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雨王
古埃及人选择自己的首领有着独特的标准,那便是看他能否有效地领导开发和利用尼罗河,保证人们免遭洪水之灾,又能保证人们对尼罗河的便利之处加以利用。这一自迁移至尼罗河的先辈们始便定下的标准,甚至深入到王朝时代人们的观念中。这一标准反映出古埃及人对尼罗河以及对智慧和才能的独特理解。只有那些在尼罗河面前显露出智慧的人,才最有资格成为领导人。
“在前王朝早期,定居于尼罗河畔的各村独立,每村皆有一位头人,这位被推举为头人的人往往有着造雨王(Rainmaking King)的美称。”[1]王前面冠以造雨,说明要成王的先决条件是能够造雨,但在古埃及特殊的环境下,造雨一词并不是指此人有呼风唤雨之法力,而是指他能否有效地治理尼罗河。由于古埃及干旱少雨,每年一度的尼罗河泛滥便如同及时雨。在与尼罗河进行搏斗而建立家园的初期,控制尼罗河水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存与生活,因而,治理尼罗河也便成为他们心目中最大的事情,那些在治理尼罗河水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智者便受到人们普遍的爱戴,从而被推举为首领。人们给这位头人和智者赋予造雨王的称号,并赋予他极大的魔力,希望他能一直保有这种魔力,一直能在治理尼罗河方面有所作为。直至今天,仍然有许多非洲部落仍称自己的王为“造雨王”,这同古埃及人选择王的心理不无关系。
但是,“造雨王”的称号在古埃及并不是终身享用的,而是同他治理尼罗河的成绩密切相关的。如果他后来治理尼罗河无效,政绩平平,人们便认为他的魔力已经消失,于是便把他杀掉或废黜,而由另一位同样在治理尼罗河方面成绩突出的人来担任。(www.xing528.com)
由“造雨王”这一称号,我们可以看出,古埃及选举首领的标准是“任人唯贤”,可称之为原始的“贤人政治”。贤则王,不贤则被淘汰。
历史跨进到王朝时期,虽然这时选王已不再纯粹以能否治理好尼罗河为标准,而且选举方式也由民主改为世袭,但是,作为一国之王,治理尼罗河仍是其主要职责之一。许多国王也便因造福后代的水利工程而名垂青史。每位法老继位,除安定四边外,主要的职责便是修建或修缮大型水利工程,以此取信于民。第一王朝的建立者美尼斯就曾建坝分流,在被大坝保护的土地上建立了孟斐斯及主要神庙,以献给帕特神[2]。第12王朝的阿门内姆哈特法老以法雍湖为中心,建造了大型水利调节工程。这些大型水利工程正标志着他们之所以成为王的政绩。
古埃及的一个重要节日“赛德节”(Sed-Festival):仍能透出早期“造雨王”的痕迹。赛德节在国王统治30年后举行,以后便每隔3年重复一次。举行的地点通常在孟斐斯。届时,各地诸神均到来向国王表示敬意。举行的活动包括为作为上、下埃及之王的国王加冕,举行仪式性舞蹈。更为重要的是,在此期间,国王要被象征性地杀死并重生,使国王的力量和智慧仪式性地焕发青春。这一习俗便保留了初始部落选举首领的习俗。这种把国王象征性地杀死并使其复活的仪式说明,国王治理尼罗河的效力仍是人们对国王的重要要求之一,只是把这种实际的要求同虚幻的理想混而为一,把实际的再选拔变为对国王自我改善的寄托了。国王在位30年后举行这一仪式颇有道理。在位30年期间,国王一般还都不算老,精力还算充沛,因而完全有着领导全国人民建筑大型工程及治理尼罗河的能力。但30年后,很多人已老态龙钟,精力衰退了,于是,人们便举行这种把国王象征性地杀死并复活的仪式,指望他能重新恢复昔日的智慧和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