成立,专业服务于妇女、儿童的一家高端专科医院。
浙江恩泽医药有限公司是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投资控股,专业从事药品批发业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有限责任企业,注册资金500万元人民币,成立于2005年2月。
台州恩泽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是隶属于浙江省台州医院的一家综合性服务公司,下设医院大楼综合服务部、台医便民药店、医疗器械门市部、病友陪护部等4个分支机构。
台州恩泽计算机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4年7月,是一家致力于卫生系统管理软件开发、互联网应用与服务、数据库设计、网络工程建设的科技企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