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欧盟相比,亚洲经济一体化起步缓慢

与欧盟相比,亚洲经济一体化起步缓慢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欧盟是公认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因此,也有观点认为,欧洲的经济一体化是以关税同盟为起点,关税同盟是欧洲联盟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成立于1967年的东盟是亚洲地区最早着手一体化进程的次区域组织。1.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几经周折中日韩三国间的经贸合作被认为是推动东亚乃至亚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路径。该谈判旨在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建立16国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

与欧盟相比,亚洲经济一体化起步缓慢

欧盟是公认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1951年的煤钢联营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1957年签订的《罗马条约》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随后与煤钢共同体于1965年合并为欧洲共同体,即我们熟知的欧盟的前身。实际上,欧盟的经济一体化并非始于签订自贸协定,不过在1957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确实致力于取消成员国间的关税,并以形成统一大市场为目标。

当然,在签订条约后,各国的协调和政策的落实也经过了10多年的时间。欧共体于1968年7月1日完成了《罗马条约》赋予的取消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限制和关税,以及统一各国对外关税税率的任务,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半建成了关税同盟。因此,也有观点认为,欧洲的经济一体化是以关税同盟为起点,关税同盟是欧洲联盟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是,欧盟成员国之间虽然取消了所有关税并建立了统一的共同海关税则,但在较长时间内成员国之间的海关手续和许多无形的壁垒仍阻碍着商品的自由流通。直到1992年欧盟正式成立后,并于1994年1月1日颁布新的《海关法》,才最终简化了海关程序并统一了海关规则。

同时,欧盟成立后,统一大市场也于1993年初宣布建成。统一大市场是一种经济学上“无国界”的区域,区域内真正实行人员、商品、资本、服务的自由流通。欧盟的统一大市场始建于1985年,以《申根协定》的签订为标志,因为人员流动是要素跨国界流动中最难的一环。目前签订加入《申根协定》的国家总共有26个之多,而最初签订时只有5个国家。英国虽然没有加入《申根协定》,但英国与欧盟之间的人员流动已经十分便利,甚至有大量的双方公民长期居住在对方境内。

1992年签订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使得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深入,并于1999年成功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虽然当时加入欧元区的成员国只有11个,但目前已有多达19个成员国。货币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级阶段,使成员国让渡货币主权是非常艰难的(当然也是非常危险的)选择。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进度来看,自1951年一体化开始,到1999年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成立,其间经过了48年,这也是迄今为止区域经济一体化最快的速度和最深入的程度。且不论后期的欧债危机与英国退欧事件,单就一体化的探索和实践来说,欧洲始终处于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的前沿。

亚洲范围内也进行了大量的次区域经贸协定的探索与建设。成立于1967年的东盟是亚洲地区最早着手一体化进程的次区域组织。早在1992年,东盟就提出建立自由贸易区,力争通过推进贸易自由化提高合作水平和加强经济一体化建设,增强东盟的整体实力。从2000年开始,东盟以与中国的“10+1”自贸区谈判为开端,先后分别构建了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印度的自贸区。2004年,由中国牵头,东亚(“10+3”)开展关于东亚自贸区(EAFTA,“10+3”)的可行性研究。2006年,由日本牵头,开展关于东亚紧密经济伙伴关系(CEPEA,“10+6”)的可行性研究。在美国开启TPP谈判的情况下,2011年,由东盟牵头实质性推动了地区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谈判[6]

1.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几经周折

中日韩三国间的经贸合作被认为是推动东亚乃至亚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路径。三国分别是世界第二、第三、第十一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总额合计均占世界20%,已经超过欧盟,仅次于北美自贸区,但经济一体化建设却落后于欧盟和北美[7]。中日韩自贸区的设想首次被提出是在2002年的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峰会上,2012年11月,中日韩宣布正式启动三国自贸区谈判。但2012年9月发生的日本钓鱼岛购岛事件导致中日关系迅速恶化,虽然自贸区谈判仍继续进行,但三方政治互信严重受挫,相关谈判意愿大幅下降,这为中日韩自贸区的前景蒙上阴影。

2013年3月,中日韩自贸区第一轮谈判在韩国首尔举行,随后,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以每年三轮的频率在进行。但2016年萨德事件使得中韩关系冷却,至此,中韩、中日间的关系都陷入困境,中日韩谈判遭遇严重挑战,当年只进行了一次三方谈判。2017年,随着中韩关系的回暖,中日韩谈判恢复至两次,但中日关系的不确定性使得自贸区谈判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果。

直到2018年,随着中日关系的逐步回暖,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状态才有所改善。5月,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东京召开,发表联合宣言,重申将进一步加速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力争达成全面、高水平、互惠且具有自身价值的自贸协定。10月26日,日本首相访问北京,标志着中日关系正式回暖。12月7日,中日韩自贸区第十四轮谈判在北京举行,虽然此轮谈判并未达成框架性协议,但代表着几经周折的自贸区谈判重回轨道。下一轮谈判将在日本举行,三方将从下一轮谈判起恢复工作组会议,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议题展开实质性磋商。

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几经周折,谈判中的焦点议题也有所变化:谈判开始之初,日韩关注农产品领域,而中国关注开放汽车市场对本国产业的冲击,但目前情况已经发生变化,日本签署的CPTPP已经在农产品开放上形成较高的开放度,韩国与美国签订的自贸区协定中同样对农产品开放做出较大让步,而中国目前的汽车产业竞争力也不可小觑。因此,在新的阶段,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难点已经不再是传统的货物贸易领域,而是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领域,这也正是当前国际高标准规则的重要内容。

不过,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重要因素在于政治意愿。只要三方存在共同意愿,达成谈判不过是时间问题,毕竟,三个国家在自由贸易谈判方面经验丰富。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已经签署了14个贸易协定,日本则主导了CPTPP的签署,韩国则已经与40多个国家签署或谈判研究自贸协定,并签署了韩美自贸协定。况且,三国中的中韩已经达成了自贸协定。当前,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无疑会进一步推进三方的合作意愿。

2.RCEP谈判进度缓慢

RCEP由东盟十国(ASEAN)发起,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共同参加(有时简称为“10+6”)。该谈判旨在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建立16国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www.xing528.com)

2012年8月底,东盟十国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分别签署了5份自由协定,其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共同与东盟签署一份自贸协定。这不仅确立了东盟在东亚经济合作中的中心地位,也为RCEP的建立打下了基础。2012年11月,东盟十国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16国领导人共同发布《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的联合声明》,RCEP谈判正式启动。2013年5月,首轮谈判进行,正式成立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三个工作组,并就货物、服务和投资等议题展开磋商。截至2018年底,RCEP谈判已经举行了两次领导人会议、14次部长级会议和24轮谈判。

实际上,RCEP的谈判原定于2015年结束并达成协议,但由于涉及国家较多,而且国家间发展水平参差,因此谈判难度很大,进展缓慢。RCEP协定更加包容,考虑成员的不同发展水平,包含设立特殊和差别待遇条款在内的适当形式的灵活性,并给予最不发达的东盟国家额外的灵活性。RCEP谈判的时间表一拖再拖,从2015年拖到2016年,后来一直拖到2018年也没有达成协议。可见,各方对于RCEP谈判的意愿不尽相同,尤其是日本和印度的态度。日本由于TPP的签订而对RCEP的态度较为冷淡,印度则在关税减让等领域态度强硬,使得谈判无法推进。为了促进各方的政治意愿,RCEP领导人于2017年11月正式召开首次会议,2018年11月召开了第二次峰会。

目前,谈判正在加速推进,货物、服务、投资等市场准入领域已经进入要价谈判的冲刺阶段,规则领域已经完成了7个章节,另外还有3个章节也已经基本接近结束。过去一年,RCEP谈判方达成协议的意愿强劲,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任务完成度从去年不到50%迅速提升到今年的接近80%[8]。此外,RCEP与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正在同步协商,其中RCEP的进程会更快一些。

3.东亚经济共同体前路漫漫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东亚各国致力于推进地区合作,1997年开启了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10+3”)峰会机制。在2001年的峰会上,由东亚13国26位专家组成的“东亚展望小组”(East Asia Vision Group,EAVG I)提交了题为《迈向东亚共同体:和平、繁荣与进步的地区》的报告,首次提出了东亚经济共同体(East Asia Economic Community,简称EAEC)的构想,同时,报告强调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经济领域的合作是东亚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为了进一步推进东亚经济共同体建设,2005年12月,东亚峰会机制正式设立:东亚峰会定期在东盟成员国举行,由东盟轮值主席国主办。东亚峰会是与东盟峰会同期举行的年会。

此阶段取得的另一个实质性进展是清迈倡议多边化。自2000年达成清迈协议后,各方努力推动清迈协议的多边化。2007年,各国财长决定选择自我管理的区域外汇储备库作为清迈倡议多边化的具体形式。2008年5月,各国财长决定区域外汇储备库起始规模为800亿美元,其中中日韩与东盟出资比例为80%和20%。2009年12月,各国财长正式签署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将储备库规模扩大至1 200亿美元。

总体而言,这一阶段在迈向东亚经济共同体的步伐上还是较为缓慢,为了进一步推动东亚经济共同体建设,同时反映对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新形势的适应,2011年有关各方成立了“第二东亚展望小组”(EAVG II),根据最新形势发展对东亚地区合作进行新的系统性规划。2012年该小组向“10+3”合作领导人会议提交题为《实现东亚经济共同体》的研究报告,建议将“2020年实现EAEC”作为东亚合作新愿景的主要支柱。根据建议,EAEC将主要由四个要素组成:一是形成单一市场和生产基地,二是保持金融稳定、食品和能源安全,三是实现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四是对全球经济作出建设性贡献[9]

不过,东亚经济共同体建设仍然面临很多分歧。最基本的,关于东亚经济共同体的成员,中国、马来西亚等主张以“10+3”为基础,待时机成熟后再吸收其他亚洲国家;日本、新加坡等则认为应以“10+3+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10+6”)为主体,并向美国、俄罗斯等开放。而且,2012年以来,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事件一直僵化,直到2018年才出现回暖,加上中韩在2016年因萨德事件而一度陷入僵局,2017年才逐渐恢复。所以,实际上,这一阶段的东亚经济共同体建设处于停滞阶段。随着中日关系的回暖,加上美国特朗普政府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东亚经济共同体进程可能会有所进展。在2017年11月出席第20次“10+3”领导人会议时,李克强指出,构建东亚经济共同体是“10+3”合作的战略目标之一,符合地区国家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4.东盟共同体尚在自贸区阶段

亚洲目前深入程度较高的仍是范围较小的东盟共同体。2015年12月31日,东盟共同体正式成立,它是亚洲首个次区域共同体,内容包括政治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社会文化共同体三个方面。在《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列出的506项优先措施中,463项已经被落实,完成率达到91.5%,东盟内部平均关税税率几乎降至零[10]。可以说,东盟共同体实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自由贸易区的实践。

不过,为了保护本国的重要和敏感产业,东盟多国所设立的规则、标准等非关税壁垒依然存在。东盟多数成员国的生产和出口结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彼此间竞争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在东盟内部仍然盛行。这与欧共体成立之初的情况类似,欧盟也是在1994年颁布了新的《海关法》后,才使得非关税壁垒逐步取消。为了达成统一大市场,欧盟当初也花了很长时间统一标准、税种等等。不过,就东盟共同体的现状来看,它也只是处于自由贸易区的阶段,关税同盟还没有形成,更不用说统一大市场了。至于亚洲其他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协定,也都还是自贸区形式,其中很多的自贸区协定中关税也仍然存在,只是税率较低罢了。所以,就所处阶段而言,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与欧盟的经济一体化不可同日而语。

就速度而言,欧盟从一体化开始到建成经济与货币联盟用了48年时间,其中与亚洲经济一体化可比的是,建成关税同盟仅用了17年时间,若不算《罗马条约》签订之前的时间则要更短。亚洲仅建成自贸区尚且用了23年,若从东盟一体化进程开始计算,则足足花费了将近50年的时间,可见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之缓慢。在亚洲范围内最大的自贸区谈判是当前的RCEP谈判,至2018年2月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第21轮谈判为止,RCEP谈判已经进行了6年,距离达成最终协定还存在实质性障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