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可替代品对传统行业的影响

可替代品对传统行业的影响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替代产品是指外部特定行业生产的,与本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类似或相同的功能的产品。过去10年里,报纸的销售量大幅下滑,原因是出现了各种新闻传播替代品,如有线电视新闻频道、电子邮件、电脑和智能手机等。目前中国从事第三方医学诊断的实验室约有110家,但大部分规模较小。1987年,北京市接收濒危病人的松堂医院正式成立。

可替代品对传统行业的影响

替代产品是指外部特定行业生产的,与本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类似或相同的功能的产品。过去10年里,报纸的销售量大幅下滑,原因是出现了各种新闻传播替代品,如有线电视新闻频道、电子邮件、电脑智能手机等。

2016年年底,国家卫计委陆续印发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医学检验实验室、血液净化机构、病理诊断中心4类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

国家卫计委要求,各地要将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统一纳入区域内医疗质量控制体系进行管理,加强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独立设置医疗机构要通过与区域内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建立协作关系,不断提升自身医疗服务能力,在危重患者急救领域建立绿色通道,保障患者安全。同时,应当充分发挥优质资源平台的作用,为区域内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服务,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同质化的医疗服务。

国家卫计委指出,按照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的有关要求,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由设区的市级及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设置审批。血液净化机构由省级及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设置审批。

国家卫计委提出,独立设置医疗机构应当向连锁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运行中的抗风险能力,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与服务模式,保障医疗安全。各地在设置审批中,对于已形成规模的医疗机构优先设置审批,鼓励它们向连锁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引入社会力量,增加优质资源数量。

据初步统计,截至2016年5月底,北京、上海等22个省市共设置323家医学检验实验室(社会办309家,占95.7%),共完成医学检验4.6亿例次。山东、河北、江西等5个省共设置57家血液净化机构(社会办比例达100%),完成血液净化24.7万例次,患者血液透析平均费用降低了17.3%。

2010年中国只有0.7%的医学检验在独立实验室完成,到2013年中国有2%的医学检验在独立实验室完成。2010年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则为13亿元。这个市场每年以40%的增速发展,2013年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达45亿元。

目前中国从事第三方医学诊断的实验室约有110家,但大部分规模较小。金域、迪安、杭州艾迪康和高新达安(达安基因投资)是中国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的龙头企业,市场份额合计占比70%以上,并且这四家企业均为连锁化经营的综合型诊断服务模式。而北京永瀚星港、北京迪诺、杭州致远等企业虽然市场份额占比较少,但凭借特色专项诊断服务也有着一定的市场地位。

人的生命周期从生理变化的角度,具有单向性(出生→成长→成熟→衰老→死亡)和不可逆转性的特征,所以每一个人在出生之后就意味着死亡。在人的生命周期中,除了需要医院治疗疾病以外,还需要康复院、护理院、养老院、临终关怀院等机构来帮助人们恢复功能或走向死亡。(www.xing528.com)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为了让老年人更好地享用现有的医疗资源,以减少老年人及其家人的经济、精神负担,我国应当有部分医院转型为老年病医院,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生活照料、临终关怀为一体的服务,要使老年人在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状态下,都能享受到老年病医院提供的各种服务。虽然目前综合医院50%以上的患者是老年人,但是综合医院并没有形成针对老年疾病的服务体系,其最基本的硬件设施,都没有太多地为老年人考虑,给老年患者就医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2012年,国家卫生部颁布《“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康复医疗机构建设与管理水平,建立综合医院与康复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间的分层级、分阶段和双向转诊的康复医疗体系。目前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现状为:康复医院总量不足,康复专业人才不足等缺陷明显存在。制约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康复医疗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康复医疗服务能力不高;康复专业人才匮乏;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康复医疗配套政策支持不足。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成立于1988年,是我国第一家集医、教、研、工、信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康复医疗机构,直属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要承担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康复医学研究、康复人才培养、社区康复指导等多领域康复工作,是我国康复医学和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由于大量的受伤患者需要进行身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在香港复康会等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康复医学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2011年新一轮等级医院评审标准要求,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都必须建立康复医学科,我国康复医学科的建设得到了蓬勃发展。

护理院是为患者提供长期医疗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等服务的医疗机构。1994年《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将护理院纳入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管理体系,并制定了基本标准。2011年,国家卫生部印发了《护理院基本标准(2011版)》,明确了护理院的定义,在床位、科室设置、人员、房屋、设备及管理6个方面做出了规定。1998年,上海市建立了我国第一家老年护理院。截至2011年,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设置审批的护理院共有60所,床位8565张,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等省市。

“重医疗、轻护理”的观念使得护理院的发展未得到足够重视,部分人认为长期护理服务不能为医疗机构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更多地关注为患者提供治疗性服务,造成护理院的数量有限。护理院的起步与发展一直较为缓慢,在功能定位、职责界定、配置标准、服务对象和范围等方面不明确。在现有运营机制下,护理院的运营模式和付费体制尚不完善。目前尚无统一的收费标准,许多项目不收费或收费较低且未纳入医保范围,政府投入明显不足等,护理院的发展举步维艰。另外,从业人员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这些都成为制约护理院发展的客观因素。

最早对临终病人的照料是在1967年,在英国伦敦桑德斯首创的圣克里斯多费临终关怀医院。1974年,美国首家临终关怀医院成立。1987年,北京市接收濒危病人的松堂医院正式成立。1988年,我国第一个研究死亡的机构——天津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之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临终关怀专业委员会和临终关怀基金也相继成立。1988年,上海创办了第一个临终关怀机构。近十多年来,临终关怀医院在许多城市纷纷涌现,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正在不断发展。

临终关怀是一个节省费用的有效照料方法,是解决濒危病人家庭照料困难的一个重要途径。计划生育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社会在提倡优生优育的同时,也要注重临终关怀,使濒危病人尽量获得善终的条件,有尊严和安详地告别人生。在发展临终关怀机构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多渠道,又要注意福利性,更多需要政府出面组织发展。但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必须从国情国力出发,我国发展临终关怀事业不能一哄而上,应该循序渐进,逐步扩大。将临终关怀服务大部分纳入医疗保险之中,从而扩大临终关怀服务的覆盖面,使得更多的民众享受到这一福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