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至2009年为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如果细分,这31年又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1.1978—1991年为第一个阶段,即试图改革和完善计划经济阶段。1978年以后,中国的五年计划从制订到实施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经济体制和发展道路转轨分不开的。简单地说: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始从过去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基础转变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市场经济为基础;从急于求成、追求高速度转变为经济增长指标宽松、留有余地;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倾斜战略转变为农轻重并举的均衡发展战略;从完全立足国内的自我积累、进口替代战略转变为积极利用外资和国外市场的“两个利用”战略;从过分注重区域生产力布局和区域均衡发展转变为“两个大局”为标志的梯度发展。
这个阶段,以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为压倒一切的目标,首先动摇了单一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发展,农村则普遍包产到户,实行家庭经营,允许“三资”企业。这种基础的变化,必然使得经济运行中有一部分处于计划经济之外,这就需要市场调节。于是这个阶段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主要方法是引进市场调节。此时的计划经济已经不是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了。无论是从事后的发展结果看,还是从逻辑看,都带有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性质。但是从国家对国民经济的控制程度和范围看(价格不是由市场决定),毕竟还属于计划经济,尽管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但是随后出现的经济混乱又导致政府加强了计划管理。
另外,这个阶段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不可预知因素大大增加,主要是在原有计划控制范围外,又形成了一个“体制外”经济,如农业的家庭经营、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私营和个体经济,并且其比重和活力越来越大。同时对外开放受国际经济影响也越来越大,对国际经济无法计划和准确预测。(www.xing528.com)
2.1992—2009年为第二个阶段,即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阶段。这个时期我国价格基本放开,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对外经济依存度不断提高,市场机制成为调控企业的基本手段,买方市场已经出现,可以说市场经济框架基本形成。从1996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九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国的经济形势和环境又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是“短缺”时代的结束,中国的经济运行已经由长期以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第二,深化改革导致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过去那种改革目标和动力一致转变为权力和资本成为强势,而农民和雇佣劳动者成为弱势的格局;第三,中国的经济规模对于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第四,随着我国越来越多地融入经济全球化中,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境外经济的涨落甚至风吹草动都会对我国经济产生很大影响,同时我国的经济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及我国的对策即是一例。
因此,在这个阶段,与完善市场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并行不悖的,是我国再次强调了政府之手的作用,加强了宏观经济调控。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1999年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其配套政策和措施,2004年加强宏观调控抑制经济过热,2005年以取消农业税为标志的工业反哺农业和统筹城乡发展,2008年的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等,都反映出在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经济的同时,政府之手的调节作用不仅到处可见,而且越来越重要,甚至发挥着主导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