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遇到股市上涨和下跌的行情,我们以后还会经常遇到。当市场持续上涨且累积涨幅相当高的时候,市场被称为“牛市”,当市场持续下跌且累积跌幅相当高的时候,市场被称为“熊市”。牛市如果还继续涨得更高,就成了大牛市、狂热大牛市、疯狂大牛市。熊市如果还继续暴跌,就成了大熊市、危险大熊市、恐慌大熊市了。用现在最流行的词来讲,极端大牛市是泡沫,极端大熊市叫崩盘。
泡沫和崩盘这些现在流行的说法,其实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前面说过的南海泡沫,是大概发生于300年前的一场股市泡沫,当时英国人都在狂热地买入南海公司的股票,大家都认为,南海公司承诺偿还英国的全部国债,而且它肯定能做到,因为这家公司垄断了英国和南美洲的贸易,结果南海公司的股票在1720年火爆了整个大英帝国,半年上涨了8倍以上。而美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股市大崩盘是1929年的股市大崩盘,它引发了一场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大萧条。1995年到2000年,市场出现了高科技股泡沫、互联网泡沫和网络股泡沫。后来又发生了房地产泡沫和抵押贷款泡沫,它们在2007年达到最高点,然后开始大崩盘,进而引发全球股市大崩盘。最近20多年,可以说是一个大泡沫接着一个大泡沫,由此“泡沫”这个词火了,成了日常用语。
泡沫实在太多了,以至现在形成了一种趋势,特别是在媒体上,只要出现一波大涨,就会被称为“泡沫”。2017年秋,我正写这一章,美国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和2009年3月的低点相比,涨了接近4倍(包括股利在内),美国高收益债的收益率已经下降到5.8%。因此经常有人问我,美国股市是不是处于某种新型泡沫之中,是否意味着股市大崩盘近在眼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这里要多花一些时间给大家讲讲,大涨和泡沫并不是一回事。我坚信,并非每一波大涨都是泡沫。对于我来说,“泡沫”这个词有着特殊的心理学内涵,投资人应该明白,也应该留意。
我经历过一些泡沫,它们比刚才所说的科技股泡沫、房地产泡沫发生的时间要早得多。其中一个非常好的泡沫例子是,20世纪60年代市场狂热追逐的“漂亮50”成长股。所谓的“漂亮50”成长股是指美国股市质量最高成长性也最高的50只成长股。据我所知,所有泡沫都贯彻着一个共同的主线,“漂亮50”成长股就是一个范例,大家都相信,对于那些资产来说,“根本不存在价格太高这回事”。当然,这句话后面紧跟着另外一句话——你不管用什么价格买,肯定都会赚钱。
明智的投资只有一种形式,就是搞清楚这个东西值多少钱,用比价值更低的价格买入。我们要明智地投资,其前提必须做到两点:一是算对价值,用数据分析计算清楚价值区间究竟是多少;二是买对价格,坚持只有当价格低于价值的安全边际相当大,以及投资吸引力相当大时,才会买入。任何一种投资举动,如果不是建立在价格和价值的比较上,只是建立在一种空泛的概念上,就是不理性的投资。
“成长股”这个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流行了,其目标是投资高成长型企业,受益于其公司业绩的高成长,收获于其股价的高成长。这些企业的业绩能够高成长,受益于科技、市场营销和管理技术的发展进步。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成长股变得越来越火。1968年,我找到了一份暑期临时工的工作,在花旗银行的前身第一国民城市银行投资研究部工作。它的股票属于漂亮50成长股,业绩增长最快,而且公司品质最优,就像学校里品学兼优的优等生,很受市场欢迎。它们的股价涨得实在太快了,以至银行信托部门(相当于中国的公募基金)把大多数资金都投到了漂亮50成长股上,对其他股票都失去了兴趣。
施乐、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宝丽来、柯达、惠普、默克制药、礼来制药、德州仪器、可口可乐、雅芳,这些漂亮50成长股中的公司都是超级明星公司,人见人爱。大家都觉得这些公司太伟大了,根本不会出问题。大家都普遍接受这句话,这句话简直被当作股市的至理名言:这些公司都是超级明星,你不管用什么价格买都不会赔,只要拿住了,它们将来肯定能赚钱。你即使买的价格有点儿高,也不会赔,这些公司的收益很快就会涨上来,你买入的价格就不贵了。
结果可想而知。任何时候,投资人不管价格高低都愿意买。很明显,这种做法都是基于情绪和从众心理的,而不是基于冷静的分析。于是漂亮50成长股涨疯了,1968年它们的股价涨到其每股收益的80倍至90倍,成了这一波大牛市的急先锋。后来,它们却一头栽到地上,因为投资大众的热情冷下来了。1973年,股市变得非常低迷,漂亮50成长股的股价跌到只有每股收益的1/8~1/9,也就是说,那些5年前高位追涨买入美国最优秀企业股票的人,亏了80%~90%,一美元亏得只剩下一二美分。请注意,漂亮50成长股的50家公司当时看起来优秀得简直“完美无缺”,其中有几家后来破产了,有几家差点儿破产。
这就是所谓的“什么价格买都不会赔”的下场。股票也好,公司也好,根本没有任何资产能好到价格再高也不会被高估的地步。对于聪明的投资人来说,这种说法必须从你脑中永远剔除出去。
但是,你别以为经历过如此大跌,投资人肯定会吸取漂亮50成长股泡沫的惨痛教训。我们再往下看,你会发现1995年后,股市泡沫又出现了。这时股市上最火的是科技股,就像上一次泡沫是公司创新点燃成长股的风潮一样,这次是三大领域的科技进步正在点燃投资人的想象力:通信(移动电话和光纤传输),媒体(包括对内容无限需求以填满新的娱乐频道),信息科技(特别是互联网)。
“互联网将改变世界”是当时最火的口号,接下来投资人会说“电子商务股票,什么价格买都没关系”。漂亮50成长股的市盈率高到原来的八九十倍,大家一算会说这样的市盈率太高了,相当于投资八九十年才能收回成本。可是,对于互联网股票来说,根本不存在市盈率过高的问题,因为这些互联网企业根本没有任何盈利。市盈率等于每股市场价格除以每股收益,没有收益,哪会有市盈率?不仅这些投资完全是概念性的,而且很多互联网公司本身也是概念性的。既然这些创新公司根本没办法按传统的市盈率指标进行估值,那么华尔街就创新性地想出新型估值指标来替代市盈率。既然互联网公司没有盈利有收入,那么华尔街就用市销率代替市盈率——每股市场价格与每股销售收入之比。有些电子商务公司连销售收入也没有,这也没关系,以后会有的,就用“眼球”替代收入,即消费者访问这些公司网站的次数。因为消费者访问公司网站的次数越多,以后在这个网站上购物的概率就越大。
就像漂亮50成长股一样,在投资狂热风潮的下面,市场还是有点儿真实性的——要让泡沫吹起来,这是前提条件,也是必需的。但是投资人失控了,不讲逻辑推理,也不讲投资纪律,才会得出如此荒谬的推论:价格再高也不会赔。投资人高喊着口号“互联网将改变世界”,这话说得对,互联网确实改变了世界,现在的世界和20年前相比,简直是改头换面。可是,现在互联网还在,但1999年到2000年的互联网股票绝大多数都没有了。这些倒闭的互联网公司的股票让投资人亏掉了100%,相比之下,投资漂亮50成长股亏掉了80%~90%,还是很令人羡慕的。
关键点已经很清楚了,我认为“价格再高也不会赔”,是产生泡沫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也是产生泡沫的显著标志。同样的道理,在股市泡沫期间,投资人经常得出结论,应该去借钱买这些大牛股,就是我们常说的加杠杆或者配资。不管你借钱的利率是多少,你买这些大牛股升值所带来的收益率,肯定都比你借钱的利率高。很明显,投资人脑子糊涂了,分析、怀疑、不盲目相信的大脑功能暂时停止了。
“什么价格买都不会赔”,是泡沫的终极成分,因此也是市场上涨过高的铁证。参与泡沫,没有安全的方式,只有危险的方式。不过,你应当注意,“价格过高”并不等于“明天就会下跌”,二者的意思差得很远。很多投资风潮会前行好长一段时间,才到达泡沫的程度。有几个非常著名的投资人,很早就举起白旗投降了,因为他们一直拒绝跟风加入科技股泡沫,结果天天看着别人在泡沫里一边跳舞一边数钱,实在太痛苦了,他们终于抗不住了。有些基金经理为此眼睁睁地看着客户大量赎回基金;有些基金经理变得垂头丧气,干脆退出不干了;有些基金经理则放弃抵抗,投降了,也开始跟风买进热门科技股……他们刚刚高价买进,不久就看到科技股泡沫破裂了,结果错上加错,前面该买不买而错过赚钱机会,后面不该买却买而导致巨大亏损。
~~~
下面我列举的过程,概括总结了市场周期的上行阶段。这个过程告诉我们,经济周期、企业盈利周期、心理周期、风险规避周期和媒体行为周期如何形成合力,推动市场价格大涨,且涨幅远远超过其内在价值。它也告诉我们,周期的上一步变化如何引发下一步变化:
·经济增长,经济数据都利好;
·企业盈利增长,高于预期;
·媒体刊登的只有好消息;
·证券市场走强;
·投资人变得更加自信,更加乐观;
·大家认为,风险非常少见,就是有风险也是良性的,不会有大害;
·投资人认为,承受高风险是赚钱的必经之路,高风险才能带来高收益;
·贪婪驱动投资人的行为;
·投资机会的需求,远远超过供给;
·资产价格上涨,超过内在价值;
·资本市场大门敞开,发行证券融资很容易,债务到期滚动融资很容易;
·违约出现得很少;
·投资人的怀疑程度降到低点,而信任程度升到高点,意味着有风险的交易也能达成;
·没有人能想象事情会出错,没有什么有利的发展变化看起来是不可能的,一切好事皆有可能;
·每个人都想当然地认为,事情会永远变得更好;
·投资人忽视损失的可能性,只担心错失机会;
·没有人能想到有什么理由要卖出,也没有人被迫要卖出;
·买进的人数超过卖出的人数;
·市场小幅下跌,投资人不但不生气,而且很高兴,正好逢低买入;
·股价创出新高;
·媒体欢呼庆祝股价创出新高;
·投资人变得盲目兴奋,无忧无虑;
·持有股票的人自己都为自己感到骄傲——我怎么这么聪明,及时追涨买入,一下子赚了这么多,在高兴之余,他们可能还会买入更多;
·那些一直站在旁边只敢看不敢买的人,看着朋友发大财,后悔死了,最终他们投降了,也跟风追涨买入;
·预期收益降到低点,甚至是负的;
·风险升到高点;
·投资人应该忘记错失机会,应该只担心亏损;
·是时候要非常谨慎小心了。
应该注意的最重要的事是:心理乐观成分大到最大限度,能够拿到的信贷额度大到最大限度,价格涨到最高,预期收益低到最小限度,风险大到最大限度。这些因素几乎同时都达到了极限,通常此时就是最后一波疯狂追涨买入突然发作的时候。
同样,我也列出了一个过程,描述在市场下跌的时候会发生的情况:(www.xing528.com)
·经济增长放缓,报告数据都是不利的;
·企业盈利持平或者下跌,且低于预期;
·媒体报道的都是坏消息;
·证券市场疲软;
·投资人变得担心和沮丧;
·大家觉得到处都是风险;
·投资人觉得,承担风险一点儿好处也没有,不会让他们赚钱,只会让他们亏钱;
·恐惧主导了投资人的心理;
·市场上证券的需求低于供给;
·资产价格跌到内在价值以下;
·资本市场大门“砰”地猛然关闭,想要通过发行证券融资非常困难,通过债务到期滚动融资也很困难;
·债务违约率飙升;
·投资人的怀疑程度升到高点,信任程度降到低点,意味着只有非常安全的交易才能达成,甚至任何交易都达不成;
·没有人考虑情况可能出现改善,任何负面的结果都有可能发生,一切坏事皆有可能;
·每个人都想当然地认为,情况永远只会变得更加糟糕;
·投资人忽视赚钱机会的可能性,唯一担心的就是会亏钱;
·没有人能想到值得买入的理由;
·卖出的人数超过了买进的人数;
·“不要去抓跌落的小刀”取代“逢低买入”;
·价格创出新低;
·媒体关注这种令人沮丧的趋势;
·投资人变得沮丧和恐慌;
·持有证券的投资人觉得自己好傻,幻想破灭了,亏了之后他们才明白,自己当初做这笔投资时所想的那些理由,其实自己并不是真正明白;
·那些一直拒绝跟风追涨买入的人,特别是那些卖掉股票的人,觉得自己当初的判断得到了市场验证,自己一直不买简直太英明了;
·那些本来持有股票的人放弃了,以令人沮丧的价格割肉卖出,结果雪上加霜,让股价进一步螺旋式下跌;
·大跌之后,股价蕴含的预期收益率高到了天上;
·风险很低;
·投资人应该忘记亏钱的风险,只应担心错过赚钱的机会;
·进攻型投资的时刻到了。
前面我们讲的是市场周期上行阶段涨到“头部”时的情况,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况正好完全相反,市场周期下行到“底部”:心理落到最低限度,信贷融资处于最低点,人们几乎融不到资,价格跌到最低,潜在收益率升到最高,风险降到最低,最后一个乐观的投资人也举起了白旗表示投降,跟风杀跌卖出了。
上面所说的过程是简化版的,其实这就像用卡通漫画来描述通向失败之路。但是这并不是想象,也没有过于夸大,是完全合乎逻辑的情况,一个事件引发下一个事件,两个方向都有可能,可以正向发展,也可以反向发展……直到最后走到完全不合乎逻辑的极端,就像纸牌屋一样,一下子都倒塌了。
这些事件并不是每次都会按照同样的顺序发生,也并不是在每个市场周期中这些事件都会出现。但是这些行为是真实的,它们肯定是市场周期的必备要素,市场就是这样有规律地波动起伏,类似的行为模式一再出现,从一个十年到下一个十年,由此构成了市场长期的主旋律。
一个没有经验的菜鸟投资人,第一次经历一波上升的市场周期。这个过程一开始看起来是合乎逻辑的,利好因素一个接一个,形成大牛市甚至泡沫。然而事实真相是,这么多好消息,这么乐观的预期,最终投资却以亏损告终,肯定会让投资新手感到非常震惊。当然,对于那些不懂投资的门外汉来说,他们的投资以这样的悲惨结局收场,其实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如果这个建立在错误判断基础上的过程没有走到极端,市场就不会上涨到牛市的最高点,这个最高点同时也是市场反转下跌的起点,没有这个起点,市场也不会跌到熊市的最低点,而熊市的最低点也是反弹上涨的起点。
~~~
我之前讨论了以下两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即周期走到现在这个位置时与投资预期收益率之间的关系。现在要结束这一章了,我想要进一步深入地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快要接近交出本书最终稿的时间时,我突然有了一个灵感,想到以一种简洁的方式来展现我心里所想的那种周期现在的位置与投资预期收益率二者之间的关系:让我们假设一开始,市场周期处在中心点,这通常意味着,经济增长正好处在长期平均趋势线上,企业盈利水平是正常的,股市估值水平从历史长期来看是合理的,资产价格和内在价值保持一致,市场情绪不是极端的。在以上所述这些条件下,预期收益率也是“正常的”,未来的预期收益率的概率分布如图12-1所示:
图12-1 市场周期与预期收益率Ⅰ
但是,如果市场周期的位置不在中心点,而在周期的高点,那么情况会怎么样?不管基本面的情况如何,这都意味着估值水平过高了,股票价格远远超过了其内在价值,价格里面包含了很大成分的乐观主义。在这个点上,未来的预期收益率会低于正常水平,偏向负收益率。此时预期收益率新的概率分布如图12-2所示:
图12-2 市场周期与预期收益率Ⅱ
如果市场周期是在周期的低点,那么情况又会如何?现在由于投资人沮丧的心理,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上的低点,这意味着出现物美价廉的便宜货,资产价格大大低于其内在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预期收益率的概率分布会向右移,通常这意味着很高的潜在收益(见图12-3):
图12-3 市场周期与预期收益率Ⅲ
用概率分布图进行的概念化描述,清楚地表明了周期位置和预期收益率之间的关系。虽然这样讲远远谈不上很科学,但是我知道的一切都告诉我,这样讲是对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