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畸形医疗:违背医疗本质的模式

畸形医疗:违背医疗本质的模式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畸形医疗是指以疾病治疗为中心,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医疗模式,是一种完全违背医疗本质的医疗模式。有的医院院长或科主任、护士长,可能看到“畸形”这两个字的时候心里有一些沉重,但是我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更恰当的词语来概括我国目前的医疗现状。目前我国医院的畸形医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医疗缺陷;二是护理缺位;三是康复缺失。因为患者和家属看不到医生与护士对疾病诊断、治疗和护理所带来的价值。

畸形医疗:违背医疗本质的模式

畸形医疗是指以疾病治疗为中心,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医疗模式,是一种完全违背医疗本质的医疗模式。

有的医院院长或科主任、护士长,可能看到“畸形”这两个字的时候心里有一些沉重,但是我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更恰当的词语来概括我国目前的医疗现状。目前采用生物医学模式治疗疾病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以战争模式为主;二是以替代模式为主。战争模式就是发明抗生素去杀灭细菌,抗病毒药物去杀灭病毒,抗癌药物去杀灭癌细胞。替代模式就是用药物、器械、设备、移植脏器等部分或者完全替代原有脏器、器官的功能。

医疗的本质是什么?医疗的本质应该是,不但要治疗患者身体的疾病,还要解决患者心理、社会道德的问题。医疗不但要关注患者的疾病,还应该关注患者的健康,让患者不生病、少生病、生小病、晚生病。医院不但要治疗患者的疾病,还要帮助患者进行功能恢复,让患者回归家庭、工作和社会。

我国绝大多数医院里的绝大多数医生,询问病史的第一句话是:“请问您哪里不舒服?”这是一个封闭式的问题,医生首先关注到的是患者身体的器官和部位。20世纪70年代开始,医学院校的老师就告诉医学生,我们的医学模式要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角度,医生询问病史的第一句话应该是开放式提问:“请问您需要什么帮助?”或者“请问您来医院,准备解决什么问题?”这样的提问方式是告诉患者,我们今天可以交流他希望解决的所有问题,不单单是身体的不舒服。

目前我国医院的畸形医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医疗缺陷;二是护理缺位;三是康复缺失。

第一是医疗缺陷。一个完整的医疗体系应该是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的有机整合。而目前我国的医院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在临床医学上,因为临床医学是见效最快、收益最高的部分。

人民日报》曾经发表一篇文章《病人为何越治越多》,这是值得医院、行政主管部门、政府反省和思考的问题。我们开办医院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治疗疾病,还是健康促进?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花宝金教授因擅长治肿瘤,患者趋之若鹜,一号难求。然而,花教授却并不开心,他说:“我行医几十年,每天都在拼命看病。结果,病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治越多。作为一名医生,一点成就感都没有。”

花教授是一位清醒的医者,他看到了表面“繁荣”背后的隐忧。从医生个人来说,病人越来越多,说明自己医术高、口碑好,患者认可。但是,从整个国家来说,病人越来越多,则说明医学发展走入误区,重治疗轻预防,医生“只治不防,越治越忙”。

古人云:上医治未病。意思是说,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擅长防病的人。遗憾的是,不少医生错误地认为:谁的病人多,谁的本事就大。近年来,很多医院跑马圈地,盲目扩张,有的医院床位数甚至超过6000张,成为世界罕见的“巨无霸”,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还大量引进高精尖设备。如此一来,大医院形成“虹吸效应”,抽空了基层的优秀人才,导致患者过度集中难以分流,医院的扩张速度赶不上病人的增长速度。因此,大医院医生整天疲于奔命,都在忙着“治已病”,哪有精力“治未病”?

医学技术越来越进步,医生队伍越来越庞大,而病人却越来越多,这是医生的悲哀,也是医学的误区,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美国心脏协会曾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如今的医生都聚集在一条泛滥成灾的河流下游,拿着大量经费研究打捞落水者的先进工具,同时苦练打捞落水者的本领。结果,事与愿违,一大半落水者都死了,被打捞上来的也是奄奄一息。更糟糕的是,落水者与日俱增,越捞越多。事实上,与其在下游打捞落水者,不如到上游筑牢堤坝,让河水不再泛滥。作为医生,不能坐着等人得病,而应防患于未然,避免更多人“落水”。

现在的患者去医院看病,大部分都有这样的错误观点:输液的效果比打针、吃药的效果好,价格贵的药要比便宜的药效果好。这种错误的观点是怎么形成的?大概是科普不到位、医院经济利益驱使、患者固有观念的误区等多因素造成的结果。

患者去医院看门诊或者住院治疗,他们最愿意花钱的地方是什么?购买药物。因为他们认为药物是治疗疾病的,是最应该花钱的。其次,愿意花钱去购买材料或者做检查,这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用在自己身上的。患者最不愿意花钱的地方是什么?医生、护士的人力成本。因为患者和家属看不到医生与护士对疾病诊断、治疗和护理所带来的价值。

诸多因素的影响之下,目前我国医院的医生更多关注患者的身体疾病,而很少去关注患者心理、社会的问题,很少去关心患者是否能够回归家庭和社会。

第二是护理缺位。护士在医院里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可能相当多的专业人士和患者家属都会给出相同的答案:打针输液。护理的基本工作是照顾患者,在照顾患者的同时进行病情观察、治疗处置、膳食指导、心理支持、健康教育等。其实护理工作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而现在很多人将护理工作仅局限于打针输液等治疗处置。

在我国绝大多数医院,患者生病住院治疗,在医院的所有生活都是患者的家属或者护工在照顾,导致患者生病住院都需要有人陪伴,结果造成医院住院大楼的电梯非常拥挤,病房的环境异常杂乱。从照顾患者的专业度和患者家属的便利性来讲,患者生病住院,由医院的护士来实现无陪护理是最安全、最经济的。

我曾经在医院里照顾生病的家人数十天,对病人和家属在医院的生活有较深的感触。在医院里我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就是负责打饭,第一顿有剩余的饭菜,病房里没有冰箱来保存,我就自行发明了“土冰箱”来保存,就是在脸盆里装一些凉水,然后将剩余的饭菜放在里面。等到下一顿开饭的时间,我就去病区的微波炉打热,一般情况下需要排队三十分钟到一小时。

有一天病区的微波炉坏了,我暗自庆幸自己曾经在医院工作过,知道临近的病区同样有微波炉。我悄悄地端上饭菜向上一层楼走去,还没有走到放置微波炉的地方,就被这层楼的护士长发现了,然后她大声地对我说:“这个病人家属不是我们病区的,不许在这里热饭。”我就灰溜溜地回来了,只好把剩余的饭菜倒掉以后,重新去打饭。

晚上我们在病房睡觉的时候,为了方便夜班护士对病人的病情观察,不能将病房内的灯全部关掉,同时还不能将病房的房门锁起来。如果同病房里面有一位患者夜间需要进行心电监护,我们还不能要求将心电监护仪“嘟、嘟”的警示音关掉。数十天的时间,我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半梦半醒”。数十天的时间,我们基本上都是在半梦半醒间度过的。(www.xing528.com)

病人和家属换洗衣服和洗澡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一般情况下,我一周换洗一次衣服,因为衣服换洗后,很难找到一个地方晾晒。洗澡也不痛快,只能用脸盆接上凉水来冲一冲,我把这种洗澡的方法戏称为“干洗”。这种洗澡方法,千万不要使劲去搓,因为这样可能会永远洗不干净。

住院的患者每天输液的液体什么时候完,原本应该是护士去观察,现在都变成了患者家属或护工的工作。医院床头的呼叫铃,应该是患者病情突然变化或者出现紧急情况时,与护士及时沟通的工具,但现在好多医院的呼叫铃都变成了提醒换液体的工具。护士一听到某一床的呼叫,立马就回答一声:“知道了。”赶紧转身去治疗室给患者配换液体,完全忘记询问患者是什么情况,都习惯性地认为患者是需要换液体了,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惯性思维。

因为我是学医出身的,陪床期间还有一个比较专业的事情由我负责,就是每天观察输液的液体什么时候完。在其他医院,病人输液时都是采用透明的输液管,但在这家医院,每个病人每一天都是使用棕色的输液管。有一点医学知识的人都知道,棕色输液管是用于需要遮光的特殊药物,后来一看每日费用清单才知道这家医院的棕色输液管为37.5元,高出其他医院近一倍,我才明白为什么会每天都用棕色输液管。

在观察液体是否输完的时候,棕色输液管的观察难度较透明输液管增大了许多。经常会出现我盯着输液管的时候,液体没完,我没有看见的时候,液体却已经输完了的情况,并且还会有回血倒流的现象。每当这个时候,液体输完了,我也快崩溃了。护士走进来看到这样的情况,多半是说:“家属,如果不看好液体什么时候完,回血把针头堵上了,要重新扎针啰。”

当听到有可能重新扎针,孩子的母亲是最心疼的:“平时经常说自己当医生的时候技术水平还不错,但是我不相信一个连液体什么时候输完都看不到的医生,技术水平会好到哪里去!”没有想到,我当医生时的光辉形象一下子被液体观察——一个原本和我没有任何关系的任务给毁掉了。

2010年卫生部为了让护理回归本源,在全国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部分医院在推行优质护理服务的时候,完全误解了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内涵,认为护士去帮助病人完成所有的日常生活活动就是优质的护理服务。

医院里部分科室成为优质护理服务的示范病房,护士们就开始主动地帮助所有的病人剪指甲、洗头、洗脚、擦澡等。有的患者不习惯护士帮助他们做这些事情,就好奇地问道:“护士,我的手脚都是正常的,你们为什么要帮我洗脚呢?”护士就悄悄地告诉患者:“我们科室是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的示范病房,所以我们要给您洗脚。”当护士把患者的脚洗完以后,患者就把袜子扔到盆子里,然后说道:“护士,麻烦您把袜子也给我洗一下。”把单纯对患者的生活照顾认为是优质护理服务是一个非常大的误解。

患者是否需要护士或者家属、护工帮助,需要进行专业的日常生活能力评估。患者因为疾病或者治疗的原因,不会或不能进行日常活动的,护士应该进行帮助。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患者不会做的,护士可以教会他们自己做。

第三是康复缺失。我国康复医学的快速发展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因为较多的创伤患者需要身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康复,一些医院才引起了足够的重视。

虽然大部分医院重视康复医学的发展,但是有部分医院还是不能够完全理解,医院为什么要发展康复医学?康复医学到底应该做些什么?还有部分的医务人员把康复医学与保健、按摩等同。目前我国的医保政策中,还有很多的康复项目只能在三级医院报销或者是不能报销。

由于社会对康复医学的不重视,国家对这块儿的投入也比较少,很多病人遇到需要完全自己掏钱治疗的情况,就打起了退堂鼓。偏瘫后脚下垂的病人,走路容易摔跤,如果用上脚托就可以解决,但是就是这样作用很大的脚托,却不在医保范围内。医学应该是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共同发展的,但是目前国内只重治疗,80%的钱都投入治疗领域,而且其中60%~70%花在了重症病人的后期治疗上。

一位生产时因为羊水栓塞导致偏瘫的病人,已经躺着不能动七八年了。大家都说她的丈夫和婆婆对她很好,自从她偏瘫后,丈夫每天上班前为她穿衣服,并把她抱到沙发上看电视,下班回家喂她吃饭、帮她洗澡,婆婆帮她带孩子,让她只要舒舒服服地躺着就行。殊不知他们这样对她完全是害了她。现在即使这位病人想站起来也不可能了,因为她已经错过了康复的最佳时期。很多患者都希望舒舒服服就能让功能得到恢复,这是不可能的。任何功能的恢复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因此康复治疗至关重要。

目前大部分医务人员在为病人提供治疗的过程中,只看重对疾病的治疗情况,而不关注将来病人能否顺利回归社会。相关调查表明,脑血管病人如果能及时进行康复治疗的话,80%可以恢复到能够独立行走,40%~50%可以恢复到能够进行原来的工作。但事实上,现在绝大部分脑血管病人由于缺乏康复治疗,生活无法自理。对于脑血管病人来说,发病后的一个月是最佳恢复期,4个月是黄金恢复期。

“康复治疗就是教人活动活动,完全没有技术可言。”这样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其实康复过程中,治疗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很多医院的治疗师都是护士、技师等改行的,没有地方去的人才会到康复科当治疗师,这正是康复医学发展的瓶颈。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20世纪中期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康复医学和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并称为“四大医学”。它是一门以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也就是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

康复医学是医学的一个新分支,主要利用物理因子和方法(包括电、光、热、声、机械设备和主动活动)诊断、治疗和预防残疾和疾病(包括疼痛),使病、伤、残者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职业上得到康复,消除或减轻功能障碍,帮助他们身体发挥残留功能,恢复其生活能力、工作能力以重新回归社会。

康复医学学科的建立真正地体现了,患者来到医院不但是治疗疾病,还要重返家庭、工作和社会。康复医学对临床医学进行了补充和延伸,能够彻底将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

康复意识的缺乏是目前制约医院康复医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康复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康复理念的教育应该首先从医院院长、科主任、护士长和医生、护士开始。只有医院的管理者和医务人员认识到康复医学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保证康复医学的早期介入和积极参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