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环境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技术水平、技术政策、新产品项目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发展的动向等。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在现代化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会给某些行业带来新的市场机会,同时也会对另外一些行业造成一定的威胁。
各种新兴技术在医疗服务中运用,医疗设备以更快的速度更新换代,医疗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如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等的快速发展,不仅使医院不断开创新的服务领域,而且也使其工作效率、服务质量提高,为医院的经营和创新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爱因斯坦对“手段日臻完善,但目标日趋紊乱”的所谓的“科学的进步”,表示深深的忧虑。他大声疾呼:“时代病了!”我国的医院也面临类似的问题:今天的医学病了!这表现在多个方面,而没有很好地处理“人机(高科技)关系”,则是重要表现之一。
正如世界卫生组织的一批高级官员及专家所著的《人道医学理念与实践》一书所指出的那样:现代医学的本质是干涉主义。如果说高科技包装下的“干涉主义”对于过去占据临床大多数病例的创伤、感染、营养不良等还是一把利剑的话,那么对于今天占据临床病例70%~80%的各种慢性疾病,只能说是个钝器了。因为慢性疾病有其独特之处,以肿瘤为例:经常不可治愈;急性恶化却表面平静;如果有疼痛存在,将会是永久性的……高科技手段往往只是治标不治本,效果常常只是短期,但费用不菲。而且事实表明:对于许多慢性疾病引起的痛苦,非药物、非手术措施常常有效。例如,世界卫生组织前官员就撰文指出:慢性疾病的长期教育被证明是应对这一挑战最成功的关键策略之一。
资深的世界卫生组织前官员罗伯特还强调:如今科技支配政策,无论是新武器系统的出现,还是新的药物发明,或者新的医疗技术推广,往往不是因为有军事、医疗或安全需求,而纯粹是由于科技进程的推动。再加上医学领域的窘境——科学和医疗机构必须越跑越快才能赶得上疾病本身的发展。因此,人类的确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思考如何在这一悖论与怪圈中尽可能争取主动权,从而促使高科技带来各方面利益(特别是患者的长期利益)的最大化。
医疗领域的高科技,的确极大地增强了我们控制或缓解病痛的能力,但对周围环境和人类本身产生着难以预计的影响。医学是不能只考虑科学与技术本身的学科。理论上的可行性远远不够,还须了解医学技术在实践中的真正意义,特别是对患者的长期影响。要想实现这一点,应该牢记对待个人的医疗行为应服从的不是各种技术实现可能的限制,而是对人类本性的尊重。
高科技在医疗技术上的可行性,不是落实到每一个个体时都可实际运用。对此,原卫生部部长陈竺在谈到癌症治疗时强调:“非自然进程的干预(表现在利用高科技手段的过度手术、化放疗等),往往会帮倒忙!”他主张癌症的治疗不能一味只求高科技,应“以不增加生存压力”为宜,这是颇有见地、十分正确的。
粗略估算,全球医疗高科技40%以上是美国发明,并最先应用于临床。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与美国医学研究所联合发布的研究结果表明:高科技、高投入(人均医疗支出全球最高)的美国医疗,却使美国人的健康状况在全球发达国家中垫底。在对比了其他15个发达国家的情况后,根据2008年的数据,美国的期望寿命最短。因此,整个研究报告的标题就是“全球视野下的美国健康情况:寿命更短,健康状况更差”。
2008年的统计数据还显示,在统计的16个发达国家中,美国的死亡率以504.855/10万排在第一位。其中,非传染性疾病的死亡率,丹麦第一,美国第二;外伤死亡率,芬兰第一,美国第二;传染性疾病原因、母婴原因、营养条件等死亡率,葡萄牙第一,日本第二,英国第三,美国第四。此外,关于恶性肿瘤的死亡情况,美国的淋巴癌、白血病、子宫癌死亡率都排在第二,肺癌死亡率排在第三,只有胃癌死亡率,美国最低。
医疗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为彻底的一次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智能手机,产生一些个人的医疗数据。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直接通过手机开展实验室检查、通过机器跟踪多项传感器指标,甚至是自主进行医学成像检查。个人将越来越有能力驱动自己的健康,摆脱对医生的依赖,这将是一次医患关系的重塑。
就拿智能手机监测心电图来说,只需要一张比信用卡还小的卡片,患者触摸上面的传感器,就能获得一张心电图影像,以及一份基于算法的快速准确的医学解释,从而大大减少去医院急诊室或拜访医生的次数。如果你的手机里存有心电图,那么即使你对心电图的结果有一些疑惑或担心,也可以直接把它分享给你的医生。此外,还适用于其他疾病,如诊断皮疹、儿童耳部感染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的应用软件。很多研究表明,软件算法的精准度高于医生的诊断,同时还具备更快、更便宜、更方便的特点。
来自美国的人工“智能医生”沃森首次在上海“上岗”,与一群本土肿瘤学教授针对一例结肠癌病例开展人机对话联合会诊。(www.xing528.com)
一位63岁的上海男性成了沃森正式“上岗”后的第一个病人。“结肠癌手术后3年,肝转移1年,癌症3期。”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肿瘤科博士方珏敏将病人基本资料向沃森“报告”后提问:“这个病人是先手术还是先化疗?化疗采用什么方案?”约10秒钟以后,沃森交出了一份详细的“推荐方案”和“不推荐方案”。
在这10秒钟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它穿梭进入看不见的网络,跑了趟美国,在庞大的数据库里阅读了3469本医学专著、248000篇论文、69种治疗方案、61540次实验数据、106000份临床报告。在返回上海之前,它还把自己诊疗方案的部分内容翻译成了中文。
“这是一份非常中规中矩的治疗方案,就像是汽车行驶在公路上,完全没有偏离跑道。”上海瑞金医院郭元彪教授在比较了自己的方案和沃森的建议后,做出了这样的评价。郭元彪依据的是多年临床诊断的经验,而沃森诊断的依据,则是现在最流行的全球相关病例大数据。在它的报告中,每种方案都会标明病例数、生存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相关数据,帮助医生总体评估该方案的疗效与风险。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除外伤外,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和基因有关系。人体中正常基因分为不同的基因型,即基因多态型。不同的基因型对环境因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基因型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可引发疾病。另外,由异常基因直接引起的疾病,被称为遗传病。
基因检测是通过血液、其他体液或细胞对DNA进行检测的技术,是取被检测者脱落的口腔黏膜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扩增其基因信息后,通过特定设备对被检测者细胞中的DNA分子做检测,预知身体患疾病的风险,分析其所含有的各种基因情况,从而使人们能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并通过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避免或延缓疾病的发生。
基因检测可以诊断疾病,也可以用于疾病风险的预测。基因检测在疾病诊断的应用是用基因检测技术检测引起遗传性疾病的突变基因。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在新生儿遗传性疾病的检测、遗传疾病的诊断和某些常见病的辅助诊断方面。目前有1000多种遗传性疾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技术进行诊断。
2013年5月14日,美国的安吉丽娜·朱莉向外界透露她在不久之前已经完成预防性的乳腺切除手术。
现年37岁,已是6个孩子母亲的朱莉称,她的母亲与癌症搏斗了近十年,于2007年死于卵巢癌,享年56岁。医生检测出朱莉带有一个“缺陷”基因BRCA1,大大增加了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于是为了预防风险,她决定接受9周的复杂手术,切除双侧乳腺。从2013年2月份开始直至4月27日,她的双侧乳腺已经全部切除。目前,她患乳腺癌的概率已经从87%下降到5%。
朱莉表示,她感激她的伴侣布拉德·皮特在这整个过程中对她的爱和支持,并且她确信这对她的孩子们没有带来任何负面影响。“更何况我的选择并没有让我丧失女人味,这让我备受鼓舞。”朱莉说。她还鼓励每个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的女性,都能寻求医生的帮助,做出对自己最明智的选择。
朱莉选择手术的报道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关注,不少从事相关研究的网友表示,朱莉选择切除双侧乳腺,对其胸部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会略缩小。也有网友表示,BRCA1突变带来的是全身多器官肿瘤风险,只选择乳腺切除意义不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