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
华为在与思科的专利官司之后的成长历程,成为这句话最好的注脚。
有人警告思科总裁钱伯斯说:“华为将是思科全球性的噩梦。”钱伯斯深以为然。自官司结束后,钱伯斯仿佛变成了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时刻把华为挂在嘴边,经常向美国公众传播华为是思科的最大竞争对手,渲染华为有多么可怕,是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
思科对于美国政府的影响力,是微软、亚马逊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美国大公司无法攀比的。
思科总裁钱伯斯不仅入选了克林顿政府的贸易政策委员会,并被克林顿誉为“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真正领导者”,而且在小布什执政期间,钱伯斯担任国家基础设施顾问委员会(NIAC)的副主席,负责提供行业经验和指导,以保护美国重要的基础设施。
2006年2月10日,美国进行了一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网络风暴”网络战演习。演习由美国国土安全部指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务院、国防部、司法部、财政部、国家安全局、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等115家政府部门参与,思科是演习的重要设计者之一。
随着思科与华为各自业务的不断拓展,双方竞争的市场领域越来越大,从路由器到企业网,演变为双方的长期全方位竞争。思科公司始终保持着对美国政府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因此华为在美国开展业务总是困难重重,受到各种或明或暗的阻挠。
华为则化压力为动力,在思科阴影的陪伴下茁壮成长。
与思科的这场专利博弈,成为华为从懵懂青年走向成熟的成人礼。对于华为来说,思科不仅仅是商业对手,更是最佳的老师和陪练。
思科为了阻击华为,其周密布置远远超出了技术和商业的范畴,从法律、公共舆论、商业谈判、并购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部署,给刚踏上国际化征途,还浑身上下冒着土气的华为,好好地上了一课。
华为经历严峻考验,劫后余生不由得阵阵后怕,认识到自身与头号强国一流玩家之间的巨大差距。华为是一个很善于向他人尤其是竞争对手学习的公司。此后,华为开始了发奋学习、努力赶超之旅。
在此之前,华为虽然也有知识产权部,但是对于专利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专利运营、如何利用专利在商业竞争中发挥作用,认识非常浅显。思科作为一个好老师,给华为补了价值连城的一课。
华为在专利诉讼实战中涉险过关,痛定思痛,此后大力加强知识产权的建设。
笔者当年所在的专利公司作为华为的战略合作伙伴,深度参与了华为知识产权部的建设,此后华为的专利申请逐年递增,构建专利发展战略,进行有意识的专利布局、专利运营、专利许可、交叉授权、围绕专利的商业谈判,无效及侵权诉讼,华为运用得也越来越熟练。
后来华为跟爱立信的一系列专利官司,笔者也参与其中。华为跟爱立信打得有来有往,旗鼓相当,显露出一流跨国公司应有的实力。
对于更加宏观的企业战略来说,这场官司也影响深远。经此一役,华为深刻认识到合纵连横建立产业联盟的重要性。
华为虽然没有像思科那样走向激进收购的道路,但相当程度上学习吸收了思科的运营经验。鉴于思科在数据通信领域仍然占据领先地位,华为此后在互联网领域通过协作、合资、合作等产业链整合的方式,打造遍及全球的联合舰队,合力对抗思科。(www.xing528.com)
与思科通过并购增强实力不同,华为更多的是进行互利共赢的技术合作,共同开发,既达到了增强自身实力的目的,又获得了一批盟友。这些盟友为华为扩展海外市场,获得当地的支持,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面对思科的围追堵截,华为的策略是以退为进,由盟友冲上前线与思科周旋,自身则暂时脱离与思科直接竞争的战场,继续夯实主营业务,积蓄实力。2005年7月,任正非发表了题为《华为与对手做朋友,海外不打价格战》的讲话,为这一联盟策略定下基调。
我们把竞争对手称为友商,我们的友商是阿尔卡特、西门子、爱立信和摩托罗拉等……
2000年IT泡沫破灭后,整个通信行业的发展趋于理性,未来几年的年增长率不会超过4%。华为要快速增长就意味着要从友商手里夺取份额,这就直接威胁到友商的生存和发展,可能在国际市场到处树敌,甚至遭到群起而攻之的处境。……宁愿放弃一些市场,一些利益,也要与友商合作,成为伙伴,共同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共享价值链的利益。
这些年,我们一直跟国际同行在诸多领域携手合作,通过合作取得共赢、分享成功,实现“和而不同”。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这是东方古代的智慧。华为将建立广泛的利益共同体,长期合作,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上,我们强调不打价格战,要与友商共存共赢,不扰乱市场,以免西方公司群起而攻之。
数据通信产品的市场大体分为企业网市场和运营商市场。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都会建立企业内部的通信网络,用于企业的信息化(企业内部计算机联网、收发邮件等应用),这个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总的应用量甚至高于运营商的采购量。
华为此前开拓的主要是运营商市场,对于企业网市场的积累还很薄弱。企业网的利润率更高,是思科更加看重的奶酪。华为自己将重点放在运营商市场,企业网市场的开拓交给合作伙伴。
华为与3Com公司合资成立的华三公司,就是与思科周旋的一步妙棋。3Com数据通信网络设备的研发与销售主要在美国,3Com在中国的研发与销售主要由合资公司负责。后来3Com逐渐空壳化,研发实力都集中在合资公司,而其核心研发团队大都是原华为员工。
在欧洲华为也是如法炮制。华为2004年正式与曾经的老对手西门子达成协议,通过给西门子做OEM,向西门子提供数据通信产品。华为的数据通信产品穿上西门子的“马甲”在欧洲销售,这里可是德国人的主场,思科无计可施。
在欧洲的一些展会上,华为甚至和西门子的员工一起参展,西门子以华为的技术作为其技术支撑而骄傲,而华为则以在欧洲能和西门子这样的百年品牌合作而自豪。昔日曾在中国的交换机市场上打得难解难分的老对手,在数据通信市场上却牵起了手。
此外,华为还与日本的NEC公司、美国的赛门铁克公司、德国英飞凌公司分别成立了合资公司,进一步开拓了市场,扩充了技术实力。
华为的这些动作,思科当然看在眼里,但是却无法拿出有效的反制措施,因为如果动用非市场手段打压这些产品,就会连带把相关公司也得罪了,思科也不得不有所忌惮。华为通过商业上的合纵连横,形成了反思科包围网。
当年思科通过大肆兼并,集合整个硅谷的互联网硬件创业集群,对其他公司进行降维打击,如今变成了华为及其遍布世界各地的盟友的联盟网络,对思科单体的降维打击。
这可真是如同慕容复的成名绝技“斗转星移”: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