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经说过:“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聪明起来,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1]新中国成立30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失误深刻教育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充分吸取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很快就突破了前30年形成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带有根本性的突破和创新,引导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而同时,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的水平也为其提供了客观条件。
首先,根据战后30多年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改变了我们对待外部环境和世界性战争不可避免的认识,从而使得中国走上了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来发展自己的道路。中国也由此真正摆脱了战时经济的束缚。
第二,国际环境的缓和以及对其正确的判断,也为改变国内长期实行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和居高不下的高积累政策提供了可能。中国经济终于可以处于各部门均衡发展,积累与消费同等重要的宽松环境。从1979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开始调整农、轻、重关系,并通过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普遍提高职工工资来扩大消费,切实实行了协调发展政策。
第三,与上述协调发展和提高人民消费水平目标相匹配,必然是“放权让利”的体制变革,允许地方政府、企业和人民群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这种改革和突出成效自然也就从过去束缚最多、危机最深的农业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广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经济的微观机制,也为城市改革提供了榜样和示范。于是,中国共产党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突破了理论束缚,而为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奠定了微观经济结构和基础。(www.xing528.com)
第四,从“放权让利”和农村改革一开始,就自然出现了市场调节。长期受到抑制的市场因素迅速复活,并日益显示出它调节经济的灵活性、及时性和有效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所有制结构及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市场机制调节的范围和配置资源的作用越来越大,并最终导致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了“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而这个目标到党的十四大上则正式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经过新中国建立之后68年的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完成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成功转型,并用自己的成功经验,再一次向全世界证明社会主义可以与时俱进并有着巨大优越性。这种优越性不仅体现在其经济体制比资本主义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可以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积极作用,实现共同富裕,而且还体现在它所具有的强大经济发展动力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上。中国的发展成就,不仅是中国自己的事情,还通过改变自己而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