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决行动问题的决策方式导致的知识冲突和个性问题

解决行动问题的决策方式导致的知识冲突和个性问题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决策”系指要解决一个关于行动的实际问题。诸如此类的决策方式不仅造成了经验材料、实际问题与行动之间的鸿沟,而且势必造成人际差异、人际意见冲突以及个人自我冲突的发生。这种效应是与存量知识所内在的广泛的冲突和异质性问题相一致的,也是与人的个性问题相一致的。鉴于这也是颠覆新古典图式的关键问题之一,因而还有必要再从其他进路继续进行论证。由于所有问题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以总体而言,矛盾也就始终存在。

解决行动问题的决策方式导致的知识冲突和个性问题

我们尤其可以通过对决策形成过程的分析来说明“主观性转向”是如何发生的。“决策”系指要解决一个关于行动的实际问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通常要寻找有关的知识基础。知识主要是基于经验材料而产生的。经验性知识可能是对现实材料进行归纳的结果,也可能包含着大量的演绎推理过程和其他算法,然而,无论如何,由于有限计算速度的存在,其所涉及的范围(空间广度、时间长度、逻辑全面性等)、数量与深度都是有限的。在具体时空环境中需要现场进行决策的当事人,其拥有的和可获得的这类知识也就更加有限了。其结果是,从经验材料中生长起来的这些知识,不大可能恰好满足具体决策问题的需要;现成的知识与决策所需的知识之间,通常只是“交集”的关系。经验性知识在材料周围的分布过于密集,而在“问题”这一端的分布则过于稀疏。行动者们的前进方向正好相反。迫于现实需要,行动者们则会优先地从实际问题出发,优先面对、构思和应付与解决实际问题联系最为密切的那些具体事项,从而发展起来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这些技巧我们可以称作“工程学知识”,它是与上述从材料中生长起来的经验性知识有所不同的另一类知识(尽管它通常遭到社会科学的忽视)。相对于经验数据来说,这类知识具有一定的原创性或者“原初性”,甚至可以说它是人脑“凭空构思出来的”。这类知识中的某些部分是专门性的,它只掌握在特定行动者的手中,因而不易得到系统的总结和传播。而另一些则具有通用性,可以适用于众多实际问题而不是单一问题的解决(例如战术欺骗、“三十六计”,又如“乐观的态度”,或者“做重要事情时多加几重保险才好”这样的“技巧”)。具体决策的达成,一般都是对来自相反方向的这两类知识进行综合的结果,而且,这种“综合”往往也只是勉强地进行“拼凑”而已(参阅图表9)。

这是“决策”的算法的和真实的过程,这个过程与新古典主义者所设想的在信息、知识与问题之间进行全面的严格推理的图景是很不相同的。这个分析过程可以使我们理解到认识与决策、或者科学与工程学之间的联系、差异与脱节。

图表9:科学与工程学

科学与工程学之间往往只是“交集”的关系。在思想实体化的条件下,每种计算路经的效益与效率都不相同,将会交替发生计算效果的递增、递减和逆转现象,因而需要不时地进行路经的转换。这是反证法、归谬法、证伪法等方法得以产生的根源。(www.xing528.com)

再换个角度来说明。决策是指为了使目标变量因变量)实现一定的数值,对某些可控变量(自变量)进行取值。采用各种方法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把有关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置于一个复杂的、松散的和相互作用的网络之中。对于当事人来说,许许多多的变量都是直接或间接可控的,并且它们的变动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目标的实现。相关变量的单独变动、多个变量的联合变动,正向、反向以及形态各异的变动,形成了可能的、或者需要考虑的解决方案在数目上呈现出“组合爆炸”的效果。因为这些初级方案需要一一进行分析验证,这又需要非常漫长的计算时间——如果进行严格的理论分析,就会“意外地”发现,所需的计算量常常会接近于无穷。这就导致了:当事人一般并不十分清楚究竟有多少种方案(或方案的组合)可以真正地用于实现目标,因而也就不能确知哪种才是最优的。无奈之下,当事人一般只是基于经验、习惯、直觉、偏好、便利性或其他模糊的依据来构思出若干有限的方案,而置其他可能性于不顾,然后再做出最后的抉择,就匆匆付诸行动了。

诸如此类的决策方式不仅造成了经验材料、实际问题与行动之间的鸿沟,而且势必造成人际差异、人际意见冲突以及个人自我冲突的发生。不同的当事人就会做出彼此有所差别的决策与行动,体现出各自的“行事风格”。这种效应是与存量知识(无论个人的还是人际的)所内在的广泛的冲突和异质性问题相一致的,也是与人的个性问题相一致的。

鉴于这也是颠覆新古典图式的关键问题之一,因而还有必要再从其他进路继续进行论证。第一,个人散布于世界的不同地方,从周围得到不同的信息,产生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算法,这就产生了不同的思想——这么多“不同”的发生,从新古典的角度看,原因在于他们当时不知道那个单一的“真理”是什么。由于每种思想都是相对独立地产生的,因而它们也就有可能是相互冲突的。第二,如前所述,经济学与社会科学把人置于“解决问题”的处境之下,这本身就意味着把人置于“矛盾”与“一致性”之间往复运动的过程之中,意味着预设了矛盾的存在。矛盾与冲突从历史开端之时、从任何人开始思考和行动之初或者从任何理论模型展开之处就在那里。由于所有问题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以总体而言,矛盾也就始终存在。第三,包括试错法在内,各种另类算法的运用都会导致矛盾与冲突的产生。新古典主义其实并不否认另类算法实际上是会得到运用的,它只是认为,这是认识“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在认识过程的终结之处,完美的、演绎的算法(从而通常所谓的“知识体系”)已经找到,因此另类算法也就可以退出了。然而,只要引入计算时间,另类算法也就无法退出,它们每时每刻都将存在于人的思想体系之中。第四,新古典主义强调全局的存在及其重要性,然而,在计算需要时间的条件下,信息与知识都是不足的,因而每个人所认识到的“全局”以及个人在不同时间所体察到的“全局”都是不相同的,个人将会不时地、强行地就全局做出结论,从而提出自己的“世界观”。这就好比,个人会不时地给整个世界“画像”;在画每一幅图像的时候,他都“相信”,他对世界的了解和概括都已经比较充分了,因此眼前的这幅图像是世界的真实缩影。他会把这幅图像作为背景框架,据此来支撑他对所碰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决策。由此导致的后果是,这些不同的图像(从而世界观)之间彼此将是有所冲突的,各个实际决策之间也将是有所冲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