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从传统技术进步方式向自主创新型技术进步方式转变也一样。自主创新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表示我们的发展方式既要重视创新本身,也要重视创新的主体,“自主”两个字表明创新主要依靠我们自己来进行,发挥创新的主观能动性。以前我们实行“市场换技术”,几乎所有的创新都是以引进为起点,外国有什么我们才做什么,外国没有的甚至想都不去想。但是,随着我国与外国技术差距日益缩小,能“换”来的技术基本都换来了,剩下的核心技术无论我们用什么作为交换外商都不愿意“换”了。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形成新的发展方式。
从“市场换技术”向自主创新转变之所以是制造业形成新的发展方式的关键,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制造业核心技术缺失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还在于它对自主创新产生了很强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克服传统技术进步方式对自主创新动力的抑制。
研究表明,技术创新的动力模式主要有技术发明推动模式、市场需求拉动模式和两者相结合的综合作用模式,其中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的刺激作用最大。而“市场换技术”的实施以中外合资企业为载体,无论其产品瞄准的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将市场需求转化为技术创新实践的决定权,都会被牢牢地控制在外企手中。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的刺激将大大减小,或者被转移到跨国公司去了。这样外企总有动力根据世界市场的变化主动创新,而中国只能在现有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上分享微薄的利润,难有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
2.克服传统技术进步方式对自主创新能力的抑制。(www.xing528.com)
“市场换技术”对自主创新能力的抑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资企业很难成为一个创新的主体。中方希望在尽可能保护市场的情况下获得先进技术,而外方希望在尽可能保护知识产权的情况下获得市场份额,这一动态博弈注定了合资企业很难成为一个创新主体。二是严格限制了中方的学习效应。外企在占据了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的情况下,通过“技术锁定”尽量使中方长期滞留在较低技术水平,大大降低了中方的学习效应。三是容易造成中国企业进行技术开发的惰性。由于“市场换技术”使技术的获得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这样就省去了技术开发“试错”的过程,但这恰好是一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的关键。
3.克服传统技术进步方式对自主创新合力的抑制。
创新型国家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最终成效取决于多个方面的合力。而合力的形成,要有共同的利益基础,公平的利益分割机制。由于外资企业占据了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主导着价值链上绝大部分利益的分配,所以国内配套企业只能争当这些企业的上游或下游产品的供应商。国内企业的这种打工者身份和依附性关系很难使中国形成技术创新的合力,因为技术创新必须围绕价值创造来展开,既然外资企业控制了价值链的分配,那么中国企业的创新就很难自主进行,而是沦为外资企业技术的补充。所以如果我们继续实行“市场换技术”,坐视外资企业对产业链和价值链进行控制,那么我们将很难形成自主创新的合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