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为全力以赴,奋力拼搏,研发全新程控交换机

华为全力以赴,奋力拼搏,研发全新程控交换机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而言之,采取一切措施解决质量问题。这表明华为不仅没有因为研发失败而裹足不前,而且在苦练基本功的同时,集中公司所有剩余的资金和人员,背水一战地全面投入到全新的程控交换机的研发中。这两个含义正好全面解释了华为的研发之路,以及华为远大的战略目标。如果被当时国外通信巨头的研发人员知道,如此状况的华为居然还要自不量力地挑战自己,一定会笑掉大牙。

华为全力以赴,奋力拼搏,研发全新程控交换机

遭遇了如此的失败,接下来该怎么办?

如果换作其他人,可能会认为新产品研发困难重重,风险太大,不是一个实力薄弱的小公司能驾驭的,与具有巨大优势的国际巨头竞争简直是痴心妄想,还是退回舒适区,继续干省心又挣钱的老本行算了。

但是任正非既然选定了这条路,就绝不会退缩。他仍然决定一条路走到黑,咬牙坚持下去。

不是对竞争对手研究不透吗?华为从此制定了紧跟竞争对手的研发策略,搜集各个通信巨头的各种产品和技术资料。华为人甚至在展会上得到对方的一张宣传彩页,也会如获至宝地带回公司和大伙反复钻研。华为研发部门开过无数次内部会议,研究竞争对手规划的产品特性与规格,并且一个不落地全部做进自己的产品规划中并设法实现。

电信这个狭窄的赛道上,从产品的角度很难进行“与其不好不如不同”的错位竞争,只能是发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对于竞争对手已有的技术规格,华为除了全部实现之外,还要力争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生出点儿竞争对手没有的指标或功能来,打得竞争对手措手不及。

不是质量不过关吗?华为从此开始狠抓质量,并且掀起了向日本公司学习的热潮。整个研发部门集体学习日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田口玄一(1)博士提出的产品质量的三次设计:系统设计(一次设计)、参数设计(二次设计)和容差设计(三次设计)。华为还专门组织研发部及生产部代表到日本进行参观学习,之后在企业全面推行日本式的品质管理。与此同时,华为积极接触和了解刚刚在世界范围流行起来的ISO9000质量体系,并于1994年开始推广ISO9000质量体系,力图从体系建设上确保质量。

总而言之,采取一切措施解决质量问题。

1993年8月,在华为举办的农村通信技术和市场研讨会上,总工程师郑宝用做了一场语出惊人的技术讲座,其中提到华为将要研发的下一款产品C&C08。这场技术讲座的内容是如此超前,其中内部光纤、智能化的思想已处于世界级领先水平,从1993年到2000年一直引导着华为交换机的研发。

这表明华为不仅没有因为研发失败而裹足不前,而且在苦练基本功的同时,集中公司所有剩余的资金和人员,背水一战地全面投入到全新的程控交换机的研发中。

C&C的格式是模仿当时电信业的老大AT&T而来的。至于08没什么具体的含义,只是讨个吉利。

C&C有两个含义:一是Country&City(农村&城市),表达了华为人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渴望;二是Computer&Communication(计算机&通信),程控交换机就是计算机和通信的组合。

这两个含义正好全面解释了华为的研发之路,以及华为远大的战略目标。(www.xing528.com)

当时,华为已经被逼到了墙角,如果这次再失败,华为公司将面临清盘的命运。

通信设备的客户都是政府和事业单位,回款流程极长,甚至长达几个月。华为投入大量资源研发的JK1000失败了,使得华为的资金链一下子紧绷起来。

由于缺乏资金,华为依靠高利贷维持运转,员工工资只能拿一半,剩下的一半打白条。很多员工私下议论最多的是公司哪一天会破产,账上那一半的工资能否拿得到。由于担心公司随时被清盘,人心惶惶,人员流动性很大。

任正非本来可以过着很滋润的富豪生活,但是他却选择将身家性命押在自主创新上。

被任正非压上身家性命、寄予全部希望的华为研发团队,大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小伙子,甚至包括总工程师郑宝用也不过刚读博士而已。那时华为研发人员每人手边都有一本程控交换机的国内规范,因为那本书是红皮的,更因为那是大家每天要看的书,因而大家称之为“红宝书”。

最有实践经验的是项目经理毛生江。当时邮电部在西安举办了一个程控交换机学习班,全国从事交换机研发的单位都会派人参加,任正非得知后,立刻动起了挖人的脑筋。华为的人参加此次学习班有两个目的,白天学习,晚上挖人。来自长春电信设备厂的毛生江就是这么被挖过来的。但毛生江也只是短期接触过交换机,只能算是“半桶水”。

华为当时的研发水平低到让人难以置信,毫无规划,干到哪里算哪里,最高目标就是能打通电话。交换机死机是家常便饭,硬件上也没有人懂交换机,公司又没有钱买仪器,只能用万用表测来测去,对着维修的电路图把40门的小交换机测了一个遍。当时的硬件部经理徐文伟还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用万用表及示波器来认识交换机》。

硬件组讨论各种电路板放在什么位置,给人感觉是小孩搭积木——左拼右凑;为了赶进度,经常这边负责设计原理图的人还在修改,那边负责CAD做硬件布线的人员已经加紧布线了,往往线路图刚布一半,又传来要求修改的指示,气得负责CAD工作的员工哇哇叫。软件那边更夸张,项目已经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了,软件组还在集体学习信令配合的基本概念。

如果被当时国外通信巨头的研发人员知道,如此状况的华为居然还要自不量力地挑战自己,一定会笑掉大牙。

“这样能做出机器来吗?”华为的研发人员也曾不止一次地怀疑过。

研发这边如同难产销售部动作却很迅速,在程控交换机还没开发出来的时候,就已经为第一个交换机找好了开局的地方——浙江义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