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资本主义诞生以前,资本的概念和实践就已出现。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蓬勃兴起和发展,资本也在理论和实践上发生了丰富多彩的成长、进化与演变。当然,对资本的认识也莫衷一是,充满争议。尽管资本并不等于资本主义,与社会基本制度也不存在理所当然的因果关联,但它无疑是分析当代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的主要理论工具之一。应该看到,对资本的研究早已突破传统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等少数几个领域,大大扩展至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伦理学、心理学、文学、宗教学等诸多学科。资本范畴的多维度复杂展开是资本运动的一个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这决定了对资本的研究必然而实际上也是多学科、跨学科的考察。下面简要地介绍三个方向上的研究脉络和现状,更为详细的考察将在梳理马克思之后的资本理论时展开。
一是马克思的资本研究及马克思主义者对它的继承和发展。就资本理论的发展而言,马克思固然不是开创者,更不会是终结者,但他对资本本性、规律和趋势尤其是内在矛盾的剖析在19 世纪末达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度。因为马克思的研究建立在19 世纪人类社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乃至思维科学的最高成就之上,他对资本的深刻批判及解决原则在今天依然适用,且难以挑战和超越。正是马克思资本理论的深刻、彻底和批判性,招致了资产阶级经济学们譬如奥地利学派、新自由主义学派的激烈回应和反击。与此同时,包括恩格斯在内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了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并根据时代和形势的变化对其进行了发展和完善。资产阶级学者的批评与马克思主义者的肯定构成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识和诠释马克思资本理论不可缺少的、相互联系的两方面。资本主义世界的每次大危机、大调整都会引发理论的反思和创新,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再一次摧毁了市场能够自我完善和修正的自由主义信念,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穿透力和生命力。西方的各种马克思主义者、左翼学者乃至右翼学者都对马克思的资本批判思想有了新的感受和体会。
二是西方思想界对资本理论的传承、深化和拓展。在马克思之后,西方学界对资本理论的研究一方面是在传统经济学范围内继续深化、细化和“庸俗化”。比如虚拟资本等资本理论的不断数理化和模型化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这是因为,越是精美、纯粹和抽象的理论模型对环境和条件约束的要求越是苛刻,越是远离了真实的世界。简言之,精致的理论模型大多建立在近似静态、规则和有序的社会条件之上,无法解释变动不居、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再比如人力资本概念的诞生模糊了劳动与资本之间的雇佣关系,以资本逻辑来侵犯和统辖劳动的立场、价值和追求。另一方面,资本理论开始从传统的经济学领域向外拓展,延伸到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将资本范畴进一步多维化、生活化。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等概念的出现标志着资本逻辑向文化、社会、教育、心理等领域的强势拓殖。不可否认,这些资本概念与传统资本比如金融资本存在很大差异,也未必严格遵循传统经济学的规律,但既然称之为“资本”,自然与经济学的资本形式有一些共同之处,比如生产和再生产的机制、创造经济价值的最终目的。因此,需要在考察虚拟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基础上,寻找它们之间的共通性、关联之处。(www.xing528.com)
三是当代中国社会对资本的认识。新中国对资本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巨大变化过程。以20 世纪70 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为界,对资本的观念认知可以划分为两个时代。改革开放之前,人们将资本与基本经济社会制度关联起来,认为计划经济不应该有资本存在,因而否认、拒绝和排斥资本。作为资本的替代物,资金在计划经济中发挥着极其有限的资本功能。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对资本概念的认识不断深化,将资本与基本经济社会制度脱离开来,资本不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的进程中,资本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增殖、扩大再生产、提高竞争力等作用。当前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重要的实现形式是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如何在日益开放的混合经济中坚持公有资本的主体地位,发挥公有资本的主导作用,是发展社会主义要解决的一个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尤其是新自由主义、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特别是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思想等不同思想潮流的影响,当前社会对资本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误解、曲解和偏差,非常有必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进行一次澄清和捍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