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反映生存状态的生活质量指标,贫困表现为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长期贫困与短期贫困。根据贫困的成因,表现为制度性(结构性)贫困、区域性贫困和阶层性贫困三大类。[4]从扶贫战略研究角度进行分类,贫困可以归结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资源或条件制约型贫困,它通常表现为宏观上的区域性贫困;另一种是能力约束型贫困,它通常表现为个体贫困。当然,还可以根据两种贫困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将贫困细化为若干亚贫困类型。
(一)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又称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下,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或其他收入不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衣食不得温饱,劳动力本身再生产难以维持。
相对贫困是指比较而言的贫困,一方面指随着时间变迁和不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下贫困标准变化而产生的贫困,另一方面指在同一时期不同社会成员和地区之间的差异而言的贫困。
(二)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
狭义贫困仅指经济意义上的贫困,即生活不得温饱,生产难以维持,是一个传统的经济学范畴。在国际上通常采用恩格尔系数去判定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或贫富的层次。恩格尔系数是指人们全年食物支出金额与总支出金额的比率。即:
恩格尔系数=全年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
依据这个系数,联合国提出了一个划分贫困与富裕的标准,即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者为贫困,50%~59%的为温饱,40%~50%的为小康,30%~40%的为富裕,30%以下的为最富裕。[5]
广义的贫困除狭义贫困的内容外,还包括社会、文化等意义上的贫困,以及营养不足(营养不良)、人口平均寿命短、婴儿死亡率高、文盲人数众多等。[6](www.xing528.com)
(三)长期贫困与短期贫困
短期贫困是指处于贫困状况的一部分人从收入上看低于贫困线,但他们由于储蓄或能够借钱,消费水准却高于贫困线。这种贫困是由于自然灾害、疾病或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的。贫困持续时间一般为几个月或少于1年。
与短期贫困相比而言,长期贫困是指处于贫困状况的这部分人,他们无论是收入还是消费都低于贫困线,没有储蓄,也无法借钱来维持高于贫困线的消费水平。它具有的特征是这种贫困状态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或经过长时间仍不能脱贫,其持续时间至少是5年以上,虽经扶贫也难以脱贫。[7]
(四)制度性贫困、区域性贫困和阶层性贫困
根据生活质量的决定因素或贫困成因可以将贫困分为三种类型:制度性(结构性)贫困、区域性贫困和阶层性贫困。[8]
制度性贫困是指由于社会制度决定了生活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和个人之间的不平等分配,从而导致了特定地区、区域、群体或个人处于贫困状态。区域性贫困是指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由于各个地区在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程度方面的差异,从而导致特定区域生活资源供给的相对缺乏,贫困人口相对集中。阶层性贫困是指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在大约均质的空间区域或行政区划内,某些群体、家庭或个人,由于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程度不高、家庭劳动力少、生产资料不足、缺少社会关系等原因,导致获取生活资源的能力较差,从而陷于贫困状态。
(五)资源或条件制约型贫困和能力约束型贫困
资源或条件制约型贫困分为边际土地型贫困和资源结构不合理型贫困,更多的是从宏观层面来体现资源在区域上的分布不均。能力约束型贫困是指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贫困和缺乏专业技能引起的贫困,更多体现的是微观层面的个体间的素质差异和机会的不均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