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拥有大梦想:从细胞产品入手,智能家居的启示

如何拥有大梦想:从细胞产品入手,智能家居的启示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阳 发布于2017-05-04上一篇文章《理想不应丰满,现实并不骨感》中,谈了两点:理想是使命,而不是目标;世界是灰色的,而不是非黑即白。智能家居的早期用户应该是追求技术领先的,也愿意为此花钱,但不愿意购买难以更新的产品。智能家居中央控制系统的“短命”和智能灯泡的“可持续发展”给我们的启发是:小公司可以拥有大梦想,比如智能家居方向,但入手点应该是细胞产品,而非大系统。

如何拥有大梦想:从细胞产品入手,智能家居的启示

陈阳 发布于2017-05-04

上一篇文章《理想不应丰满,现实并不骨感》中,谈了两点:

(1)理想是使命,而不是目标;

(2)世界是灰色的,而不是非黑即白。

有朋友问我,那是不是说小公司只能做梦而没得想?当然不是。反倒是小公司缺乏资源,更需要梦想来激励。

大多数小公司错在产品级别上:小马拉大车。一上来就试图搭建一个复杂系统,直奔梦想中的那个远大目标而去。然而需要的资源却是力所不能及的。

智能家居”这个词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十几年前就开始有这说法了,我在设计院和房地产公司工作期间,经常有此类产品的供应商来推销。但奇怪的是,这些年下来,这种竞争性的B2C产品在中国超高的市场增速条件下,竟然没听说哪家公司或产品脱颖而出。

是不是因为这些智能家居的产品技术不可靠?我觉得未必,你看那些互联网产品在初期的时候也一样技术不行吧,还不是通过快速迭代一步步进化到今天这个状态的。为什么智能家居类产品没有这个机会呢?

早期的智能家居的系统大致都像上面这张图,一个典型的自上而下建构起来的树状结构,是典型的机械体。机械组织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指挥控制体系,优点是效率高,缺点是僵化,不能应对变化和发展。所以,机械式的智能家居系统,不管建成之初多么领先,三五年后就落伍。智能家居的早期用户应该是追求技术领先的,也愿意为此花钱,但不愿意购买难以更新的产品。类似极客的心态吧。

如果换成有机组织的思维,智能家居走的会是自下而上的演化路径。

比如智能灯泡。据说第一款智能灯泡在2009年初由Easybulb公司推向市场,可以通过手机APP遥控。智能灯泡这个智能家居的细胞,供应商们八年多来一直在持续地迭代。更重要的是,智能灯泡在发展中不断尝试与其他智能家居产品的连接。

上面左图中有个小方盒子,通过这个盒子,智能灯泡可以和右图中的众多设备连接起来。这些连接未来将如何演变,没人知道,也许只有一个存活下来,也许都会被将来的某个设备替代。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连接是系统进化的必要条件。(www.xing528.com)

智能家居中央控制系统的“短命”和智能灯泡的“可持续发展”给我们的启发是:

(1)小公司可以拥有大梦想,比如智能家居方向,但入手点应该是细胞产品,而非大系统。实际上,不仅小公司搞不定大系统,大公司也基本搞不定。

(2)细胞产品必须在早期就能有独立的价值,哪怕价值看似不大。

(3)细胞产品始终在持续升级中(老词是推陈出新),并且要方便客户更新。比如换个智能灯泡容易,换智能家居系统很麻烦。

(4)要尽可能尝试与其他细胞的连接。

再看一个本行业的案例:北京阿普贝思景观设计公司——从海绵细胞到海绵组织、海绵城市。

几年前,“海绵城市”概念开始火起来了。我问过一些业内人士,这个概念背后的理论体系和实施路径有共识吗?据他们说,没有。没有就意味着“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老套路不灵了。

历史上看,简单问题(问题和答案都清楚)可以自上而下由机械体方式解决,而复杂问题(问题清楚,解决方法不清楚)只能自下而上由有机体方式面对。

阿普贝思景观设计公司规模不大(只有几十人),他们先从几十平方米的雨水花园(细胞级产品)入手,再到社区、街区(器官级产品),再讨论城市级别的生态景观(系统级产品)。

最后,给读者推荐里德利的《自下而上》。人类可能是因为思维偏好,习惯于用自上而下的视角解释文明发展史。而里德利在书中从十六个方面——宇宙、道德、生命、基因、文化、经济、技术、思想、性格、教育、人口、领导力、政府、宗教、金钱、互联网——描述的是:文明不是领导出来的,而是演化而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