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蒿
一、来源与现状
白沙蒿,别名沙蒿、籽蒿、白秆蒿,是我国西北,华北、东北荒漠半荒漠地区的特有植物,分布面积达3.75亿亩。我省河西走廊北部荒漠区分布面积为630万亩。白沙蒿在我省大面积种植用于防风田沙、治理沙漠、已历时60多年。1958年民勤县用飞机播种获得成功,当年飞播的白沙蒿至今仍生机旺盛。1985年省草原工作队在民勤、古浪再次组织飞机播种12 600亩,亦获成功,现留床面积4 950亩。此外,民勤治沙站在民勤、省原草工作队和永昌县草原站在永昌尖山都设有研究点,对白沙蒿进行系统研究和种子繁殖采集工作,为尽快扩大种植创造条件。
二、植物学特征
白沙蒿为菊科蒿属,多年生半灌木,主根明显,入土3m以上,侧根发达,密布在10~70cm沙层中。茎直立,基部粗壮,高50~120cm,分枝10~30个簇生,1~2龄时皮灰白色,成年后外皮呈灰褐色,叶灰绿色,幼嫩时具短柔毛,下部叶较大,二回羽状全裂。裂片线形,长1.5~3cm,宽约1mm,上部叶较短小,三裂或不裂。头状花序多数,直径2~3mm,呈复总状花序排列,有短梗及条形有叶;总包卵形,长3mm,总有片3~4层,宽卵形,边缘宽膜质,花10余个,外层雌性,能育,内层两性,不育。瘦果微细,无毛,咖啡色,外表附着一层白色胶联结构的多糖物质,占种子重量的20%,遇水极易溶胀,与沙粒黏联成团,形成白然大粒化种子,便于吸水贮水,易于发芽出苗,条件适宜时,三天即可发芽出苗,种子千粒重0.8~1g。
三、生物学特性
白沙蒿抗风沙,耐旱、耐寒、耐瘠薄性能极强,常与花棒、沙拐枣、沙米等植物混生,或形成单一优势群落,喜生长在流动、半流动沙丘上,当流动沙丘被固定后。白沙蒿则逐渐衰亡,为黑沙蒿所代替。茎枝被流沙埋没后,仍可生根长出新枝。种子自生能力很强,当被沙埋没后,依靠表皮包裹的多糖物质吸水,形成胶状水泡,吸水量可相当于种子重量的数倍,很快萌发生长。当沙土含水量低于1%时,植株开始枯萎,在沙地地表温度高达60℃以上时,也不致烫伤而枯死,在年降雨量不足100mm的干旱环境中,能正常生长发育,在贫瘠的流动沙丘上,株高可达150cm,地下部分的生长强于地上部分,五龄植株根幅是其冠幅的7.5倍。在永昌尖山,三龄植株高57~66cm,冠幅87×92cm,最大111×115cm。
白沙蒿生长较缓慢,在民勤播种当年株高仅3~5cm,最高8~15cm,二龄个别植株开花结实,三龄一半结实,四龄时才能达到全部植株结子。一般8月中旬返青,7月10日开花,9月中旬种子成熟,11月10日左右开始落叶枯黄,生育120天左右,生长180~200天。种子成熟后不易脱落,便于人工采收。结实枝条当年枯死,越冬芽翌年长出新枝,因此,白沙蒿要每两年平茬一次,促进新枝发育。
四、利用价值
(一)饲用
白沙蒿作为饲草,主要在冬春季节供放牧利用,其适口性较其他优良牧草为差。在生长季的青绿期,仅驼、羊、牛采食幼嫩枝叶,经晚秋霜杀后,适口性提高,多数家畜均采食,尤为驼、羊喜食;羊采食幼嫩枝叶和种子,驼可采食幼嫩期全株。二龄植株的采食率占全株的2/3,三龄以上的植株,采食率降低为1/2~1/5。天然生活3~5年的植株高为50~100cm,经人工种植3~5年的株高可增至80~140cm,地上部分总产量每亩为1 333kg。其中当年生长量为987kg,花和叶的重量为613kg,约占62%,可补充放牧家畜冬春季牧草的不足。
白沙蒿营养含量较高。据民勤治沙所分析,三龄植株营养成分如下表:
白沙蒿营养成分 (%)
(二)防风田沙
白沙蒿在荒漠,半荒漠区建植生长一年可形成草丛绿篱,起到防风固沙作用,根据民勤治沙所测定,在白沙蒿田沙区内,距地面15cm高处风速可降低54.7%,30cm高处风速减弱16.5%,利于流沙固定和植物群落的形成,起保护粮田作用,是流动沙丘地带防风田沙,恢复植被的先锋种。
(三)燃料及其他
白沙蒿在沙丘固定后,天然植被盖度恢复达一定程度时,即将进入衰老死亡期,肥大的茎基部直径可达5~7cm,是群众良好的燃料来源。种子有消热、去湿、疏胆、利尿等治病功效,可供入药,增加收入。种子含脂肪量21.5%,还可榨油食用。在食品加工中,群众利用其种子强大的黏性,常粉碎后以少量加入到面粉中,加大面粉强度,便于烹调;在粉条粉丝制作中,加入少量种子细粉,可提高粉条、粉丝柔韧性,便于加工,也提高了质量。
五、栽培利用技术
(一)土壤耕作与施肥(www.xing528.com)
用于人工直播或育苗的土地,宜选择沙士或沙壤土,播前进行精细整地,于上年深翻后冬灌,耙耱整平,镇压保墒,播种前,结合耕翻施足底肥,每亩施有机肥1000~2000kg。用于造林防风田沙种植的,宜选择平缓的沙地,进行带状整地。在沟坡沙地上种植时,要根据地形采用水平沟,水平台,鱼鳞坑,小穴,或带状等形式整地。采用飞机播种的,撒播后要进行轻度拉、划、踏等地面处理,以利种子着床出苗。
(二)播种
白沙蒿的栽培方法有直接播种,扦插,移栽三种,可按需要和条件选择采用。
1.直播选择种壳黑褐色,粒大、饱满、发芽率高,纯净的种子。播种期可在春季土壤解冻含水量较多时,以至7月底前的两季都可进行,过晚不利幼苗越冬。播种方法可选用人工播种或飞机播种,可单播,也可与沙拐枣、花棒、毛条、沙米等草种混播,播后要镇压保墒,单播量每亩1~1.25kg,混播量0.5kg,育苗每亩2~3kg,飞机播种每亩0.25kg。播种深度1~2cm,宜浅不宜深,以地面不见种子为度。带状种植,要与风向垂直设带,带宽20~30cm,带距3m。
2.扦插宜在春秋雨季进行,选择生长一年植株新萌发的健壮枝条作插穗,设置与风向垂直的带状穴插,带宽1m,带距3m;穴距50cm,穴口直径30cm,上下等大,穴深30~40cm,每穴植插穗两束,每束6~8根,插穗要随割、随运、随插,才能保证成活率。
3.移栽移栽苗木要选择1~2龄生长健壮的新苗,移栽期应在春夏雨季进行,不得晚于7月底,再迟影响越冬。一般今春育苗,来年移栽。野生苗移栽也按这一原则进行。移栽方法可按带状沟植或带状穴植。带宽1m,带距3m,株行距为40×50cm,深度30~40cm,如在流动沙丘地段移栽,应先从背风的沙丘下部开始,待沙丘顶部被风削平后,再继续向上部栽植,可收到满意效果。
(三)田间管理
白沙蒿建植成活后不需锄草、灌水、施肥等特殊管理,但苗期应设置围栏或指派专人管护,严禁放牧践踏,损坏幼苗。对缺苗断垅地段要及时补栽;补栽期应在当年早秋,或翌年夏季和早秋雨季,晚秋补栽难于越冬。
平茬更新是白沙蒿保持旺盛生机的重要管理措施。白沙蒿建植成活后,应每两年进行平茬更新一次,一旦形成果枝,结实后的枝条即枯死,若4~5年不进行平茬,将会有大量枝条死亡,出现衰败。剪去果枝(种子田除外)经常保持枝条的幼嫩状态,才能达到生长旺盛的目的。在永昌尖山,三龄植株不平茬,鲜嫩枝叶亩产量1 116.7kg,平茬亩产为2 361.3kg,提高1 244.6kg,平茬效果非常显著。
(四)收获利用
白沙蒿在民勤、古浪等地,种子一般于9月中下旬成熟,成熟时果壳由灰黄色变为黑褐色,此时便可采种。种子成熟不易掉落,采种保持期长,一般人工采摘,人均日采种量4~5kg,采后除去杂物,晒干贮存。
在荒漠半荒漠区,主要以防风田沙,治理沙漠来利用,也是理想的飞播草种。
用于放牧的草地,可在建植后第二年的夏秋季结合平茬轻度放牧驼、羊,冬春季节可放牧各类家畜,充分利用。
剩余种子可提供作榨取食用油的原料,或入药,或用于面粉烹调时的佐料,或作粉条加工业的附加填充剂,充分发挥多种用途的功能。
柴烧,以免破坏植被,使固沙作用中途而废。
六、综合评价
白沙蒿耐旱耐寒,抗风蚀和沙埋性能强,种子在有少量水分的条件下可很快萌发,能在流动和半流动沙丘环境下存活,适宜于飞机播种,是防风固沙治理沙漠的先锋植物,同时是荒漠地区晚秋和冬春特好的济困牧草,可确定为河西荒漠地区的当家草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