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鲁尔政策的核心是分离鲁尔。与此同时,对鲁尔经济,尤其是这一地区的煤钢工业实行国际共管也一直是法国鲁尔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45年的方案中,法国从经济上控制鲁尔的内容主要有:首先,严格限制鲁尔工业,尤其是钢铁工业的产量;其次,要对鲁尔工业的产权和经营权实行国际化。“不可能将煤矿留在其现在主人的手中……应由国际财团接手这些工业的运作,这些财团的股份应由鲁尔国授权的国家拥有”,“应由新的经理人员经营这些工业”[56]。
巴黎外长会议后,法国仍然没有放弃成立独立鲁尔国的官方政策。在1947年2月7日与美驻法大使加夫里的会谈中,皮杜尔便再一次强调了法国分离鲁尔的要求[57]。不过随着形势的变化,法国在鲁尔问题上的态度也出现了某些松动,“它已很少提到莱茵兰的问题了,并且在分离鲁尔的问题上将重点越来越放在经济上而不是政治上”[58]。1947年2月1日,法国向三大国分别递交了一份备忘录,对以前法国处置鲁尔的方案中有关鲁尔产权和经营权国际化的内容进行了专门的阐述[59]。
为什么法国此时要着重强调鲁尔经济的国际化呢?
原因之一,法国政治分离鲁尔的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杜鲁门在波茨坦会议上已明确表示反对分离鲁尔。所以,美国从一开始就对法国的鲁尔方案没什么好感。1945年8月下旬,戴高乐与皮杜尔等访美。在他们向美国提出自己的鲁尔方案时,贝尔纳斯表示,美国将提出一项针对德国的25年的非军事化方案,因此“法国的鲁尔方案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看不出皮杜尔的要求比将全世界在联合国中组织起来的力量更大”[60]。贝尔纳斯还提出,法国分离鲁尔、不在德国建立中央机构的理由之一是为了防止苏联控制德国,但它的鲁尔政策中却又包括了让苏联参加对鲁尔管制的内容,两者之间实际上是有矛盾的。美国决不允许苏联插手鲁尔地区。在1945年11月13日-30日举行的法美双边会谈中,美国国务院代表再次尖锐地指出了法国分离鲁尔方案的种种弊病[61]。
美国军方也反对法国分离鲁尔的政策。军政府长官克莱在一份名为《鲁尔国际化》的文件中明确表示:他反对将鲁尔从德国分离出来,因为这一举动不仅会使德国在经济上无法自立并加重英美的经济负担,还会在政治上引起德国人的愤怒[62]。陆军部部长帕特森在1946年6月11日给贝尔纳斯的信中也表示:“陆军部相信,美国的国家安全要求尽快实现中西欧的政治经济稳定。按照这一观点,将鲁尔地区的德国人从德国剩余地区分离出来将是极度不幸的,因为照此方式所创造的日耳曼尼亚伊莱敦塔(根据历史或居民的种族应属一国而被另一国统治的地区)将成为未来煽动和骚乱的源泉。”[63]可见,陆军部和国务院在反对分离鲁尔这一点上是没有异议的。这就为美国在1946年9月公开宣布反对分离鲁尔、支持德国经济统一奠定了基础。不过,“出于安全因素和与法国妥协的考虑”,克莱也曾表示:“对鲁尔煤钢工业的某种形式的国际共管是可以接受的。”[64]他的计划是,在鲁尔建立一个管理煤钢工业的股份公司,股份由德国老板和占领国政府组成,不过只有后者才有投票权。这一想法却遭到了负责经济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克莱顿的反对,因为克莱的计划不仅实行起来会有“巨大的困难”,而且不能满足法国的需要。克莱顿认为,法国控制鲁尔不仅仅如克莱所认为的只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它还有政治方面的考虑。“很有必要说服法国相信克莱所提的类似建议是符合法国的这一更大的目标的。”[65]
总的来看,除了反对将鲁尔从德国分离外,美国此时还没有制定出自己的鲁尔处置方案。正如1947年2月出席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听证会的新任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所说的,“鲁尔问题当然是一个非常坚硬而难于嗑开的坚果”[66],他需要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
由于期望参与鲁尔管制,苏联对法国方案中国际管制鲁尔的内容表现出较大的兴趣。莫洛托夫在1945年12月的法苏会谈中向法国代表表示:“你们的建议非常不错,我们在这一地区有着共同的利益。”[67]但是,苏联却并不想为此而改变自己将鲁尔留在德国的方针。因此,它对法国的政策采取了一种敷衍战术:“鲁尔在英国人手中……有必要在讨论其他问题之前先得到他们的意见。”[68]
尽管戴高乐在1946年1月下台,但法国政府严厉处置德国的方针却没有改变。1946年5月15日,皮杜尔在贝文的要求下重申了法国的对德政策,再次表明了其分离鲁尔的决心。可是,在外长会议的第一阶段(4月25日—5月15日),英、美、苏却将主要精力放在讨论对其他战败国的和约上,并未对德国问题做深入探讨。在专门讨论德国问题的第二阶段会议(6月5日—7月12日)上,英美和苏联又在德国经济统一与政治统一问题上争执不下。双方的不欢而散使法国在这次会议上实现自己德国政策的愿望落了空。
更为严重的是,不管是英美经济统一德国的政策,还是苏联政治统一德国的目标,都是与法国肢解德国的方案相悖的。这意味着三大国已经在明确、公开地反对法国分离鲁尔的政策。在7月10日的声明中莫洛托夫强调:“近来讨论……分离鲁尔变得很流行……但是,我已经说过,如果我们关注、热爱和平与宁静,那毁灭德国就不应该是我们的目标。”[69]1946年9月,英国宣布将鲁尔与其周围小工业和农业地区合并成立一个新的州——北莱茵-威斯特伐伦州。此举表明了英国要将鲁尔留在德国之内的决心。9月6日,贝尔纳斯在斯图加特演说中明确表示“美国不会支持任何如下行为:即企图侵略无可争议的德国领土和违背人民真正意愿分割德国”[70]。此后,英美两个占领区也在1947年初实现了初步的经济联合。总之,此时三大国对法国分离鲁尔政策的反对已从不太明确走向了明确,从秘密的外交方式走向了公开的行动。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三大国不可能接受法国将鲁尔从德国分离出来的方案。得不到三大国的支持,法国不得不在鲁尔问题上让步。正如美国国务院一位官员所说的:“既然他们意识到这个问题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很小,他们可能会不再强调其政治分离鲁尔的方面。不过,他们将对控制鲁尔工业以保证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产品(供应)的措施极为感兴趣。”[71]
法国强调鲁尔经济国际化的第二个原因是,此时它正迫切地需要鲁尔为其经济恢复和重新崛起服务。1946年3月,法国制订了复兴国内经济的“莫内计划”。该计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提高法国的钢铁产量,使法国钢铁工业取得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是针对德国来说),抢占原属于德国的钢铁市场。法国本土产铁多,产煤少,要提高钢铁产量,鲁尔煤炭的供应是少不了的。而且,“莫内计划”一旦成功,即使将来那些严厉的对德政策(如政治分离鲁尔)消失了,它还可以为法国提供长久的安全环境。因此,法国一方面要求控制鲁尔的钢铁工业,限制德国的钢铁产量,另一方面却急切地要求提高鲁尔的煤炭产量。(www.xing528.com)
早在1946年4月15日,法国就向英国提出增加鲁尔煤炭对法国出口量的问题,但两国并未就此达成协议。1946年7月,法国又向巴黎外长会议提出“必须尽快提高鲁尔煤炭的产量,以保证欧洲国家必要的需求”,但会议最终也未能给法国一个满意的答复。然而,法国的能源供应状况在巴黎外长会议之后却进一步恶化。根据“莫内计划”的要求,鲁尔应在1946年每月向法国提供100万吨煤,但实际上法国在1946年第四季度只从双占区获得了310万吨煤[72]。鲁尔煤产量的低下使法国的钢铁工业在1946年底1947年初陷入了危机。更为严重的是,法国在这一时间又遇上了多年未见的寒冬,民用煤供应出现了严重短缺。在这种情况下,法国要求英国立即提高鲁尔煤炭的产量,加大鲁尔煤炭对法国的出口,以解燃眉之急。1946年12月26日,法国临时政府总理莱昂·勃鲁姆(Léon Blum)约见了英国大使库帕。库帕形容他的谈话是“从煤开始到煤结束”。勃鲁姆宣称:“法国的一切都取决于煤。”[73]1947年3月6日,法国总统樊尚·奥里奥尔(Vincent Auriol)向到访的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表示:“法国的问题,将军,是煤,我们必须再找1200万吨……我认为,研究提高鲁尔产量的必要条件是有用的。”[74]
显然,严重的能源危机使法国深深地体会到对鲁尔经济加以控制的必要性。在政治分离鲁尔希望不大的情况下,它自然把自己鲁尔政策的重心放在经济上。1947年2月1日,法国在一份备忘录中再次指出:“简单地摧毁鲁尔是不可想象的……由于缺少煤炭,本国的钢铁工业无法实现产量的最大化,建议只在那些爱好和平的欧洲国家发展重工业。”正如德国经济史专家维尔纳·比勒(Werner Bührer)所说,这份备忘录暴露了法国要让“鲁尔煤炭只为洛林钢铁工业服务”的野心[75]。
原因之三,是英美此时加紧了对法国的拉拢。要实现德国的经济统一,法国的支持也是少不了的。因此,在巴黎外长会议上,英国决定支持法国合并萨尔的要求,以换取法国在其他问题上的合作。巴黎外长会议后不久,贝尔纳斯在斯图加特的演讲中也对法国的萨尔方案表示支持。英美在萨尔问题上的拉拢是促使法国在其他有关德国的问题上态度软化的重要原因。据阿登纳的推断,正是因为英美在萨尔问题上的态度,法国才默许英国在其占领区成立统一的北莱茵-威斯特伐伦州[76]。
为了使法国早日在德国问题上改变态度,英美还在煤炭问题上大力拉拢法国。1946年4月20日,贝尔纳斯在给军政府政治顾问墨菲的信中明确表示:“法国阻碍建立德国中央管理机构,部分是由于想通过控制鲁尔保证煤炭供应,只有保证他们的煤炭供应,它才有可能改变现在的立场。”[77]1946年5月15日,美国国务院官员艾奇逊在答复法国关于煤炭的要求时明确表示:“美国实质利益在于立即采取步骤提高鲁尔煤炭产量。”[78]英国在1947年初也表示同意增加鲁尔煤炭出口。1947年3月20日,皮杜尔在莫斯科外长会议上表示,如不能满足法国的煤炭需求,就不谈德国经济统一、工业水平和赔偿问题[79]。为了防止法苏接近,英美在这次会议上最终同意了法国的要求,保证随着鲁尔煤炭产量的增长,逐渐增加对法国的煤炭供应。英美在煤炭问题上对法国的拉拢有力地促进了法国在整个德国问题上态度的软化。
原因之四,这段时期中,法国国内几个主要政党在鲁尔问题上态度的变化也有力地推动了法国官方政策的变化。戴高乐下台后,左翼的共产党、社会党和右翼的人民共和党就成了法国临时政府中最有实力的政治集团。
在三大党中,社会党从一开始就不同意将鲁尔从德国分离出来的做法。它只希望在经济上控制鲁尔。1946年4月8日,美国驻法大使加夫里在给国务院的报告中即明确指出:“法国社会党比其他政党更接近英国在德国问题上的观点,特别是在鲁尔问题上。”[80]法国临时政府总理、社会党人费历克斯·古安(Félix Gouin)在斯特拉斯堡的演讲中曾专门提出法国对鲁尔经济实行国际共管的愿望,却没有提政治分离。一时间,其他国家还以为法国改变了对德政策。但皮杜尔很快就出来证明,古安的意见只代表社会党,法国的官方政策没有改变[81]。
为了赢得民心,法共在1946年前半年一直支持分离鲁尔的政策。然而,苏联在巴黎外长会议上反对政治分离鲁尔的举动,却使法共的鲁尔政策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加夫里在1946年7月11日的报告中表示:“他们(法共)毋庸置疑——他们总是如此——会找到对莫斯科最近举动合理的解释,但对他们来说,目前就改变这一政策将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他们以前曾支持皮杜尔……反对包括鲁尔和莱茵兰的中央集权的德国的建立。”[82]到1946年底,法共的领导“已经彻底放弃了所有涉及政治分离鲁尔的公众讲话,并与社会党联合起来一起支持经济上共管(鲁尔)”[83]。就在法共鲁尔政策发生变化的同时,执掌法国外交大权的皮杜尔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皮杜尔及人民共和党所奉行的分离鲁尔的政策是由戴高乐在1945年制定的。但是,戴高乐本人在1946年7月28日提及法国鲁尔政策时,却闭口不谈政治分离鲁尔的主张。在这种情况下,皮杜尔在鲁尔问题上的立场也有所软化。1946年8月29日,皮杜尔向他身边的一个工作人员承认:“法国对德政策,特别是坚持鲁尔应当被分离的政策,一直是一个错误。”[84]
总之,在英美外交攻势和国内政治经济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法国在鲁尔问题上的态度在1946年末1947年初逐渐向英美靠拢。在这段时间里,尽管法国官方没有宣布改变自己的鲁尔政策,但它已经将鲁尔政策的重心从政治分离转移到了经济共管上来。
在1947年3-4月举行的莫斯科外长会议上,法国企图利用苏联的要求来实现自己的鲁尔政策。会上,莫洛托夫再次重申了苏联参加鲁尔管制的要求,“将鲁尔资源置于盟国中任何一个单独的管制之下都是错误的和不允许的”,“任何将苏联和其他盟国从对鲁尔工业区的实质性的管制中排除出来的计划都是不允许的”[85]。为了实现自己的鲁尔工业国际化政策,法国对苏联的这一方案给予了支持。1947年4月10日,皮杜尔在一份声明中明确表示:应由四大国,而不是仅由与鲁尔工业密切相连的国家对鲁尔实行国际共管。法苏在鲁尔问题上的合作引起了英美的惊恐。为了阻止法苏接近和苏联插手鲁尔,英美一面严词拒绝了经济共管鲁尔的计划,一面又在鲁尔煤炭供应问题和萨尔问题上大力拉拢法国。随着此次外长会议的破裂,在四大国的框架下全面解决鲁尔问题已变得不可能。于是,英美决定撇开苏联,由西方国家单独解决鲁尔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