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阳 发布于2016-11-03
有学员来听我的课,第一句话就是:陈老师,希望听了你的课之后,我们能找到发展之路,能从本地走向全省,从全省走向(华北)区域,再从地区走向全国。
我问:接下来是不是还打算走向全球?
地方—省—区域—全国—全球,似乎是一条不言而喻的企业发展轨迹。虽然实际上,每上一个台阶都要经历一次百里挑一,但是拥有大梦想错了吗?当然没错,只是得搞清楚这里面的商业逻辑。
先说全球化。全球化一般指的是全球在政治、经济、社群三个方面的联系不断加强,进而产生更高级别的全球意识和共同利益。互联网使这种连接变得更便捷、紧密、全方位。确实,在这个时代,个体(个人或组织)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传统的核心能力上,还体现在互联互通的程度,即在地理、经济、数字层面是否参与更广泛的资源、资本、知识、数据、人才、技术和其他有价值资产的交互。
现在,人们对“连接”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有基本认同,但为什么一谈到具体事情,争议又很多呢?我想,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大家在一个隐含的关键问题的答案上有分歧,即被连接起来的个体是同质的还是异质的?
在机械思维者看来,个体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同质化的。如果互联互通之初不是同质化的,也要在全球化过程中被改造成同质化的。为什么他们如此执着于同化?因为同质化是实现全球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才能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高效率,才能在供需两端为全人类提供生存、繁衍、发展的物质条件。比如福特的T型车。别忘了,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人类一直处于温饱危机中。当然,全球化不能一步实现,得分步实施,怎么分步?一线城市学纽约,二线城市学北上广深,三四线城市学一二线城市。如果想步子迈大一点,口号高大上一点,就喊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而在有机思维者看来,个体的异质是先天存在的。即便是为解决温饱这个当时的最大公约数,追求效率,暂时接受机械组织的那套行之有效的做法,也是权宜之计。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温饱解决之后,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不是吃得更多,而是归属、尊重、自我实现。这些需求都是个性化的,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个体的异质化表现出来了。这几年,没人再高喊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了,倒是“特色小镇”这个异质化的词最近风行起来。不过,调门喊得越高、越齐,越可能是在用机械思维办有机思维的事。(www.xing528.com)
回想过去20年,随着设计市场的开放,国企、民企、外企曾一度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甚至假洋鬼子的设计公司也能借崇洋媚外之风获得一席之地。但实际上,细思量一下,国外设计公司做的最多的建筑类型是超高层、商务酒店、5A写字楼、Shopping MALL。这些建筑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没有也不需要有地域特色。而数量大的住宅、医疗、教育、政府、文化、交通建筑,因为民俗、人口、气候、政治、体制、历史等地域性因素,外企很少能涉足。
所以,全球化的连接是异质化连接,是有机体的连接,是一种自下而上产生更高级智慧的连接。比如人体,有9大系统(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内分泌、免疫、神经、循环)、206个器官,这些系统、器官各不相同,各有功能,连接起来产生更高级的有机体——人。
与此相对的同质化连接是机械式连接,依赖自上而下的管控。比如乐高玩具,成千上万的个体完全同质、毫无意义,只有借助玩家之手,才有可能拼接出一个有些意思的形状。然而,现实中,有上帝吗?
个体的异质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异质。有价值的异质恰恰是全球化技术、知识、方法、资本等资源与地方性需求、条件的连接。比如微信的发红包产品,算是新技术与中国民俗结合的一个绝佳案例吧。在建设领域,2.0时代的产品更可能是地方性机构在深刻洞察地域情况后提出需求报告(包括设计任务书),之后再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像现在,落后地区误以为发达地区的表象即是自己的未来,于是一味照搬、模仿发达地区。
我钦佩的台湾建筑师姚仁喜,其作品“农禅寺”,第一眼看就是中国的,而手法、材料、工艺又是现代的。姚仁喜先生在这个项目上包办了需求报告和解决方案,但绝大多数建设项目没有这个条件。这里蕴藏了地方性设计公司的2.0转型机遇。二三线城市的地方性设计公司一般都会苦恼于相对于一线城市同行们的资源劣势,不明白自己手边的“地域”优势,更没有在地域研究上下功夫。不妨在项目和产品研发中寻求历史、民俗、考古等地域性专家的交流、合作。
自工业革命以来,一波又一波的全球化促进了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连接。实践中,人们发现,发达地区在帮助、支持、投资落后地区时,常规方式是导入技术、生产方式、原材料,利用当地的土地、人力、资源进行生产,再把产品返销到发达地区。比如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三来一补、两头在外、OEM。但是,这种方式最多能完成最基本的积累,真正能帮助落后地区走出贫困的,是选择性吸收外部的经验、知识、技术、资金,利用地方性资源和方法、满足地方性需要、解决地方性问题,即所谓在地性。
需求端的异质,供应端的连接(全球化与地方化资源的连接)应该是2.0时代的趋势吧。
写到这,我想起在美国参观过的一些小镇博物馆。小镇不大,也没有中国古镇动辄千年的历史,但小小的历史博物馆里,小镇的起源、大事件、人物、经济、自然地理都交代得很清楚。不知道当下中国一窝蜂的“特色小镇”潮中,有机构在做这样的研究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