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科技与生产紧紧结合

企业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科技与生产紧紧结合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企业不依靠浙江大学等科研单位的科技力量,就不可能会有今天的发展和提高;但反过来,科技也需要寻找合作伙伴,只有把科技与生产紧紧结合,才能转化为生产力。[1]在浙江大学余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原载1993年6月《宁波经济》。

企业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科技与生产紧紧结合

我们浙江大学余姚光电仪器总公司,是余姚第二光学仪器厂与浙江大学光电技术开发公司的联营体。光仪厂创建于1984年,建厂初期,4间简陋的厂房、6万元借贷资金、8名高中毕业生,是我们的全副家当。经过建厂九年以来的艰苦努力,负重奋进,企业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有了较大的发展。如今,已拥有16000多平方米厂房,1300多万元固定资产,700余名员工,成为生产照相机镜头、镜片、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的科技密集型企业,先后与香港台湾三家客商合资兴办了宁波华达光电仪器有限公司、宁波领东光电仪器有限公司、余姚裕盛光电仪器有限公司3家合资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企业自1988年开始连续四年利润超百万,1992年达到200多万元,1993年可以实现产值超5000万元、利税达1000万元的目标。全体员工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创造力和积极性,对企业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我们的企业在面对强手如林的外部环境,在前几年市场疲软、全国光学行业很不景气的情况下,能保持持续稳定强劲增长的势头,关键是紧紧抓住了科技这条主线。在科技与生产相结合这条道路上迈出了可喜步伐,经济效益实现了三次飞跃,而每次飞跃都伴随着科技进步而产生。

1987年,我们从胶木厂的母体中分离出来不久,资金、设备、技术都严重地制约着生产。那时,只有年产5万套镜头的能力,而要接收当时一家客户10万套镜头生产任务,遇到困难怎么办?经过反复论证,决定将从浙江大学引过来的一套试制性生产工艺改为批量生产工艺,并大胆引进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光学冷加工最佳参数,将传统的古典抛光法改为微粉精磨、高速抛光,使磨砂时间由原来的半小时减少到20秒钟,抛光时间由原来的两个半小时减少到15分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10万套生产任务保质保量按时交了货,既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又取得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当年创产值321万元,创利4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5倍和2.5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实践中,我们深深领悟到,要使一个技术、人才、资金都奇缺的乡镇企业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必须开展多头联营,博采众家优势,通过自身消化、吸收、开发、创新,扬长避短,为己所用,加速自我发展。为此,我们在与天津照相机公司、江西凤凰照相机集团、杭州照相机械研究所等大型企业和科研单位联营的基础上,1988年又发展与浙江大学的技术、经济联营。联营以来,我们以浙江大学雄厚的科技力量为后盾,几年来在积极开拓外向型经济,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项目,引进新工艺和新技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先后设计、开发了照相机镜头22种、激光扫描镜头1种、传真机镜头2种、显微镜15种。其中ZD01镜头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ZD型照相物镜获得宁波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体视显微镜获宁波科技进步四等奖。我们生产的镜头采用国内外较普通的光学玻璃,与国内外同类镜头比较,以焦距短、畸变小、成本低的优点,获得国内外用户的青睐,产品远销美国、西欧、日本、加拿大等国外市场和台湾、香港地区,成为浙江大学科研、生产、出口三结合的重要基地。1988年镜头产量达到35万套,占全国总产量的1/10,产值达到868万元,利润15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7倍和2.5倍,提前一年实现了定下的“军令状”。

1992年下半年,生产发展势头更好。我们与当今世界颇具影响的一家香港照相机公司建立了业务关系。这家公司年产照相机700万架,占世界照相机总产量的1/7,产品遍销世界各国。自此以后,我公司的产品批量大幅度增加,但是生产能力远远不能适应。鉴于此,我们一方面增加少量设备和少量人员,一方面大力进行技术挖潜工作,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针对冷加工关键的抛光技术进行了改革,在浙江大学科技人员的指导下一举攻克了技术难关,生产效率提高2~3倍,使镜头产量从5万套/月提高到了15万套/月,当年的产值达到1434万元,利润超过200万元。(www.xing528.com)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各种传统的观念总是认为,乡镇企业依靠科技进步,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攀亲”是件很困难的事。但是,从我们这几年的实践看,只要指导思想明确、合作笃诚,这个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事实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企业不依靠浙江大学等科研单位的科技力量,就不可能会有今天的发展和提高;但反过来,科技也需要寻找合作伙伴,只有把科技与生产紧紧结合,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我们的成功结合,生动地说明了党中央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和科技必须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1]在浙江大学余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原载1993年6月《宁波经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