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冲突或(当事人所定义的)“错误”的产生还可以从流量与存量的关系上得到进一步解释。知识存量是根据过去的信息和计算而形成的。因为处于历史过程之中,知识存量一般都是通过强行关闭计算而得出的,所以大都是局部性的。即使相关知识是专门为了未来特定的计算而制作的,也不一定完全适合需要。而且,出于计算的经济性要求,只要认为略有价值,当事人一般就会将所获得的信息与计算结果保存起来,而不轻易加以毁弃。即使许多计算结果的产生只是出于一时的权宜之计,当事人也会设法在日后重复使用它。然而,相对于“计算活动”,或者“活动的计算”,知识存量已经“沉淀”了,“凝固”了,“僵化”了。因此,在临时计算中,它们一般只能进行直接的应用,其真实性与可靠性一般不会再遭到复核或检视;或者,即使当事人根据某些迹象认为重新检视是必要的,重新检视的工作量也不会超过另行制作该等知识的代价。否则,知识存量就是无用的,当事人就没有必要采用迂回生产方法了。这是“知识存量”的一个核心特征,是其核心价值之所在。换言之,迂回生产方法在思维活动中的采用,一定意味着对存量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的盲目使用,意味着一种冒险。
存量知识的再利用,可能立即发生在生产它的活动之后,也可能间隔很远(或者长期闲置);可能由它的生产者本人使用,也可能在经历无数次复制与传播过程之后,由相隔很远的完全陌生的人在很不相同的场合下进行使用。存量知识可以按照其创造者所赋予它的意义来使用,也可以由使用者发现或赋予它新的意义。特定的存量知识可能会在某个时刻被判定为虚假的或错误的,从而被废弃,但是,“鱼目混杂”的情况从根本上是难以改变的。基于这样的存量知识所做出的决策,也就不可能不发生弯曲。
经济学家们注意到了这些困境的存在,但却未能真正理解它。例如,当有人遵从习惯行事时,经济学家们常说:这是“非理性的”!通过笔者自行进行的排查,“非理性”这个词所指的,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这种含义,即“对已有知识不加检视地予以使用”。由于这些存量性思维成果的积极意义不能被认识到,则说话者所认识到的自然也就只剩下负面的东西了。人之所以犯错误,其原因被认为就是受到这些存量因素的“不良影响”。显然,这不是一种“非理性”,而是一种迫不得已的、从根本上难以避免的理性选择。(www.xing528.com)
论证思维弯曲的方式很多,有兴趣的读者还可以自己从其他角度尝试进行。内生了“弯曲”,当然也就会内生对它的“拉直”——也即纠正。这种机制借助“自我对象化”与“相互对象化”的方式实现。算法理论把“反思”变成实实在在的过程和事件。这首先是因为“弯曲”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进而,反思、纠正从而创新也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新古典式的“反思”是假设的过程:假设某人犯了错误,然后再迅速地纠正它。由于纠正速度过于迅速,以致相关的“过程”实际上并不存在。在当事人真正行动的时候,他被设想为是“一步到位”的,从一开始就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因而他势必就是前后一贯的。当然也可以认为算法人将会进行这种“虚拟的”心理过程,他没有必要把每个计算结果都转化为决策,付诸物理化的行动。但是,要强调的是,这是有限度的;在所谓“真正的”行为层面,“弯曲”通常也是难以避免的。因而,不仅心理系统的内部是有冲突的,在时间上先后实施的不同行动之间也是有冲突的。所以,知识既可能发生增量性的进步(“增量型创新”),也会部分地采用否定存量的方式(“破坏型创新”)。结果是,知识的规模或数量绝不会严格进行线性的增长,数量扩张与质量的提高是相互交织、亦步亦趋的。
“思维-知识-冲突-创新四位一体”原理是一个基础,由此可以进一步引伸出制度、组织、半内在化、个性与风格、同步性与异步性、对冲、算法均衡、收敛、发散、发展等诸多推论。对此转入下文再做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