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增速放缓导致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建设面临新挑战

经济增速放缓导致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建设面临新挑战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吉林省迁往外省的人口为60.8 万人,从外省迁入吉林省的人口为30.8 万人,迁出人口超过迁入人口30 万。另一方面,吉林省人力资本流失严重。吉林省目前面临着传统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降低、劳动者就业需求走向分化的局面,束缚了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吉林省灵活就业因为受到人口就业观念的拘囿,没有成为人力资源服务发展的动力,反而成为发展的障碍。

经济增速放缓导致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建设面临新挑战

1.经济增速放缓,人力资本流失严重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吉林省15—59 岁的劳动力人口有20534752人,除了直辖市之外,总量只超过重庆市和海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6 个省份,可以说人力资源的总量优势有限。一方面,吉林省近几年迁移出省的人口在不断增多。20 世纪80年代初开始,吉林省变为人口净迁出省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吉林省迁往外省的人口为60.8 万人,从外省迁入吉林省的人口为30.8 万人,迁出人口超过迁入人口30 万。例如,在延边地区,由于民族特色与地域优势,大量农民长期在韩国劳务,农村实际在户人口总量越来越少,甚至有的村子只剩下老人和儿童留守。在农忙时节,村中面临无人可用的困境,如何能统筹人力资源,达到互补互用,成为当地人力资源服务部门的难题。另一方面,吉林省人力资本流失严重。迁出的人口不仅人数多,而且受教育程度多数较高,比迁出人口拥有熟练技能的比重更高,从事专业技术工人和办公室等其他从业人员所占比高于流入人口[5]。2014年吉林省大学毕业生比2013年流出量高出了10%,流出的毕业生多数选择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例如,延边州A 县由于规模以上企业少,人才流失严重,大学毕业生返回原籍比例仅为1/4,且多为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岗位,当地的人才就业需求非常小。吉林省迁往外省的在业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各地区省际迁移人口所占的比例中排全国第二,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员也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由于吉林省外流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因此属于人才输出省份。原有的人才瓶颈在大量受教育水平较高群体外流的情况下无疑是雪上加霜[6]。而流入人口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在第六次人口普查时从其他省份流入吉林省的人口绝对数量是45.6 万人,绝大多数迁入吉林省的人口的学历水平集中在初中层次,绝大多数从事第三产业,多从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社会服务等职业。人力资源服务业要发展,前提是要有充足的人力资源,而吉林省的人力资源总量较小,开发余地本就狭窄。加上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失,也不利于咨询、猎头等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业务的开展。学历层次、从事职业等特点,决定了流入人口所需求的人力资源服务集中在职业中介、劳资外包等低端业态,这样的人口构成不利于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的发展。

2.社会岗位需求不强烈,就业压力增大

人力资源服务体系能够发展,前提是劳动力要有“供”和“求”的需要,就是要有单位具有招聘意愿、也要有劳动者有就业意愿。吉林省目前面临着传统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降低、劳动者就业需求走向分化的局面,束缚了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www.xing528.com)

一方面,传统优势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降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东北地区是计划经济最早进入的区域,也是最后退出的区域,计划经济对东北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大省,汽车、石化和农产品加工是传统的三大支柱产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传统产业特别是较为发达的工矿企业,曾经是吉林省吸纳就业人口的重要载体。但是在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新兴产业没有成型的背景下,吉林省作为老工业基地面临转型升级,其吸纳就业能力明显降低。近几年来,吉林省求人倍率呈下行趋势,即在求职人口增加的同时,相应的企业需求反而没增甚至在减少[7]。例如,T 市E 区,多年来的人口就业主要围绕当地的钢铁和煤炭企业,受钢铁产能过剩和资源枯竭的影响,在2014年调查的区内35 户钢铁、煤矿企业中,多数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企业就业职工人数明显下降。35 户被调查企业,现有从业人员16738 人,较2013年同期增减情况看,共减少用工2800 余人。有27 户企业用人数减少,占77.1%,有3 户企业用工人数基本不变,占8.6%,有5 户企业处于停产状态,占14.3%。煤矿及相关企业的关、破、并、转所造成的职工成批量、成群体、集中性失业,更使得政府面临巨大的压力。就业岗位的萎缩,导致原本主营业务就是职业中介等低端服务的人力资源企业失去了生存空间。

另外,像长春汽车、装备、石化等大型企业,自身都拥有完整的人力资源服务系统。这套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建立、并沿用至今的系统,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从招聘、培训、管理、退出的全过程都由企业自主完成,几乎不需要市场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即使外部营利性人力资源服务被引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也仅是在一定范围内,并未像发达地区的多数企业一样,将人力资源外包等服务作为人事管理的重要手段,传统的人事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仍旧在吉林省大型国有企业中占据统治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吉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特别是营利性人力资源服务的发展。

另一方面,吉林省灵活就业因为受到人口就业观念的拘囿,没有成为人力资源服务发展的动力,反而成为发展的障碍。灵活就业正在成为就业中更加活跃的方式,就业需求的走向分化可以为营利性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广阔市场。吉林省民众在寻找职位时,往往很注重职业寿命,求职者都倾向于“稳定”的工作,不愿意频繁跳槽。年轻人在择业时,只希望找到工作不累且收入高的企业,就业观念落后,需要细致的职业指导;中老年人在求职时又缺乏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需要实用的职业培训。但无论是细致的职业指导,还是实用的职业培训,都不是规模较小的营利性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能够承担的,所以,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吉林省公共就业服务组织健全、营利性就业服务组织很难发展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