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最重要标志,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主要矛盾是在一个社会的诸多矛盾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抓住主要矛盾是对国情最本质的把握,也是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依据。
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这一判断源于对国情的深刻认识。改革开放之初,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保证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和高积累下的社会稳定,从而完成了为新中国成立独立工业体系、保障国防安全的历史使命,但同时也使中国经济日益陷入僵化低效,难以摆脱贫困。197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678.7亿元,仅占世界经济的1.7%,外汇储备只有1.67亿美元;人均国民收入385元,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仅比1957年增加7元,全国8亿农民中,尚有3亿人均年纯收入低于60元;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为184元,仅比1957年增加76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处于温饱阶段,住房和生活设施落后,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则普遍处于贫困阶段。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因此,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迅速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是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因此,邓小平在那时再三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生产力,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对内利用市场机制,鼓励所有地区、所有经济主体凭借资源禀赋优势参与生产,按效率优先的原则参与分配;对外积极吸引外资,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在区域政策上,改变了原来均衡发展和生产力布局向内地倾斜的政策,鼓励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再逐步向内地推进的梯度发展政策。在收入分配上,改变了原来单纯按劳分配和平均主义的政策,邓小平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最终使全国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www.xing528.com)
改革开放最大限度地释放了所有主体、所有要素的发展潜能,经济呈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空前活力,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1978—2016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3678.7亿元增至744127亿元,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由156美元增至8123美元,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不到40年的时间里,中国实现了从贫穷到整体富裕的历史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展更加突出,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已经进入世界前列。生产力落后的问题退居次要地位,人民群众生活中“有”和“量”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买方市场已经形成,不少产品甚至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但是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升级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对消费的品质要求成为突出问题,中国游客到日本大量购买电饭煲和马桶盖,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升级,这也反映出我们的产业结构目前尚处于中低端,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高的需要。供求矛盾的上述变化,反映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开始成为制约中国前进的主要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供给侧改革就是为适应这种变化而推行的。总之,我们不仅要实现经济发展由高速度向高质量的转变,而且要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生态宜居、资源永续等全面进步;不仅要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且要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世界的国家。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庄严宣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新中国历史来看,这是自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成至今,社会主要矛盾的第一次转化,标志着以党的十九大为新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将进入更高发展阶段的新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