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一带曾先后产生过五个凉政权。在这五个政权中,河西世家大族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本文试对西凉政权兴立中大族的作用及大姓渊源进行一些考察。
一
西凉政权由李暠于东晋隆安四年(400年)建立,东晋元熙二年(420年)为北凉沮渠蒙逊所灭,立国二十一年,历二主。
西凉政权可以说是河西大姓,尤其是敦煌大姓的产物。
早在曹魏时期,河西世家大族即已拥有相当大的势力了。《三国志·魏书·仓慈传》载:“太和中,(慈)迁敦煌太守。郡在西陲,以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遂以为俗。前太守尹奉等循故而已。……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先是属城狱讼众猥,县不能决,多集治下。……又常日西域杂胡欲来贡献,而诸豪族多逆断绝,既与贸迁,欺诈侮易,多不得分明。”这里,虽然只是反映了敦煌郡的情况,但可以想见其他郡县必不会较敦煌郡情况好多少。
这段史料说明,第一,河西大姓占有大量土地,而农民则无立锥之土,只能成为地主的依附农民,这与嘉峪关十六国墓葬壁画中所反映的地主庄园拥有大量奴婢、部曲的情况是一致的。(1) 第二,所谓“大姓雄张”“狱讼众猥”,说明河西大姓政治上把持了地方权力,故旷无太守二十余岁,地方秩序仍然得以维持,甚至狱讼的权力也集中于大姓手中。第三,河西大姓不仅盘剥汉族人民,而且还利用河西为中西交通贸易孔道的地理条件,勒索盘剥西域商人。
西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已形成了一批拥有权势,并得到普遍承认的世家大姓。这些大姓久居河西,实际左右着河西地区的政治形势,他们的向背往往成了一个政权成败的决定因素。李氏西凉政权正是河西大姓为了对抗诸少数民族贵族政权,为了保护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而建立起来的。
李暠的家世,据《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载:“武昭王,讳暠,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姓李氏,汉前将军广之十六世孙也。广曾祖仲翔,汉初为将军,讨叛羌于素昌,素昌即狄道也,众寡不敌,死之。仲翔子伯考奔丧,因葬于狄道之东川,遂家焉。世为西州右姓。高祖雍,曾祖柔,仕晋并历位郡守。祖弇,仕张轨为武卫将军、安世亭侯。父昶,幼有令名,早卒,遗腹生玄盛。”据李暠上东晋表所说,其高祖雍为东莞太守,曾祖柔为北地太守,伯祖卓为龙骤将军、广晋太守、长宁侯。(2) 显而易见,李暠号称李广后代,陇西李氏早已为陇右的大姓。
吕光末年,凉州大乱,建康太守段业起兵反对吕光自称凉州牧以后,敦煌大姓索氏、郭氏将李暠推为宁朔将军、敦煌太守,响应段业,段业因之封其为安西将军、敦煌太守、领护西胡校尉。
李暠虽为陇右大姓,但在起兵之初,并没有建立独立政权的愿望,只是由于个别大族分子的篡夺野心,才逼使他走上独立的道路。当时,有一个大族人士名叫索嗣,“自以本邦,谓人情附己”,心想取代李暠,于是在段业面前诬陷李暠。段业偏信,便改命索嗣为敦煌太守,并让索嗣率五百人西去敦煌接任。
李暠得信后,准备率众官员去迎接索嗣。就在这时,敦煌大姓宋繇对李暠说:“大丈夫已为世所推,今日便授首于嗣,岂不为天下笑乎!大兄英姿挺杰,有雄霸之风,张王之业不足继也。”大姓张邈亦说:“将军处一国成资,奈何束手于人!”这样在众多大姓的支持下,李暠才下决心以武力击败索嗣,而后建立了西凉政权。李暠自己曾一再说过:“吾少无风云之志,因官至此,不图此郡士人,忽尔见推”;“为群雄所奉,遂起霸图。”
二
河西大姓之所以拥戴李暠,从各种资料来看,大概有三个方面原因:
首先,李暠出自名门大族,家世显赫,足以统御河西。李暠在义熙元年上东晋表中说:“臣之郡僚以臣祖……著功秦陇,殊宠之隆,勒于天府,妄臣无庸,辄依窦融故事,迫臣以义,上臣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河西大姓虽然众多,但门望却没有可以与陇西李氏相匹敌的,所以由李暠担任诸大姓首领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第二,李暠“少而好学,性沈敏宽和,美器度,通涉经史,尤善文义。及长,颇习武艺,诵孙吴兵法”。熟谙封建统治术,“温毅有惠政”,这是李暠受到拥戴的直接原因。
第三,河西地区自汉代以来,一直是汉人统治的地方,因此在汉人地主看来,只有汉人政权才是正统的、合法的政权。后凉吕光末年,凉州大乱,各少数民族贵族乘机建立起割据政权。公元397年,鲜卑人秃发氏建立了南凉,公元397年,卢水胡沮渠氏拥立段业建立了北凉,另外在金城一带,还有鲜卑人乞伏氏建立的西秦。在河西大姓看来,这些由少数族贵族建立的政权,都不能代表河西世家大族的利益,因此建立一个由汉人地主掌握的政权作为自己的政治代表,对抗各少数民族政权,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正是在敦煌大族拥立下,在东晋隆安四年(400年),李暠移檄六郡,自称凉公,建元庚子,都敦煌,设置了百官。《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记载了当时李暠西凉政权的一份官僚名单:“以唐瑶为征东将军,郭谦为军咨祭酒,索仙为左长史,张邈为右长史,尹建兴为左司马,张体顺为右司马,张条为牧府左长史,令狐溢为右长史,张林为太府主簿,宋繇、张谡为从事中郎,繇加折冲将军,谡加扬武将军,索承明为牧府右司马,令狐迁为武卫将军、晋兴太守,氾德瑜为宁远将军、西郡太守,张靖为折冲将军、河湟太守,索训为威远将军、西平太守,赵开为骍马护军、大夏太守,索慈为广武太守,阴亮为西安太守,令狐赫为武威太守,索术为武兴太守,以招怀东夏。”
这份官僚名单中的有些郡,如晋兴、西郡、河湟、西平、大夏、广武、武兴,并不是李暠实际占有,而仅是存名侨治,因此这些郡的太守亦是侨设,但这个官僚名单却最完整地反映了西凉政权的构成情况,我们可以此为线索来考察西凉大姓的渊源及在西凉政权中的地位。
首先要提到的是宋氏、氾氏和阴氏,这几个大姓在前凉时就是河西的名族。前凉张轨初到凉州,便“以宋配、阴充、氾瑗、阴澹为股肱谋主”,并倚为其统治河西的基本力量。
担任西凉从事中郎、折冲将军的宋繇,其曾祖宋配原是敦煌人,西晋初即已“仕至西平太守”(3) ,成为前凉张轨的股肱后,担任凉州司马,掌军事大权。宋氏一门如宋毅、宋矩、宋辑、宋熙等人,皆在前凉任将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张祚时,张瓘传檄废祚,宋混应之,“混西奔召合夷晋至万余人以应瓘,还向姑藏”。结果张祚失败被杀。
张玄靓时,宋混为辅国,张瓘忌其权大,征兵数万人,企图讨灭宋氏。宋混带四十余人申令诸营,即刻召集数千人,将张瓘击败,张瓘自杀。张玄靓以宋混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辅政。宋混兄弟擅权,“玄靓虚坐而已”。
宋混反张祚,一呼即可聚众万人,反张瓘,俄而聚众数千,张玄靓也只能“虚坐”,宋氏一族势力之大由此可见。以后,宋混死,弟宋澄继掌前凉大权。右司马张邕“恶澄专擅,杀之,遂灭宋氏”。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后凉、西凉政权中宋氏仍居显位。“宋繇,敦煌人也,曾祖配,祖悌世仕张轨子孙。父僚,张玄靓龙骧将军、武兴太守。……(繇)吕光时举秀才,除郎中,后奔段业,业拜繇中散常侍。繇以业无经济远略,西奔李暠,历位通显。”(4)
宋繇的姐姐系李暠的生身母亲,加之宋繇又是李暠最初建国立业最得力的支持者,因此,宋氏一族在西凉政权中的地位非其他大姓可比,凡西凉军国大事,宋繇无不参与。李暠临终,亦托孤于宋繇,并说:“吾终之后,世子犹卿子也,善相辅导,述吾平生。”(5) 李歆继任后,任宋繇为武卫将军、广夏太守、军咨祭酒,录三府事。后来李歆不顾宋繇劝阻,东击沮渠蒙逊,失败被杀。敦煌宋承又拥立李歆之子李询在敦煌重组政权,被沮渠蒙逊率兵攻灭。
北凉灭西凉后,宋繇成为北凉重臣,沮渠蒙逊曾说:“孤不喜克李歆,欣得宋繇耳。”(6) 拜宋繇为尚书吏部郎中,委以军国大任,“蒙逊之将死也,以子牧犍委任之”(7) 。北魏平北凉,宋繇随沮渠牧犍至平城仕北魏,其子孙皆居显位。宋氏一门,无论政权如何更替,显赫地位仍保持不变,在前凉、西凉、北凉、北魏皆受到重用,李暠、沮渠蒙逊都以宋氏托孤辅政,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宋氏为一方所归,其在河西的势力足以利用。
氾德渝氾氏亦久为敦煌大姓。氾氏自称是“汉成帝时御史中承氾雄直道见惮、河平元年自济北卢县徙居敦煌,代代相生,遂为敦煌望族”(8) 。据《大宋重修广韵》载:“氾,又姓,出敦煌、济北二望。皇甫谧云,本姓凡氏,遭秦乱,避地沮水,因改焉。汉有氾胜之……子辑为敦煌太守,子孙因家焉。”两种说法虽略有不同,但汉代以来,氾氏即为敦煌大姓,自是无疑。
晋初有氾衷在太学,号为“敦煌五龙”之一。(9) 前凉时,中督护氾瑗被张轨倚为股肱,氾讳,张茂时为长史,参与军国大事,很有权势。另有氾腾,“敦煌人,举孝廉,除郎中。属天下兵乱,去官还家……散家财五十万以施宗族。张轨征之为府司马,固辞”(10) 。氾腾一家即拥有家财五十万,其家族豪富可以想见。前凉还有氾昭,辟州主簿,以“理枉申滞”名闻凉州。西凉除了氾德渝为宁远将军、西郡太守外,另有氾称为主簿,北凉有氾儁为常侍。隋唐时,氾氏仍是敦煌大姓,敦煌石室遗书中有《敦煌氾氏家传》就是证明。(11)
阴氏阴亮,祖籍原是南阳新野人。其祖上名字虽无可考,但据《阴处士修功德记》碑记载,阴氏在汉代曾“荣升紫府,贵践黄门”(12) 。后来“野载(战)十年,留连至此,至今为敦煌人矣。”(13) 查《汉书》《后汉书》,汉代阴氏能够称得上“荣升紫府,贵践黄门”的,只有阴识一家,而且同为南阳新野人,因此,阴识很可能就是敦煌阴氏的祖先。阴识是刘秀光烈皇后阴丽华的同父异母弟。建武元年,刘秀纳阴丽华,同时征阴识,授官骑都尉,后升至执金吾,封定鹿侯。“帝每巡郡国,识常镇守京师,委以禁兵。”(14) 极受宠信,阴氏子孙先后封侯者四人,“富贵已极,不可复加”(15) 。
前凉时,阴氏是张轨政权的主要支持者,“轨保凉州,阴澹之力”(16) 。据史书记载,阴氏一门除了阴澹为敦煌太守外,在前凉政权中任要职的还有:阴濬,太府司马;阴元,左司马;阴鉴,镇军将军;阴预,前锋都护;阴据,从事;阴监,宁羌将军。张骏嗣位后,阴澹弟阴鉴为镇军将军,“骏以阴氏门宗强盛,乃逼澹弟,令自杀,由是大失人情”(17) 。阴氏的势力虽受到限制,但仍然材备文武,盛极凉州。张实遇害,张茂正是在左司马阴元的拥立下才得以继位。
西凉政权中除阴亮为西安太守外,另有阴兴为助教,阴兴当时与著名学者刘昞、索敬“并以文章见举”(18) 。阴世隆亦以文才著称。南凉有散骑侍郎阴利鹿,又有阴驯,“乌孤以为西州之德望,擢为股肱”(19) 。十六国以后,阴氏更是宗族绵延不断,如阴仲达,少以文学知名,“(北魏)世祖平凉州,内徙代都。司徒崔浩启仲达与段承根云,二人俱凉土才华。同修国史,除秘书著作郎。”(20) 至唐代,阴仁幹曾任昭武校尉沙州子亭镇将上柱国;阴仁希曾任麾将军守左武卫将军上柱国、敦煌郡开国公;阴嗣业任正议大夫使持节岷州诸军事行岷州刺史上柱国;阴嗣监曾任北府付大都护瀚海军使。故有记载说,阴氏自“隋唐以来,尤为望族”(21) 。
敦煌张氏亦是李暠所依靠的主要大姓之一。张邈曾劝李暠起兵自立,后来在西凉政权中任右长史,是个握有实权的核心人物。张氏的来源依现有资料来看,应有二支。一支是前凉张轨宗室的后裔,一支是西汉司隶校尉张襄的后裔。张襄于汉宣帝时“奏霍光妻显毒煞(杀)许后,帝以光有大功,寝其事,襄惧,以地节元年自清河驿幕举家西奔天水,病卒。子□□年来适此郡(敦煌),家于北府,俗号北府张”(22) 。张襄后代遂居敦煌。东汉时,曾有张奂以招抚羌人著名河西,号为“凉州三明”之一,其子猛为武威太守。前凉政权中,张氏先后居显位者多达三十四人。《晋书·张轨传》载:“晋昌张越,凉州大族。”晋昌郡系由敦煌分出,晋昌大族即敦煌大族。
李暠建都敦煌,故西凉政权中张氏大多当为敦煌张氏,如张体顺为建康太守,张条为牧府左长史,张靖为折卫将军,张显为从事中郎,张邈为右长史。其中张邈地位最高,为开国功臣。李暠曾令群臣商议迁都酒泉,有些大臣表示反对,只有张邈赞成,李暠即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张长史与孤同矣,夫复何疑。”(23) 张邈之宠贵由此可见。隋唐时,张氏仍是敦煌望族之一。《旧唐书·经籍志》载有《敦煌张氏家传》二十卷即可证明。
索氏在西凉政权中亦有相当地位。索氏来源有二支,一支是西汉武帝时太中大夫索抚直谏,“恐被诛,以元鼎六年自钜鹿南徙居于流沙,子孙因家焉,遂为敦煌人也”(24) 。另一支是王莽天凤三年(16年),都尉索骏迁于敦煌。二支都来自钜鹿,号为南北二索,“累世官族,东汉有索,明帝永平中为西域戍已校尉”(25) 。西晋有敦煌人索湛为北地太守,其子索靖以草书驰名于世,官至尚书,封安乐亭侯。索靖五子皆举秀才,天下知名,(26) 前凉时,索氏一门先后居要位者多达十几人,如索泮,张天锡时任中垒将军,西郡、武威太守,典戎校尉,“天锡甚敬之。天锡归化于秦,符坚见(泮)而叹曰:‘凉州信多君子’。即而以泮河西德望,拜别驾,寻迁建威将军、西郡太守。”(27) 索泮的弟弟索凌仕张天锡为执法中郎冗从右监,苻坚时为伏波将军。索氏其他人如索孚为张掖太守,索绥为儒林祭酒,索充为守功曹,索苞为郎中。后凉时,敦煌索暇曾起兵五千反对吕光。另外索敞、索袭、索都是名闻天下的学者。
西凉建立前,索氏亦有功劳。最初李暠由效谷县令升为敦煌太守,就是由当时的沙州治中索仙推举的。(28) 李暠建国之初任命的二十二名重要官吏中,仅索氏就有:索仙为左长史,索承明为牧府右司马,索训为威远将军,索慈为广武太守,索术为武兴太守。索氏在西凉中的地位由此可见。隋唐时索氏仍然不败,如索勋曾担任归义军节度使,有些成员甚至被称为“一城领袖,六郡提纲”(29) 。
尹建兴尹氏,赵开赵氏,都是天水大姓。《晋书·姚苌载记》载:“西州豪族尹祥、赵曜……率五万余家,咸推苌为盟主。”《晋书·尹纬传》载:“纬与尹祥、庞演等煽动群豪,推(姚)苌为盟主,遂为佐命之功。……苌死,纬与姚兴灭荷登,成兴之业,皆纬之力也。”可见天水尹氏可以煽动群豪,决定成败。
李暠妻子尹氏即为天水大姓尹文之女。“尹氏幼好学,清辩有节……暠之初业也,谟谋经略,多所毗赞,故西州谚曰:“李尹王敦煌”。(30) 左司马尹建兴曾与张邈、宋繇一起率兵击败索嗣,拥立李暠,为开国元勋之一。
征东将军唐瑶原为晋昌太守,隆安四年,“移檄六郡”,推李暠为凉公,是开国功臣之一,被封为永兴侯。据称,唐氏祖先唐雎有名于战国,雎的子孙在汉晋时期,有的任尚书令,有的任大司空,历代显贵。到晋太常丞唐熙时,“娶凉州刺史张轨女,永嘉末,遂居凉州。生辉,字子产,仕前凉陵江将军,徙居晋昌”(31) 。
唐瑶系唐辉的曾孙。西凉灭后,唐瑶之子唐契与后主李歆弟弟的儿子李宝北奔伊吾,臣于柔然,柔然以唐契为伊吾王达二十年之久。十六国以后,唐氏子孙多居显位,如唐契子唐褒为北魏华州刺史,褒子唐茂为秦州刺史,茂子唐翼为凉州守。隋唐时,唐氏后裔任州郡守宰者极多,唐中宗时宰相唐休璟即河西唐氏之后。(32)
右长史令狐溢,祖籍原是太原,“汉有令狐迈,避王莽乱,居敦煌”(33) 。西晋泰始八年(272年),曾有敦煌大姓令狐丰废西晋任命的敦煌太守梁澄,自领郡事达四年之久,死时又立其弟。(34) 西晋还有敦煌人令狐馨为谏议大夫,系汉建威将军令狐迈的直系子孙。邈的孙子令狐亚为前凉西海太守、安人亭侯。(35)
西凉政权中除令狐溢外,还有令狐赫为武威太守,令狐迁为武卫将军,他们与令狐亚的宗亲关系已无从稽考。北魏时,令狐安、令狐嗣“世为西土冠冕”(36) ,官至郡守。其后代北周的令狐整曾率敦煌的宗亲二千余人入朝,随军征讨,官至骠骑大将军,整子令狐休为敦煌郡守,进位仪同三司。(37) 唐代修纂《周书》的令狐德棻,唐宪宗时宰相令狐楚,据载都是敦煌令狐氏的后裔。
另外,西凉武都太守裴嗣也是敦煌大姓。裴氏祖先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水衡都尉侍中裴陵。裴陵的九世孙裴遵,汉光武时为敦煌太守。裴遵玄孙裴茂,灵帝时历郡守尚书,讨李傕有功,封阳吉平侯,其子裴徽为曹魏冀州刺史,“以其子孙多仕西凉者,故号西眷裴”(38) 。裴氏迁河西的时间是在裴徽的孙子裴粹为武威太守时,“晋末大乱,粹子孙多避难凉州”(39) 。前凉征南将军裴恒、后凉酒泉太守裴垒澄可能即为其后代。西凉裴嗣系裴徽的五世孙。敦煌文书《西凉户籍残卷》中记有裴氏二户,当为其族。(40) 西眷裴后来分出了洗马裴、南来吴裴、中眷裴。其中南来吴裴、中眷裴都是裴嗣的直接后代。隋唐时,裴氏极盛,任唐朝宰相者多达十七人,其中大多数出自西眷裴分出的四房。(41)
三
通过以上对西凉大姓渊源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十六国时期,河西已形成了少数最有权势的大姓,他们大多在汉晋时就已定居河西,世代掌握着州郡的要职,包揽了地方一切权力。后凉吕光末年,在各少数民族贵族不断建立割据政权的情况下,河西大姓主要是敦煌大姓,为了保护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为了对抗各少数民族贵族政权,推出了自己的政治代表李暠,建立了西凉政权。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敦煌大姓在西凉政权中占有决定一切的地位,把持了所有的重要职务,并实行优待河西大姓的政策。虽然西凉政权只存在了二十一年便灭亡了,但河西大姓的势力并没有因政权的更替而削弱。他们逐渐地同少数民族统治者结合起来,仍旧保持着特权地位,甚至到了隋唐时期,河西的某些大姓仍然发挥着很大的影响。
(原刊《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www.xing528.com)
(1) 吴乃骧:《酒泉嘉峪关晋墓的发掘》,《文物》1979年第6期。
(2)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七,《凉武昭王李玄盛传》。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皆引自此传。
(3)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三七八,《人事部》,中华书局1960年2月第1版。
(4) (北齐)魏收:《魏书》卷五二,《宋繇传》。
(5)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七,《凉武昭王李玄盛传》。
(6) (北齐)魏收:《魏书》卷五二,《宋繇传》。
(7) (北齐)魏收:《魏书》卷五二,《宋繇传》。
(8)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七,《凉武昭王李玄盛传》。
(9)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六〇,《索靖传》。
(10)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四,《隐逸氾腾传》。
(11) S1889《敦煌氾氏家传残卷》,见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一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04页。
(12) P4638号《大番故敦煌郡莫高窟阴处士修功德记》,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四辑,第221页。
(13) P4638号《大番故敦煌郡莫高窟阴处士修功德记》,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四辑,第221页。
(15) (南朝梁)范晔:《后汉书》卷三二,《阴识传》。
(16) (唐)房玄龄等:《晋书》八六,《张轨传》。
(17) (唐)房玄龄等:《晋书》八六,《张轨传附骏传》。
(18) (北齐)魏收:《魏书》卷五二,《刘昞传》。
(19) 《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一九,阴氏条,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286页。
(20) (北齐)魏收:《魏书》卷五二,《阴仲达传》。
(21) P2625《敦煌名族志残卷》,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一辑,第99页。
(22) P2625《敦煌名族志残卷》,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一辑,第100页。
(23)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七,《凉武昭王李玄盛传》。
(24) P4640《沙州释门索法律窟铭》,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五辑,第95页。
(25) P2625《敦煌名族志残卷》,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一辑。
(26) 《古今姓氏书辨证》校勘记下。
(27)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一一二,《苻坚载记》。
(28) 索氏大族中最初亦有人如索嗣等企图取代李暠掌握敦煌大权,未获成功。但李暠政权稳定后,却依然依靠索氏家族加强自己的统治。
(29) P4640《沙州释门索法律窟铭》,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五辑,第97页。
(30)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七,《凉武昭王李玄盛传》。
(31)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七四,《宰相世系表》四。
(32)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七四,《宰相世系表》四。
(33) (宋)郑樵:《通志》卷二七,《氏族志》。
(34)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九,晋纪一。
(35)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七五,《宰相世系表》五。
(36) (唐)令狐德棻:《周书》卷三六,《令狐整传》。
(37) (唐)令狐德棻:《周书》卷三六,《令狐整传》。
(38)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七一,《宰相世系表》一。
(39)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七一,《宰相世系表》一。
(40) 陈垣:《跋西凉户籍残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3第2期。
(41)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七一,《宰相世系表》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