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林地
林地资源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地即林业用地,是指郁闭度在0.2 以上的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用地和宜林地。它提供了林业资源潜力的重要信息。通过林业土地利用活动,可以重建自然环境的结构,保护和改善土地资源、野生生物以及大范围的空气和水的质量等。因此,无论从林业经济前景还是从环境前景来看,林业土地的利用与变化都是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林地资源的概念,在一般的问题讨论中,往往被森林资源的概念所遮盖或取代。实质上,森林资源的多少,只是林业资源的一个部分而已。林业的基础是在建立作为林业资源载体的林地资源(数量、分布、质量)的基础上的,林地资源的数量、分布、质量及其稳定性、利用状况和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这些因素均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的总体格局和变化,进而决定了林业的发展水平。
林地及时更新不但可以提高林地利用率,而且能有效地保持水土;林地裸露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引起表土的流失,降低土壤肥力。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林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基础。林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产力的提高,是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林地的90%集中在山区,因此,林地资源又是广大山区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正确认识林地资源与林业生产的关系,了解林地资源的数量、分布、质量及其在林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保护、利用林地资源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若林地资源得不到合理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则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也就不可能实现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历史性转变。
(二)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是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人们赋予森林资源的含义是不同的。现代林业对森林资源的认识已经提高到了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地位水平,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否。因此,衡量资源的标准与指标也不能再局限于单纯木材资源的层次,应该突出林业的多资源特征。森林资源指标主要包括资源状况指标、资源消长指标,以及体现森林资源经营状况的经营水平衡量指标等。
资源的比例消长动态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物化特征。森林覆盖率是表示森林资源总量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森林覆盖率低,分布不均,往往是造成各类自然灾害的直接原因。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6.55%,且集中在东北、西南和沿海等少数地区。
森林作为重要的原料资源,其供应的持续与否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非常大。目前我国每年大约有6000 万m3 的木材供应缺口,使我国成为世界木材的重要消费国之一;另一个严重问题是我国的成、过熟林蓄积量很小,可采资源日渐枯竭,给主要林区的林业生产,乃至当地人民的生活都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幼、中、成森林面积和蓄积的比例系数是衡量资源质量的关键性指标,这一比例系数反映了现有可采资源和后备资源的基本情况;人工林是自然资源保存量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而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时,采取的工程措施,人工林的比例并不能确切反应森林的真实质量。把人工林的面积所占比例与木材生产中人工林生产木材的比例结合起来,就可以反映出该地区森林经营的总体水平。
另外,衡量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否的指标必须具有动态特性,但此类指标不能机械的应用。森林资源的动态消长量是有一定变化范围的,不能一出现负向变化就认为其可持续性遭到破坏,只能说出现负向变化是一种应当引起重视的指示信号,应该从全局的角度去考察出现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以便确定调整战略,保证森林资源的经营有一定的可信度。
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是节约与保护森林资源的又一重要措施,针对我国木材利用率相对较低的现实,应加大力度提高木材加工利用率,进而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保护和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充分挖掘其潜力,是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山区综合开发、人民脱贫致富的关键。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国家和部门发展的共同目标。根据不同的土地类型和生态系统类型,划分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是维持生态系统、保护野生物种和维护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国家林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三)森林经营与林业产业经济发展(www.xing528.com)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森林的需求结构也由过去单一的木材和简单的林副产品的需求,转向对森林生态环境及其他新型林业加工产品的多元化需求。从本质上说,这种需求的变化就是对森林培育目标提出的要求和挑战。作为以森林为经营对象的行业,若不适应这一变化,林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道路就会越来越窄。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变化和林业发展的要求,在面临有限林地和森林资源的情况下,必须对森林进行目标化经营和管理,从林业产业结构和林业经营活动上实现分类经营和管理。这样做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目标,又能为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支撑条件。
传统林业的中心任务就是生产木材和利用木材,而现代林业则认为森林除生产木材外,还应具有更为广大的综合效益,即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多个方面。传统林业是单效低效的林业,是粗放的劳动密集型的林业;而现代林业则是多效高效的林业,是集约的技术密集型的林业。在林业经济活动中,林产品贸易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经济活动。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以及目前仍存在的严重的不合理和不公平的贸易状况,林业的对外贸易也对它的发展产生着较大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加速了森林的不合理采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森林经营水平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使用此类指标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考虑社会的接受程度。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过高要求只会挫伤人们的积极性,对社会的发展十分不利。
现代林业的经济指标是衡量现代林业产业(包括森林培育业、木材采运工业、林产工业和森林旅游业)体系的最主要的标准。木材采运工业、林产工业(包括制浆造纸工业)等就是所谓的第二产业;森林旅游业等则属于第三产业。具体的森林旅游指标可划归生态指标范畴,因为它是由景观生态功能产生的经济效益。
劳动就业程度是反映现代林业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应该属于现代林业的经济指标,但劳动力的素质以及相关的社会人口数量和质量却属于人力资源范畴,即应属于现代林业的社会指标。
(四)林业与生态环境
林业生产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十分复杂。把生产与环境质量当作可以互换的商品在短期内是可以的,但从长远看就不再有效,例如生产与CO2 排放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等。另外,环境是一个多维变量,有土壤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工作环境、美学价值等,它们不是每一个都能用目前的技术进行描述,尤其是定量描述。
森林生物多样性越丰富,说明食物链越长,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抗干扰能力就越强,生物循环越旺盛,生物生产力越大。因此,衡量一个地区林业发展水平,必须考虑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五)科学技术
无论从资源、环境还是产业来看,林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林业,以增资源、增效益、增活力为目标,为可持续林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实现林业由传统经营向现代林业的转变。科学技术进步是林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林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林业发展中的科技贡献率是林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六)投入
不断增加对林业产业的投入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识。对林业投入的力度直接关系到林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总之,我国地域广阔,地貌类型复杂,气候和森林植被类型多样,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差异巨大。因此,在研究现代林业指标体系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差异特征,必须从一个国家和区域的不同层次出发考虑问题,应该分别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最终实现综合判别和评价国家和区域现代林业发展的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