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倪光南离开了联想,在倪光南的心中,他有着为中国造芯的梦。
1999年,毕业于哈工大,曾在日立公司担任芯片设计总监的加拿大籍华人李德磊创办了方舟科技,李德磊带着一支做CPU的完整技术队伍找到了倪光南,希望可以与他合作,双方一拍即合。
倪光南用自己能调动的所有资源来帮方舟科技,他找钱、找他能找到的一切。倪光南完全抛掉了个人的利益,在方舟科技没有要任何的股份,就为了能实现自己的一个梦,一个让中国电子工业强大起来的梦。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方舟一号”横空出世,从此改变了中国无“芯”的历史。
“方舟一号”不是英特尔X86那样的通用高性能芯片,而是一款嵌入式芯片。倪光南认为,跟在英特尔屁股后面做通用芯片肯定竞争不过。X86体系的技术难度还是其次,最关键的因素是在这条道路上早已被专利层层布局,追赶者每走一步,都会遇到英特尔布下的专利“地雷阵”,英特尔的知识产权部门早已严阵以待,准备用专利官司拖垮后来者。华为在后来的研发道路上,就遭遇了国外巨头猛烈的专利阻击战,差点儿被活活拖死。
但是,如果另辟蹊径,做成瘦客户机的“云+端”解决方案,则有可能绕开这些专利陷阱,从而取代Wintel架构。倪光南认为这或许就是一个推动中国产业起跑的契机。
这种“云+端”的方案,正是如今如火如荼的云计算的原型。
然而,看似梦幻的开局,却没有迎来美好的结局。当他们拿着自己做出来的芯片,跑遍中国去找合作商时才发现,此时,在中国竟然没有一家公司有能力基于一块CPU开发产品原型。(www.xing528.com)
他们本以为这是献给国家最好的礼物,不承想却没有一家能接受这份“馈赠”的企业。迫不得已,他们又组建了自己的硬件团队,自己做产品原型,原型做完却又发现没有配套的软件可用……
Wintel同盟已经建立了十几年,整个IT业的生态系统都是围绕着英特尔芯片和微软的操作系统而建立,中国当时的电子百强企业大都是围绕这一生态做外围开发而已。
要想绕开他们,那就不是几亿十几亿元的事了,而是要拿出花掉几千亿元的魄力,不仅要做出芯片,还要做出整个软硬件配套的生态系统。就像后来的华为2012实验室持续不断地投资,打造自己的芯片和操作系统。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重重阻力下方舟项目彻底流产。
方舟项目的失败,并不在于技术本身,而是在于它缺乏相关配套和产业链。
方舟的研发团队也不是没有留下种子。1997年中科院计算机所博士毕业的刘强在方舟做主管研发的副总裁,2005年他离开方舟成立了君正。走自主研发路线的君正公司于2010年IPO上市,生产的芯片用于360摄像机、小米手表等多款产品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