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环境是指影响医院管理的各种经济因素,包括工农业产业布局与发展水平、国民收入、居民家庭的平均收入及支出状况等。
消费者收入包括个人工资、红利、租金和其他劳动收入等。可支配收入,即扣除消费者个人缴纳的各项税款和非税性负担后的余额,构成了实际购买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消费者的医疗消费水平。
恩格尔定律指出,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购买食品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就会下降;而其他方面的支出,诸如服装、娱乐、医疗保健、教育等比重就会上升。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而得出的比例。19世纪中期,德国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恩格尔对比利时不同收入的家庭的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了收入增加对消费支出构成的影响,提出了带有规律性的原理,命名为恩格尔定律。其主要内容是指一个家庭或个人收入越少,用于购买生存性的食物的支出在家庭或个人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对一个国家而言,一个国家越穷,国民的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比例就越大。恩格尔系数等于食物支出金额在总支出金额中所占的比重的百分比。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1978年中国农村家庭平均恩格尔系数约68%,城镇家庭约59%,平均计算超过60%,当时中国是贫困国家,没有解决温饱的人口有两亿四千八百万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农村家庭、城镇家庭的平均恩格尔系数都在不断下降。到2003年,中国农村家庭平均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46%,城镇家庭约37%,平均约40%,就是说中国居民平均生活水平已经达到小康状态。可以预测,中国农村、城镇居民的平均恩格尔系数还将下降。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地区生产总值是指本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地区生产总值等于各产业增加值之和。
2010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内阁府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2010年名义GDP为54742亿美元,比我国少4044亿美元,我国GDP超过日本正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www.xing528.com)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保健意识日益提高,医疗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其中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需求增长最快,由原来的“拖病”开始转变为积极地治病防病。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现已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起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农村的基础医疗水平有所改善,但离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尚有差距。
我国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2008年的40.4%下降到2012年的34.4%,但从实际支出的金额看,个人卫生支出的金额从2008年的5875.86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9654.55亿元,增加了3778.69亿元,较2008年上涨了64.31%。政府卫生支出的金额从2008年的3593.94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8365.98亿元,增加了4772.04亿元,较2008年上涨了132.78%。卫生总费用从2008年的14535.4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27826.84亿元,增加了13291.44亿元,较2008年上涨了91.44%。
由此可见,2008—2012年,虽然个人相对卫生支出逐年下降,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2008年的40.4%下降到2012年的34.4%,下降了6个百分点,但个人绝对卫生支出却逐年上涨,2012年个人卫生支出的绝对金额较2008年上涨了64.31%。这说明,个人相对卫生支出下降,不是由于个人绝对卫生支出的下降,而是由于个人绝对支出的涨幅低于政府绝对卫生支出的涨幅和社会绝对支出的涨幅,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是衡量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若CPI年年涨,意味着我们手中的钱越来越不值钱。2009年,CPI下降了0.7个百分点,但是政府、社会、个人的卫生支出均在上涨,卫生总费用上涨了20.7个百分点;2011年,CPI上涨了5.4个百分点,但是政府、社会、个人的卫生支出还是在上涨,卫生总费用上涨了21.5个百分点。
可见,无论物价涨跌,卫生费用都在涨,即物价的波动和卫生费用的变化不呈正相关,而且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中任何一方的卫生支出的涨幅都远远高于物价的涨幅。由此可见,物价波动对卫生支出的影响有限,不是卫生支出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2008—2012年,个人的卫生支出金额大幅上涨,政府对医疗卫生的巨大投入并没有减轻个人的直接负担,这就是老百姓对政府大量投入没有感觉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命质量和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自身健康也越来越关注,已不仅仅是要求“不生病”。未来进入中高收入群体的人会越来越多,低收入阶层虽然自身无力消费健康服务,但政府对民生福利的改善、不断扩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提高公共卫生水平以及对低收入人群民生政策的倾斜,也会增加对健康服务业的现实需求。无论是中高收入阶层,还是低收入阶层,对健康的关注都会增加。到一定阶段后,社会必然转型,即从追求财富到追求健康,“财富社会”向“健康社会”转型。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生活方式转变,我国疾病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居民慢性疾病患病率达到20%,病例数2.6亿,每年新增1000万例病例。许多慢性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恶性肿瘤等不仅诊断治疗费用昂贵,而且需要终身治疗。21世纪初的5年时间里,全国门诊量增加50%,住院量增加1倍。同期全国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仅增加28.7%,病床数量增加42.1%,加上长期积累的看病需求,各级医院患者爆满,病人排队等候时间加长。医疗和健康服务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需求增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