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文文章的意义与价值:江西财经大学学报文章摘要

中文文章的意义与价值:江西财经大学学报文章摘要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82-89.[42]闫红红

中文文章的意义与价值:江西财经大学学报文章摘要

[1] 曾庆捷,牛乙钦.乡村治理中的产业扶贫模式及其绩效评估[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87-96.

[2] 陈成文,李春根.论精准扶贫政策与农村贫困人口需求的契合度[J].山东社会科学,2017(3):42-48.

[3] 陈成文,姚晓,廖欢.社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的推进器[J].社会工作,2016(3):10-16.

[4] 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J].社会学研究,2003(5):70-83.

[5] 陈涛,杨锡聪,陈锋.发展性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理论及实践[J].新视野,2018(4):62-68.

[6] 程玲.可行能力视角下农村妇女的反贫困政策调适[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5):163-169,223.

[7] 高飞,向德平.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可能性与可及性[J].社会工作,2016(3):17-24,124.

[8] 古学斌,张和清,杨锡聪.地方国家、经济干预和农村贫困:一个中国西南村落的个案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4(2):79-88.

[9] 古学斌,张和清,杨锡聪.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J].社会学研究,2007(6):161-179,244-245.

[10] 关信平.当前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内在能力建设及其对社会工作教育的要求[J].社会建设,2017(4):12-15.

[11] 黄锐,文军.走出社区的迷思:当前中国社区建设的两难抉择[J].社会科学,2013(2):62-67.

[12] 蒋国河,平卫英,孙萍.发展性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农村反贫困实践——W县Y村妇女互助储金会的案例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6):94-103.

[13] 李侨明,张和清.社工“学步”: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研究十年评(2006~2016)[J].社会建设,2017(1):31-41.

[14] 李文祥,田野.社会工作介入贫困群体的可行能力建设研究[J].社会科学,2018(12):81-89.

[15] 李迎生,郭燕.推动社会工作精准介入反贫困实践[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5):92-103.

[16] 李迎生,徐向文.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功能定位与实践探索[J].学海,2016(4):114-123.

[17] 李志萌,张宜红.革命老区产业扶贫模式、存在问题及破解路径——以赣南老区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6(7):61-67.

[18] 林顺利,孟亚男.嵌入与脱嵌: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J].甘肃社会科学,2018(3):9-15.

[19] 潘泽泉,许新.贫困的社会建构、再生产及应对:中国农村发展30年[J].学术研究,2009(11):44-49.

[20] 钱宁,卜文虎.以内源发展的社会政策思维助力“精准扶贫”——兼论农村社会工作的策略与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3):123-129.

[21] 沈红.穷人主体建构与社区性制度创新[J].社会学研究,2002(1):40-54.

[22] 汪鸿波,费梅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工作的实践反思及分层互嵌[J].甘肃社会科学,2019(1):79-85.

[23] 王思斌.精准扶贫的社会工作参与——兼论实践型精准扶贫[J].社会工作,2016(3):3-9.

[24] 王思斌.金融增权: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和能力建设[J].社会建设,2019(2):3-6.

[25] 王思斌.农村反贫困的制度—能力整合模式刍议——兼论社会工作的参与作用[J].江苏社会科学,2016(3):48-54.

[26] 王文龙.中国包村运动的异化与扶贫体制转型[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2):81-87.

[27] 王晓毅.精准扶贫与驻村帮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3):56-62.

[28] 王晓毅.易地搬迁与精准扶贫:宁夏生态移民再考察[J].新视野,2017(2):27-34.

[29] 王雨磊.精准扶贫何以“瞄不准”?——扶贫政策落地的三重对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1):88-93.(www.xing528.com)

[30] 卫小将.精准扶贫中群众的“求贫”心理与情感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19(7):72-76.

[31] 卫小将.精准扶贫中群众的主体性塑造——基于赋权理论视角[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5):80-85.

[32] 文军,吴越菲.社区为本:灾害社会工作服务及其本土实践——以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为例[J].河北学刊,2016(5):153-160.

[33] 文军,吴越菲.灾害社会工作的实践及反思——以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社工整合服务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2015(9):165-181,207.

[34] 文军,张赛军.社会资本与社区脱贫——对社会资本独立性功能的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9-24.

[35] 文军.“转型发展中的精准扶贫研究”专题[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11.

[36] 吴越菲,文军.从社区导向到社区为本:重构灾害社会工作服务模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101-110.

[37] 席晓丽.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的“嵌入”和“浸润”路径[J].贵州社会科学,2018(5):164-168.

[38] 向德平,程玲.发展性社会工作的脉络、特点及其在反贫困中的运用[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47-52.

[39] 向德平.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产业扶贫中的作用[J].中国社会工作,2019(16):1.

[40] 向羽.从“服务”到“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发展路径探析——对珠海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反思[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6(3):31-38.

[41] 许汉泽,李小云.精准扶贫背景下驻村机制的实践困境及其后果——以豫中J县驻村“第一书记”扶贫为例?[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3):82-89.

[42] 闫红红,张和清.优势视角下农村妇女组织与社区参与的实践探索——以广东省M村妇女社会工作项目为例[J].妇女研究论丛,2019(2):44-54.

[43] 袁君刚.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精准扶贫的比较优势探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7-22.

[44] 原华荣.生产性贫困与社会性贫困[J].社会学研究,1990(6):81-88.

[45] 张和清,闫红红,尚静.社区为本的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探索——国内外农村社会工作研究文献的综述[J].学海,2019(2):79-86.

[46] 张和清,杨锡聪,古学斌.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J].社会学研究,2008(6):174-193.

[47] 张和清.从个案救助到社区能力建设——从两个案例看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J].中国社会工作,2017(25):19-20.

[48] 张和清.扎根社区推动脱贫攻坚[J].人民论坛,2018(29):50-51.

[49] 张和清.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问题与农村社会工作[J].社会科学战线,2012(8):175-185.

[50] 张和清.社会转型与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J].思想战线,2011(4):38-39.

[51] 张和清.中国社区社会工作的核心议题与实务模式探索——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J].东南学术,2016(6):58-67,247.

[52] 张曦.家庭再生产、贫困发生与精准扶贫政策实践[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0-20.

[53] 张雪梅,李晶,李小云.妇女贫困:从农村到城乡,从收入贫困到多维贫困——2000年以来中国“妇女贫困”研究评述与展望[J].妇女研究论丛,2011(5):99-105.

[54] 张勇,陈太勇.中国农村贫困社区“六轮驱动”扶贫模式研究——以XMN中国扶贫发展项目为例[J].开放研究,2017(2):23-29.

[55] 周怡.贫困研究:结构解释与文化解释的对垒[J].社会学研究,2002(3):49-63.

[56] 卓彩琴.贫弱群体的生产机制和消解策略——基于社会排斥视角分析[J].理论月刊,2014(2):168-1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