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的转型需要吉林省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的外延式发展,是指人力资源服务业务的扩张和机构数量的增加。从20 世纪70年代末建立起,直至21 世纪初,吉林省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主要是外延式发展。在80年代,为了解决返城知青及多年积累的待业人员的就业问题,政府着手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彼时的人力资源服务内容单一,以中介为主。90年代国家劳动与人事政策的逐步放开,人力资源流动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得到更加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走上快速发展道路,为了应对省外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挑战,也为了满足服务对象不断升级的服务需求,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服务越来越丰富。从最初的事务性为主,到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服务链条,人力资源服务内容涵盖了招聘、猎头、外包、管理咨询、人才测评和就业培训等业务。前文已经论述,目前吉林省已经建立了纵向到底的公共人力资源服务组织,私营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业务量一直保持在很小规模,二者都还是以招聘服务和劳务派遣等传统的、收益较低的业务为主。如果继续外延式的发展策略,仅仅注重人力资源服务组织的量变,吉林省人力资源服务的发展空间将会十分有限。因此,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建设的策略要调整为内涵式发展。
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的内涵式发展,是指以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以民众人力资源服务需求为引导,通过全面提升人力资源服务质量,优化服务组织结构,整合各项资源,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的竞争力,是从“量”到“质”的变化。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经济要保持中高速的增长。其中在优化现代产业体系方面,提出了下一步需要围绕结构深度调整、发展实体经济,进一步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可以说,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调结构的任务十分繁重。一方面,要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一些传统产业、过剩产能、落后产能的行业出现了人员失业情况,要分类有序、妥善处置需退出的企业,妥善做好人员安置等工作。另一方面,要提升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等产业领域发展壮大。而新兴产业需求的中高级管理技术人员供不应求[4],需要人力资源服务调剂劳动力,增强劳动力的有效流动。这些经济社会的转型都涉及到人员的流动,人员素质的提高,人员质量的提升。这些因素需要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的建设,不再单方面强调数量的增长,而需要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层次,多开展人才测评、就业技能培训等高附加值、促进劳动力就业能力提高的业务。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的内涵式发展,表现在具体发展举措上,就是实现几个转变:人力资源服务从侧重城镇人口转向城镇、乡村并重,而且要着力向农民提供服务,以使他们顺利实现城镇化过程中的迁移;人力资源服务从职业中介、外包等低端服务产品转向咨询、测评等综合性的高端服务产品,以融入国际人力资源服务发展的潮流;人力资源服务形式由直接的“面对面”,转向通过互联网等现代技术的“点对面”,实现服务的便捷、快速;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从差异化转向均等化,越来越多的个性化人力资源服务应由私营人力资源企业承担,公共机构的职责应聚焦在保障群众就业机会的均等化;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从帮助就业的单一目标转向就业、创业的双重目标,以配合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目标。(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